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集團(G7)宣佈將禁止進口俄羅斯黃金。黃金是俄國繼能源後第二大出口產品,白宮指 2020 年俄羅斯黃金出口價值近 190 億美元,約佔全球黃金出口 5%,高達 9 成會運往 G7 國家。不過瑞士資訊網(SWI)報道,隨著 G7 瞄準俄羅斯黃金,瑞士從俄羅斯入口的黃金早前突然增多,因而備受關注。
經濟
|共247篇|
要多少錢才實現理想生活?
若要過上理想生活,最少要擁有多少錢?來自英國大學的心理學學者,根據 33 個國家受訪人士的數據,發現大多數人會認為得到 1,000 萬美元,或更少的錢而感到滿足。打破長久以來的經濟信念中,人類希望所得財富愈多愈好的慣性,這次發現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具有重大意義。
Ryan Fung:能源經濟危機令環保大國氣候政策大倒退
後疫情時期氣候政策在倒退,各國政府既要應付能源危機,又要兼顧一系列經濟問題,唯有以罕見的力度干預能源政策,一些重視環保的國家似乎也開倒車,重新考慮以煤炭發電,應對無可避免的經濟倒退。
英國央行再度加息,真的可以抵擋通脹嗎?
6 月 16 日,英國的中央銀行英倫銀行宣佈議息結果,決定加息 0.25%,即是把指標利率調升至 1.25%,符合市場預期。這次已經是英國連續五度加息,貨幣政策委員會對加息幅度存在分歧,有三位專家委員認為應該加息 0.5%。不過,錫菲大學政治經濟學家 Michael Jacobs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寫評論,認為即使加息亦未必能抵擋通脹。
銀行家職業事務所:投行的後衛 —— Risk Management 風險管理
投行是一支足球隊,由前鋒、中鋒、後衛組成,缺一不可。前鋒入球固然重要,但前鋒強勁地入了 6 球,防守卻脆弱得失掉 7 球,也是輸波。要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整支隊伍就要打好防守不失球,而風險管理就是球隊的銅牆鐵壁,為公司和客戶未雨綢繆,規避風險,減少損失,緊緊的封實投行的蝕本門。
馬來西亞最低工資大升三成的原因
在 2021 年,香港政府再次凍結最低工資到 2023 年方作調整,變相凍薪 4 年。近日政府為最低工資水平檢討展開公眾諮詢,前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就為此在獄中寫信陳情。同屬亞洲的馬來西亞則是另一番景象,在 5 月 1 日正式將最低工資上調 36%。東南亞研究所經濟學家 Kevin Zhang 和 Tham Siew Yean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政策。
俄國的經濟朋友,會否隨之崩潰?
俄羅斯在 2 月底大舉入侵烏克蘭,戰事即將踏入第 4 個月。俄烏戰爭釀成極大的人道危機,俄軍被指犯下多項戰爭罪行。全球自由陣營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亦為環球經濟帶來極大震盪。其中一些前蘇聯中亞國家,位處內陸,經濟上與俄羅斯密不可分,也可能因戰爭而崩潰。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刊登專題文章,分析烏茲別克在戰爭爆發後的政經狀況。
【制裁界 KOL】向伊朗學習制裁下怎樣存活
中俄兩國近年頻頻受美國制裁,俄羅斯更淪為承受西方最強硬制裁的國家,影響當然不只沒有麥當勞。被美國封鎖 43 年的伊朗,可謂「制裁界 KOL」,由俄羅斯官員到民間記者都嘗試向伊朗取經,探尋與西方制裁「共存」的辦法。
一帶一路難兄難弟: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
COVID-19 疫情與俄烏戰爭,為世界帶來極為嚴峻的經濟衝擊,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甚。與中共關係密切、一帶一路的堅定參與國 —— 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同樣深陷債務危機,其中斯里蘭卡更在 5 月初爆發連日大規模騷亂。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刊登編輯評論,分析是次南亞經濟危機。
土耳其國內「冷戰」:伊斯坦堡的自治與專制之爭
中央政府與最大城市的「權鬥」,在歐美屢見不鮮。在愈發專制的土耳其,國家經濟瀕臨崩潰,伊斯坦堡這個由反對派主政的都會市,因中央與地方之爭而令自治和財政受壓,不只格外受到關注,更被學者形容為「冷戰」。城市福祉淪為政治籌碼,受害的卻是市民。
日元貶值,衝擊日本傳統觀念
近兩個月,日元兌美元匯率下跌約 12%,與美元掛勾的港元同樣感受到跌幅,日前每百日元兌港元更低見 6.04。準備日後去旅行也好,作投資也好,身在香港的人可能會考慮換一點日元。而在日本本土,傳統認為日元疲軟對本國經濟有利的觀點,正受到挑戰。
