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最近出現一個現象,愈來愈多 20、30 歲的年輕人不做打工仔,爭著自己開便利店,背後原因為何?隨著更多年輕一代加入這個行業,便利店在推銷和營運模式上亦有所轉變,更貼近年輕顧客的需要。
就業
|共46篇|
未來就業報告:AI 趨勢下,全球 5 年內或流失 1,400 萬職位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2023 年未來就業報告」,指科技正在改變所有的工作角色,隨著綠色轉型、科技、經濟前景等因素影響,近 4 分之 1 工作崗位將會發生變化,全球 5 年內可能流失 1,400 萬個職位。
為何中國年輕一代愛拜神,也愛自比「孔乙己」?
中國各大廟宇每逢假日就會排起長達數百米的長龍,善信大多是青年。據「路透社」報道,因現實中年輕人面對眾多高學歷畢業生競爭,而經濟環境有待復甦,惟有寄望神明助其順利找到合適工作。不少人更因深感自己學歷高,但相稱職位難求,而自比「孔乙己」。
當國家的公務員,即使減薪也願意?
疫情以來,一直傳出中國就業市場慘淡的消息,包括 2020 年的學士學位畢業生無薪實習、上千名畢業生爭奪深圳財務顧問公司一個職位空缺,到今年 6 月份 16 至 24 歲群組失業率近 2 成。想找工作,有時自貶身價也不得其門而入。私營企業雖已成為中國經濟主體,但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者的能力下降,相比之下,公務員職位愈來愈受年輕一代歡迎,投考數字屢創新高。
製造大國的青壯年,開始拒絕到工廠工作
中國生產的商品佔全球消費量的 3 分之 1,但據路透社報道,基於普遍教育水平提高,「躺平」風氣日盛、工廠工作條件欠佳等因素,現在中國青壯年已不再優先選擇到工廠工作。這個趨勢令勞動力更加短缺,製造商也苦無對策。
張樂芹:「大辭職」浪潮下,老闆們應如何應對?
疫情未定,但工作模式的演化趨勢已成現實,如果要保持公司在未來的競爭力,我們現在就應該重新制訂相關的人才政策,放膽摒棄舊有的工作思維,以新心態迎接新常態。
為工作,印度青年遠赴加國
印度失業率持續高企,年輕人在國內求職無望,紛紛萌生去意。據路透社報道,旁遮普邦一間外國簽證代辦機構 Blue Line 近年生意激增,每天處理大約 40 名客戶申請。任職該機構的顧問 Lovepreet 坦言:「這份工作我已做了 4 年,我今年或明年也會去加拿大。政客們不斷承諾向我們提供政府工作,卻從未兌現。」
全球經濟陰霾下,澳洲就業空缺為何再創新高?
疫情持續差不多兩年,大大打擊全球經濟。經濟倒退,人們減少消費和投資,一般而言可能會推高失業率,可是澳洲卻剛剛相反,就業空缺數字持續高企。墨爾本大學經濟學教授 Jeff Borland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這個吊詭的現象。
疫情下為何出現「大辭職」現象?
疫情令很多工作朝不保夕,各地失業率一度攀升至歷史高位,但依然有成千上萬打工仔決定辭工。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反映,今年辭職人數持續反常高企,8 月有多達 430 萬人毅然辭工,究竟是甚麼因素促成這個「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現象?
救世軍:青年重拾自信變「明日之星」
家恩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並不理想,學校建議她到「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修讀證書課程。畢業後,她找到一份與設計相關的工作,卻因為未能適應工作及面對客戶所帶來的壓力,短短一星期便辭職。她重新審視自己的前路,但礙於內向、焦慮及挫敗的經驗,令她自信心偏低,對將來亦沒有太多期望。偶然之下,家恩認識了救世軍社工,並參加「展翅青見計劃」成為計劃學員,期望計劃能有助改善其現況,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茶里:「移居」與「旅遊」的分別
論語言、論文化、論生活模式,台灣的確是世界上與香港最相似的地方。但要說到移居,跟旅遊比可真是差天共地了。
為何美國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
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指出,當地出現破紀錄 1,090 萬個職位空缺,卻仍有 840 萬名工人失業。針對此情況,網媒 Vox 近日發表專文,解釋這種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現象。
英國最缺甚麼工種?
自去年開始,香港出現移英潮,但港人要在他方安身立命,就職會是一大關鍵。BBC 新聞近日引述最新調查指,英國在取消防疫限制的 3 星期內職位空缺迅速增加。在 8 月首星期,英國各地合共刊登 170 萬個招聘廣告,其中對攝影師、農夫、泥水匠等職業需求最大。
廖康宇:讀韓江雪、鄒崇銘「後就業社會」
如果讀者對香港的未來感到不確定,不妨多看一些關於香港研究的書。讀韓江雪、鄒崇銘合著的「後就業社會: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或者可以解答到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本書分為 4 部分,每個部分均以短文文集的形式組成,討論有關科技如何影響社會發展的議題。
為錢為名為理想,全球爭做公務員
疫症無盡,市道艱難。現時在全球各國,有意投身公務員行列的人大幅增加,但不見得全是謀著那個「鐵飯碗」。「金融時報」發現,他們想要成為公僕的原因,除了待遇較好或就業選擇減少,還因為在疫中對公共服務產生興趣,想要為民服務、回報社會。只是,疫情亦令政府收不敷支的情況加劇,要做到或是做好這份工,比以往更困難。
不讀商科選理科的年代
疫症出現 1 年以來,流行病學家不斷追蹤並預測病毒進程、生物化學家積極開發疫苗、醫護人員長期留守崗位,為病人作診斷、治療及護理。若論武肺大流行尚能為人們帶來甚麼好處,定必是疫情期間辛勤工作,且貢獻良多的科學家正影響著一眾學子未來的職業取向。著名物理學家 Brian Cox 甚至預測,流行病將創造出「新一代科學家」。
疫後復甦,要先搞好廢物管理?
人類為抗疫製造大量即棄廢物,由口罩、面罩到防護衣物,令市政系統不勝負荷。有世界銀行專家認為,各國在研究疫後復甦計劃時,應當以改善垃圾收集和處理為基礎,緩解失業問題之餘,又能減輕疫情的垃圾禍患,長遠節省公共開支。
「地獄朝鮮」再進化:青年比長者更難就業
南韓青年要就業向來不易,就算工時長壓力大也好,有份工已謝天謝地。當時生活再苦,還能花些「他媽的錢」,不為未來投資,只求今天快樂。可是,當武漢肺炎來襲,重創全國經濟,年青男女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大約每 4 人當中,就有 1 人沒有工作,就業率甚至比高齡人士還低。
廖康宇:共享經濟 —— 中國新興血汗工場?
「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高速增長,對於中國農民工來講,可能只是一個更具規模的血汗工場。
投身日企,逃出島國,成為台灣新生代出路?
近年,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一代打算離開台灣,而其中一個趨勢,是應徵日本公司的招聘,藉此前往當地就業。日本媒體「日經」分析指,原因除了關乎台灣本土起薪點相對較低,還可能源自新生代對台灣的生活狀況感到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