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的一分子:無家者生活誌

A+A-
展覽「無家者生活誌」。

大眾對露宿者的認知從何以來?從遠距離觀察,又或者透過報道及電影?今年 6 月,港產電影「濁水漂流」上映三週內票房突破 500 萬,劇本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以 2012 年政府在沒通知的情況下「清場」,棄掉多名露宿者物品,及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簡稱社協)協助露宿者向政府提出訴訟為藍本。其實社協早於 1999 年開展邊緣社群工作,為露宿者提供協助是他們的重點工作之一。此外,他們多年來舉辦展覽及出版刊物,揭示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的聲音。

展覽「無家者生活誌」及真人圖書館活動,是社協以露宿者為題的第四個展覽。這次展示了同名攝影集「無家者生活誌」內的人物故事,更呈現疫症下無家者的處境。他們希望「持續讓無家者的聲音被聽見,喚醒公眾對無家者的關注及了解,讓城市都能溫柔的對待弱勢。」繁榮背後,無家者從來都與香港共存。

攝影與社工的力量 —— 雷日昇

紀實攝影師及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雷日昇。

展覽於深水埗一幢單幢式唐樓的空間內舉行,在陡峭的樓梯向上行一層便到達展覽場地,四周佈滿由紀實攝影師雷日昇走訪各無家者而拍下的照片,配以六位作者的義務採訪文字紀錄,加上紙皮作點綴,簡約的佈置,卻內藏多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亦盡顯主辦單位的心思。這天剛好有國際學校的老師與同學來此地進行活動,讓學生更了解香港弱勢社群。而不只是無家者,在這裡,每個人也有他的故事。

我想透過攝影或者透過自己做社工去改善弱勢社群的生活,其實很多人是不敢想像(無家者的生活),或(嘗試)知道他們為何會這樣,他們的困境是怎樣。
—— 紀實攝影師及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雷日昇

雷日昇不只是紀實攝影師,也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他從事新聞及紀實攝影工作近 30 年,曾經是報館的首席攝影記者、香港政府新聞處高級新聞事務經理(攝影),最後再次拿起書本,考取社工的專業資格後,加入社協當上社工。早於 1999 年,當他還是攝影記者時,已應社協的邀請拍攝露宿者多年,曾出版過三本「野宿」系列攝影集以及「無家者生活誌」。他還記得當時大眾都對無家者貼上「吸毒人士」、「精神病患者」等標籤。他跟社協幹事吳衛東(阿東)也是由零開始,他說:「落區,四處認識香港無家者的情況。最初也不知道原來問題這麼嚴重,直到今天也解決不了。」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吳衛東簡述台灣無家者的情況。

他表示,一直以來也希望透過相片,嘗試改變弱勢社群的命運,推動社會去改善他們的生活。然而,他認為記者透過相片或報道去反映社會問題,都是比較旁觀,還可更深入一點點:例如成為社工。「社工是另一個心態,可以落手落腳幫他們,也可以更深入了解整個政策,可以怎樣幫他們,怎樣再做得更好一點。」他明白改變的過程都很慢,從不會樂觀地想,今天做完展覽、報道又或倡導工作,明天政府便會有相應的行動,但至少這 20 年來,有不同機構嘗試接觸無家者、派飯或飯券等等,都是改變的證明。

真人圖書館 —— 仲英與穩叔

「導賞員」穩叔與仲英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

真人圖書館,顧名思義,每個人的經歷就如一本書,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展覽除了照片及模擬板間房的裝置外,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社協邀請多位無家者當導賞員,與參觀者分享在街上露宿的經歷與心情的起落。其中一位導賞員仲英本來是位廚師,但因傷辭去職務,曾當清潔工維生,現住板間房。無論過往如何,他仍很享受這次的義務工作,他笑言自己本是寡言,亦不願打開心扉,直至多年前開始參與社協活動,幫忙做義工後,他開始觀察社工怎樣跟別人溝通。「他們(社工)很有耐性地聆聽別人,也會主動幫人,有很多街坊很容易就會用粗口,東哥就會跟他們說不要那麼衝動。我所有東西都是上來中心學到的,不是讀書學回來。現在學懂怎樣聆聽別人。」

由學懂怎樣聆聽別人,到現在要分享自己的故事,他都樂在其中。參加者看畢展覽內容後,會分兩組坐下,由兩位街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及交流。他坦言不介意讓別人知道,一個人怎樣有不錯的收入再「跌落谷底」的心路歷程。「參加的小朋友都很專心,很投入,也很踴躍主動地發問。我覺得這正正是代表他們能學到東西。可以將自己的經歷,向從不認識的人分享,是開心的。」

另一位無家者是穩叔,穩叔本來生活無憂,然而在退休不久後錯判時勢,購入基金後遇上金融風暴,希望以僅餘的資金以賭博來「賺」回來卻事與願違,最後流浪街頭。他坦言最初並不忿氣,於是流連尖沙咀文化中心海旁一帶,亦不願提起自身經歷。現時他仍然在街頭流浪,但時常到不同的組織當義工,派飯或派物資予同路人。

這次當展覽的導賞員,他說:「你在街上走過,看到的都只是表面,從沒了解過露宿者為何會露宿。(他們)真的各有各故事,有些可能真的因為精神問題;有些可能是回內地做生意最後失敗,失去所有財產後回港,流落街頭。如果我們跟他們混熟後,會發現有些人學歷很高,見多識廣呢。」

我們時常說要共融,香港是我家下,有哪些人在面對歧視?哪些人是受不公平對待?我們也希望做多點公眾教育。
——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吳衛東

我們活在共融社會嗎?

他們重現政府以五種文字來表示不准無家者於某地露宿。

真正的共融,從來不易,第一步還是要先拓闊視野,拋下成見,嘗試了解。因此,公眾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這次亦有不少教育機構、中學、小學、教會等前來參觀。社協幹事吳衛東坦言,舉辦展覽的支出很多,但公眾教育、出版刊物是需要的;同時亦也希望讓無家者透過義工工作建立信心。他說:「現在社會兩極化,有些人很熱心,會捐款,會幫忙派物資予有需要的人;但另外有些人會說,為何我們要幫助他們(無家者),社工是好心做壞事。但我們認為邊緣社群的聲音,其實社會也應該要關注。」

阿東曾到台灣機構芒草心慈善協會,了解當地的無家狀況。他向我展示一個大袋,是台灣無家者可以在白天將家當置入袋中,然後置於台北車站及附近公園的指定位置,放在袋內的東西即政府公物,無家者不用擔心家當被偷去。這種做法,是台北街友和相關團隊向政府爭取合作促成的,阿東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資源,前往其他地區了解對無家者的協助及政策。

無家者生活誌

  • 展覽詳情敬請留意網頁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