新年伊始,大家愛為未來一年訂下目標,立志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人人各異,亦未必很清晰,而認清自己的弱點,已成功了一半。今集 *CUPodcast 就介紹五種常見的心理作用,助你來年生活得更愉快。
成功
|共30篇|
鄭立:赤光彈茲里安 —— 以為自己是被選中的小孩,點知唔係?
大家搞得懂為甚麼超級電腦會選中其他兩人,就是搞不懂超級電腦為何會選中他,直至最後,謎底終於解開:電腦出錯,本來要選的不是他。這對他打擊很大,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被選中的小孩,怎料只是個錯誤,就像你我從現實與經歷中發現的:自己真的不是被選中的小孩,就是個平庸的小人物而已。
成功典範?很多只是靠運而已
市面上充斥各種成功學的論述,分析事業成功背後的邏輯而頭頭是道。但是有學者研究得出,成功的最大因素是運氣好,愈是巨大的成功,愈是主要靠運。
新創公司也能輕鬆上手的管理秘技:OKR
談到 OKR,你一定要認識的一個人:約翰・杜爾。他有「美國風險投資之王」稱號、也是 Google 早期的主要投資者。
讓頂尖企業高速增長的三字密碼:OKR
近年,席捲全球企業界的頂尖顯學,是改變傳統企業管理理論的三個字: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結果)。
幸運政治學:甚麼政見的人會更相信運氣?
每個人都想有好運,一個人時運高,自然做事得心應手一點。可是,究竟一個人成功與否,運氣因素有多重要,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一班賓夕凡尼亞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就提出幸運政治學(Politics of Luck)的概念,她們指出保守建制的人,會較不相信運氣的重要性,而開明自由的人,會更認同運氣主宰一個人的成就。
單靠意志力,真可堅持到最後?
一件事、一個好習慣、一個信念、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否單靠意志力成事?研究發現,愈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反而虛耗得愈多,最後不僅不能達成目標,更會筋疲力盡。反之,較少受誘惑的人更能成功達到目標,因為他們擁有一定的意志力之餘,同時也用對了方法,以下是這些人的特質:
「不成功便地獄」的南韓,如何開始擁抱失敗?
為了進入一流學府,畢業後找到體面工作的所謂「成功」,長期繃緊的氣氛令不少南韓年輕人窒息,甚至因此喪命。據網媒 Quartz 報道,南韓開始出現接受失敗的風氣,有初創企業老闆設立「Don’t Worry Village」,為年青人提供暫時避風港,給予他們思考未來的空間。
【Soul Monday】用籃球找回尊嚴
世界銀行將柬埔寨列為世界上最貧窮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該國百分之十人口有不同程度殘疾,也是全世界人均截肢人數最多的國家。即使赤柬垮台 40 年,血腥政權依然影響人民,當年埋下的數百萬枚地雷持續摧毀邊境地區,包括馬德望。不過,據國家地理雜誌報道,人道組織在當地推廣輪椅籃球,令曾絕望的殘疾婦女找回生存意義。
為甚麼在斯德哥爾摩沒人炫富?
在香港,冷不防便會有親朋好友或同事探問:「你搵幾錢一個月?」如街頭遇上訪問,不少人亦不介意透露自己的收入或資產狀況。在許多國家,高收入是成功的標誌,甚至會以收入斷定一個人的價值。然而,在瑞典,隨便探問別人的收入卻是禁忌,那裡有種叫做 Jantelagen 的文化。
方俊傑:「寶貝童年」—— 沙拉保夫一個殘忍的夢
為何沙拉保夫入不到主流建制,當不上一個擁有名譽地位的成功人士?很合理,能夠在主流中生存得很好的,多數也是冷血如沙拉保夫阿爸,不可能敏感如沙拉保夫。
事事第一,倒不如遭受挫折?
一生人順風順水是否必然是好事?現任特首林鄭月娥說過自己年年考第一,有一次考得第四便羞憤痛哭。考第四是否「失敗」,見仁見智。不過,老生常談,失敗乃成功之母。證據顯示,遭受挫折往往是成功者的共同經歷。
態度與能力
“For success, attitude is equally as important as ability.”
— Walter Scott, Scottish novelist
為取得成功,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
— 華特.司各特(蘇格蘭小說家)
洞察關鍵
“Success is not the key to happiness. Happiness is the key to success. If you love what you are doing, you’ll be a success.”
— Albert Schweitzer, Alsatian theologian
成功不是快樂的關鍵,快樂才是成功的關鍵。若你熱愛自己在做的事情,你將會是個成功者。
— 阿爾伯特.史懷哲(阿爾薩斯神學家)
提升「逆境商數」的五個方法
挫折既然難以避免,能夠多快復原就決定了你的人生能有多高成就。IQ 與 EQ 或許泰半是天生,AQ 卻能經由後天的鍛鍊來強化,美國心理學會就發展出了一套計畫,供一般民眾自我鍛鍊韌性之用。
成功之道,兄弟姊妹大不同?
出生次序決定你的命運?兄弟姐妹命運各殊,性格亦南轅北轍,部分可能與出生次序有關 —— 有論者指,長子長女通常是行政總裁、創辦人等領導者,更有可能透過傳統途徑取得成功;排中間的孩子往往結合了兄弟姐妹的特點,重視關係,是工作上的好夥伴;排行最小的孩子習慣於得到注意和尊重,並不怕打破規則,自己去定義何謂成功。
放棄目標,才能達標?
小時候你常被告誡,做人要有目標,制定計劃按步就班,持續努力方能實現。當你長大以後,只覺得目標像是吊在馬前的紅蘿蔔,永遠可望而不可及。有些人自責未夠盡力,亦有些人抱怨運滯。但你有否想過,未能達標的「元凶」,反而是你的目標?多名研究人員、職涯教練和思想領袖一致認為,你在制定目標以後,往往就著眼於目標,結果反把自己困住,令你更易作弊而更難成長。於是你朝著目標跑,卻始終達不到目標。
IQ、EQ 外還有 CQ?即是甚麼 Q?
IQ 和 EQ 聽得多,原來還有所謂「CQ」,別看小 CQ,這 Q 對於你的事業成就舉足輕重。社會科學家 David Livermore,在其著書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Difference 中寫道:「最強預測成功的指標不是你的智商,也不是你的履歷,甚至不是你的專業知識,而是你的 CQ。」
失敗很痛苦,如何化苦為良藥?
人生中少不免會遇上數不盡的失敗,但是有能力從失敗中學習,是成長的關鍵 —— 從失敗中學習能使人謙卑、增強適應力和增添靈活性。可是,大多學生從小就被教導成害怕失敗。教育之道,就是要糾正這「歪風」,強調「成長思維」,鼓勵學生從過去的失敗中學習,並要求他們定期反思,而不光光是反芻失敗。
恆毅力:比天份和智商還重要的是意志力
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智商、社交手段、際遇、性格、信念……如此種種各有其重要性。而近年人們偏愛相信性格決定命運,卻難以定論究竟何種性格能帶來哪種命運。美國研究心理學家 Angela Lee Duckworth 經過多年觀察和研究,終於排除所有因素,發現成功的要訣只有一個:恆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