德國人的恐懼
無論國內外,德國似乎都是「儲蓄冠軍」(Sparweltmeister)—— 帶領歐盟達成協議,制定 7,500 億歐元復甦基金(Recovery Fund)聯合發債計劃;國內的人習慣儲蓄,經常賬戶盈餘是發達國家之首。惟這儲蓄的習慣,未必全是好事。著有「德國最短歷史」的英國歷史作家 James Hawes,批評德國在烏克蘭戰爭上逃避自己的責任;他認為該國一直受自身,尤其是來自社會民主黨(SPD)的恐懼籠罩。
因有機農業而釀成的經濟危機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觸發全國各地示威,人們不滿食物、燃料及其他必需品短缺、通貨膨脹破紀錄,還有嚴重的停電問題。該國正面對自 1948 年獨立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危機,政府上月甚至因為無法資助購買入口印刷紙,要取消數百萬學生的學期考試。斯里蘭卡 81% 以上人口於農村地區生活,國內 5 分之 4 貧困人口依賴農業;現任總統拉賈帕克薩推動全國有機農業政策,正是造成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
麵包比知識重要:黎巴嫩的輟學現象
本就不堪一擊的黎巴嫩經濟,再遇上疫症大流行及貝魯特港口爆炸,令全國貧窮率升至 80%,很多人三餐不繼,亦無力負擔藥物,教育更變成奢侈品。年輕人等不及以知識改變命運,陸續放棄學業。有些女孩更被安排出嫁,從此告別校園。
【烏克蘭戰爭】要支持俄羅斯,中國面臨甚麼限制?
回顧 2 月 4 日北京冬奧開幕日,中俄領袖在同日峰會上宣佈夥伴關係「無限制」、沒有合作禁區。當時有分析相信,烏克蘭戰雲密佈之際,兩國無限制關係將成西方考驗。然而,自西方以制裁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身為俄方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對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協助始終有其限制。
放棄清零的胡志明市,如何步向新常態?
疫情初期,越南曾經是清零典範,但胡志明市自去年爆疫失守後,政府已放棄清零,維持基本防疫措施,嘗試「與病毒安然共存」,即使近日確診人數創新高,仍堅持繼續解封。在越南進行民族誌研究的美國博士生 Rachel Tough 就在文化雜誌 Mekong Review 撰文,為讀者導遊「新常態」(bình thường mới)下的胡志明市。
「印度製造」如何可以走出世界?
印度人口直逼 14 億人,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國。過去,很多政治學家都預言印度會成為超級大國,可是該國社經發展始終未如預期,城市失業人口增長、通貨膨脹,甚至民主體制亦不斷倒退。隨著中國與西方世界摩擦升溫,印度又能否取而代之,成為世界工廠?德里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Aasheerwad Dwivedi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撰文,展望「印度製造」的前景。
西班牙與遊客:Omicron 又如何?
Omicron 變種病毒在港傳播,香港繼續以「清零」政策應對。不過,香港媒體形容疫情「嚴峻」的歐洲國家如英國,英格蘭地區已計劃解除遏制 Omicron 疫情引入的限制措施。另一病例高企西歐國家西班牙,截至本月 16 日,七日內每日平均確診數字超過 13 萬,但這個陽光明媚的國家,不僅提倡對待 Covid-19 如同季節性流感一樣處理,也打開國門歡迎遊客。
中國清零政策的意外受害國:蒙古
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各國政府都各自為政,但部分國家卻別無選擇。蒙古美國大學經濟學者 Antonio Graceffo 文章指出,蒙古去年全面恢復經濟生產,但作為內陸國家,進出口貿易都極依賴中國,以致其復甦步伐被中國清零政策所掌控。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年來成效如何?
2018 年 3 月,美國杜林普政府以中國偷竊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向總值達 600 億的中國商品開徵關稅。這場貿易戰一打就接近兩年,直到 2020 年 1 月 15 日,雙方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局勢才得以稍稍緩和。可是,兩年快過去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究竟取得甚麼成效,中國又遵循了多少內容。亞利桑那大學法學教授馬卡維(Bashar Malkawi)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