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者

|共14篇|

香港社會的一分子:無家者生活誌

展覽「無家者生活誌」及真人圖書館活動,是社協以露宿者為題的第四個展覽,這次展示了同名攝影集「無家者生活誌」內的人物故事,更呈現疫症下無家者的處境。他們希望「持續讓無家者的聲音被聽見,喚醒公眾對無家者的關注及了解,讓城市都能溫柔的對待弱勢。」繁榮背後,無家者從來都與香港共存。

Moyashi:讓現實的鐵拳告訴你甚麼是數碼龐克

「數碼龐克號」在現實層面上再現了它聲稱的題材想像:都市發展趕絕了社會底層,對比出高度的技術與低下的人文,在今天的香港是超凡地應景。它沒有批判造成這一切的政府與利益集團,而是加入他們,讓「數碼龐克」第 N 次成為文化商品。

救世軍:告別露宿 重過健康生活

曾經露宿及寄居快餐店的俞國南(John),幾年前受家人離世打擊變得嗜酒如命,弄得自己疾病纏身,進出醫院成為日常。兩年前參加了救世軍「標星計劃」後,John 擺脫了酒癮,更為自己定下目標,不再空虛度日;自言不擅社交的他,甚至當起了義工,重新建立健康的社交生活。

日本社會全面停擺,偵探社仍生意興隆

雖然日本未因武漢肺炎頒佈封國令,但當政府一聲令下呼籲民眾「自肅」,在強大的自我約束底下,大部分人避免外出,各行各業幾乎悉數停頓。但沒想到,必須「跑外勤」的私家偵探依舊生意興隆。為何全民 Stay Home 期間,需求反而有增無減?再者,當街頭人影稀疏,人人戴著口罩遮臉,偵探們要如何鎖定目標人物,進行跟蹤及偷拍?

露宿者為患,安置才是最划算?

聖誕前夕,港府以加強公園清潔為名,出動防暴警察驅趕露宿者,這種「眼不見為淨」的橫蠻做法,備受社工批評。同樣是面對無家可歸人士,芬蘭政府採取截然不同的行動 —— 主動為流浪漢提供庇護。因為當局明白,對此問題放任不顧、任由他們自生自滅,非但毫不人道,「手尾」更是長。

有車無屋,也是無家可歸之人?

香港長期面對土地供應問題,且因租金高昂,出現了人均居住面積只有 60 平方呎的劏房。但原來不只香港,美國自 2004 年就受房屋問題困擾,露宿街頭的現象普遍。當中有一部分更只能在僅餘的資產 —— 車中過夜。後來各組織配合有車無屋的露宿者,實行「安全停車計劃」,提供地方讓露宿者安全過夜。Vox 文章嘗試從中理解其成因及政府的解決措施。

三藩市高薪請「糞便巡邏隊」

三藩市「遍地黃金」—— 說的不是矽谷的創業前景,而是走在街頭隨時會踩中大便。「糞便危機」並非新聞,今年市政府便增聘「糞便巡邏隊(poop patrol)」,名額 5 人,人均薪水每年 71,760 美元,加上津貼福利,總收入超過 IT 工程師的平均收入。

面斥不雅:英國校園趕絕露宿者

不少商場和公共場所,為了降低管理風險,如今都會積極排斥流浪漢或露宿者的出現,除了認為他們面斥不雅,有礙觀瞻,亦為市民帶來潛在安全問題。近年的做法包括加設或替換一些不友善設計(Unpleasant Design),譬如改用斜面或條狀座椅,讓人無法舒適坐下,並替長椅增設間隔,這主要是不容許露者側身躺下,在公園或車站過夜。如今連英國大學校園都開始仿效這種做法。不過,此舉隨即惹來學生抗議,質疑校方無意解決社會問題,反而歧視和趕絕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英國「解決」低端人口之法

北京近月來驅趕「低端人口」,大力清理基層人民所住的所謂「違規樓房」,「低端人口」面對迫遷,但附近的房屋坐地起價,令他們只能踏上無家可歸一途。雖不是被強行驅趕,但遠在英國的「低端人口」也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無家可歸的家庭愈來愈多,但他們並非社會邊緣人,只是在職貧窮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