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人選擇死後被埋葬或火化,而是將遺體「損獻給科學」。美國現時有 7 間被認可的非移植組織保存庫,負責監督遺體捐贈。多間大學和醫療機構亦接受遺體捐獻,用作解剖教學、研究柏金遜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改良或研發如面部移植手術等技術,以及訓練手術機械人等;田納西州的「屍體農場」則有助法醫人員研究屍體腐化。
醫學
|共76篇|
科學狗:食綜合維他命丸有何健康意義?
綜合維他命(multivitamin)多年來大行其道,不少廠商都聲稱配方能補充每日所需微量而重要的營養。然而,很多醫學界、營養學界人士都不認同此方法,哈佛醫學院醫學副教授 Pieter Cohen 甚至在「哈佛校報」指出,大多數人每天早上喝一整杯水,比吃維他命丸更好。因為「除了省錢之外,你更會因不須屈服於誤導性營銷計劃而感到滿足」。
AI 可改善頸椎骨折治療?
Mirror 演唱會受傷舞蹈員阿 Mo,據報有頸椎骨折及移位,接受手術後情況轉趨穩定。要治療頸椎骨折,把握黃金時間作正確診斷是救命關鍵,最近北美有醫學組織正在合作,以活動獎勵科技界開發醫療用 AI,協助醫生盡快確定頸椎損傷部位,期望長遠挽救更多生命。
【熬夜的人有福了】植入體內晶片,自行調節睡眠週期
今年 5 月,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與西北大學和萊斯大學等多間學府,簽訂為期 4 年半的合約,共同研發「植入式活體藥房」,以植入人體的晶片,直接於體內製藥,實現人體與生物電腦工程結合的奇蹟。
DeepMind 近乎破解了所有蛋白質結構?
通過預測已知蛋白質的形狀,將能大大減少生物學研究所需的時間,有助促進藥物和疫苗研發,解決糧食危機和持續發展的問題。去年人工智能公司 DeepMind 發佈了開源的 AlphaFold 蛋白質結構數據庫,日前又宣佈,其數據庫所掌握的蛋白質結構已增加到逾 2 億種,數量近乎是所有科學已知的蛋白質。
方景文:癌症也要讓步!心臟病才是健康頭號殺手
香港著名導演羅啟銳早前因突發心臟病不幸辭世,固然令人惋惜。從醫學角度來看,我們常常提到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殺手」,聞「癌」色變,原來心臟病才是頭號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心血管病是全球頭號的致命元兇,當中冠心病更是最常見的誘因,一年死亡個案高達 890 萬宗。參考衛生署最新的 2020 年統計資料,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更高達 6,561 人,佔總死亡人數 13%,比例驚人。
方景文:對抗癌症,服食營養補充劑有用嗎?
除了保健原因,也有不幸患癌的人士希望服用營養素來改善或紓緩病情。無論是瀏覽網絡世界或是走入保健食品店,貨架上與癌症治療相關的補充劑多如繁星,既有售價較親民的洋蔥素、綠茶素,也有較為貴重的靈芝、雲芝,選擇繁多,但效用卻眾說紛紜,究竟應該如何理智看待?
一隻青蛙,可拆解人類肢體再生的關鍵
部分動物,如節肢動物螃蟹、無脊椎動物海星、脊椎動物蠑螈等,失去肢體可以再生。其他動物,例如我們人類,就沒有這種神奇技能。雖說手足因此更顯珍貴,但若人的肢體可以再生,相信能造福不少截肢者。日前刊於期刊「科學進展」的研究,便以成年期時再生能力有限的非洲爪蟾為實驗對象,成功促使肢體再生。
原是醫學用途,酒如何演化成「放工啤」?
經過一天辛勞的工作,不少人會小酌一杯以放鬆心情。雖然人們對酒精紓緩神經繃緊的功效深信不疑,但近年已發現經常甚至過度飲酒,與抑鬱和睡眠質素欠佳有關;亦有研究證明飲酒習慣長遠有機會增加焦慮。近日,英國歷史地理學家 Edward Armston-Sheret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為何飲酒放鬆的想法會在人們心中根深柢固。
李衍蒨:古希臘與解剖
談及我們熟悉的人類解剖,古希臘可說是始祖。
李衍蒨:解剖黑歷史(下)
總括來說,畫作無可挑剔地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解剖的熱衷,以及他們接受程度的演變。
李衍蒨:解剖黑歷史(中)
他發現蓋倫在古羅馬時期並沒有解剖過人類屍體,只是單純從解剖猴子及狗隻中觀察,並認為那些結構與人類相同!於是,Vesalius 推翻了所有的謬誤,並將自己的研究整合成內容豐富而詳盡的解剖圖文集「論人體結構」,成為了日後備受推崇的解剖書。
李衍蒨:解剖黑歷史(上)
在教皇下令停止解剖之前,達文西已經解剖了超過 30 個人,其摸索繪畫的 750 張解剖圖都很精準。不過,由於害怕被禁,這些圖像從未出版成書;如果能夠出版,相信對解剖學的發展有莫大幫助!
李衍蒨:受傷變色人
記錄瘀傷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因為變化可數以天計!
建立「蛋白質組數據庫」有何作用?
DeepMind 日前發佈數據庫,當中幾乎包含所有人體中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這些蛋白質結構數據,是由去年展示的蛋白質折疊系統 AlphaFold 計算得出。數據庫免費開放,對許多領域的科學家來說是極大的突破和便利,很可能構成生物學和醫學新發展的基礎。
語言消失,醫藥知識同告消失
聯合國指出,全世界 7,400 種語言中,預計有 30% 以上到本世紀末將會消失。一種語言消失,不僅是聲音、符號,甚至是相關文化沒落。有研究更指出,若失去原住民語言,連帶流傳下來的藥用植物知識及療法或會因此失傳。
李衍蒨:胎內手術
醫生向 Helena 提出一個驚人建議:在子宮內為胎兒施手術,而術後必須縫合子宮以繼續懷孕。治療脊柱裂的手術通常在胎兒出生不久後進行,卻未必能夠即時逆轉情況,若然此創新的提議取得成功,絕對能夠為相關的疾病及情況開創無限可能。
「大體老師」不足,醫科生練刀無門
疫症大流行對醫學界的打擊,不只目前,甚至是未來。「經濟學人」報道,新冠病毒肆虐以後,死後捐贈作解剖及教學用途的遺體,在英國出現短缺,令醫科生在手術檯前難以得到充足訓練,最終危及病人福祉。為了解決問題,當局想盡辦法,其中竟包括進口「大體老師」。
李衍蒨:為屍體而殺人
原來學校保安們一直為醫學院提供屍體以作學習用途,據說每提供一具屍體,他們就能瓜分 200 美元。透過他們的「供應」,院方能夠有穩定的學習資源;保安們亦自覺此舉有助減低城市內無家者的比率。
市民健康的守護神:醫學期刊的變遷
2 月 9 日,林鄭月娥表示不能「僵化處理」疫苗接種事宜,並指科興疫苗不一定要在醫學期刊刊登數據,才獲認可在香港緊急使用。有前線醫生批評政府的決定,認為醫學期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在疫情之中,我們常常會見到記者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也因而時不時聽到「醫學期刊」四個字,現時正好來回顧醫學期刊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