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翻閱本地時事新聞,抑或是關注國際大事,我們都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的影像,這些影像或會對自己和身邊人構成一定心理影響。韋恩州立大學精神醫學副教授 Arash Javanbakht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servation 撰文,分享如何在熟知世界大事之餘,又不被可怕的新聞影像中影響。
影像
|共6篇|
鴻若遠:「登樓嘆」—— 克制的主觀
「登樓嘆」透過冷靜和殘酷的影像,悄悄地演繹了一部中國式的「上流寄生族」。
沙巴當代藝術家首個香港個展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
提及馬來西亞,或許你會想起吉隆坡、檳城、或者是海島旅遊的熱門地沙巴。除豐富的山海自然景觀及人文特色之外,你對沙巴還有何認識?國際上享負盛名的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于一蘭(Yee I-Lann)出生於婆羅洲沙巴州亞庇,她的藝術創作一直致力述說東南亞群島的現代歷史、殖民的過去和現今的後殖民時代,當中包括她對東南亞集體文化與記憶、個體狀態,以及社會權力結構的關注。9 月起,CHAT 六廠舉行于一蘭首個香港個人展覽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當中包括新的委約作品及現有作品,或將令你對馬來西亞以至沙巴,有新的體會及理解。
Moyashi:比上班還辛苦的煲劇
以「快進」方式觀看的人漸次增加,也就意味著製作方需要從一開始就關顧這種觀眾,於是劇情密度不可以高,流程也必須盡量簡單。結果深深影響今天許多日本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例如情緒傾向不經由表情及鏡頭表達,而是由角色親口說出。
林靖風:Para Site「簾幕」—— 他者的鄉愁
我們從來沒有任何一刻正視過死亡的存在,要麼避而不談、要麼只是專注於死後的世界 —— 死亡會否只是生命與死後世界之間的縫隙?在 Para Site 藝術空間成立 25 周年之際,它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合作舉辦大型展覽「簾幕」(Curtain),以 25 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一系列從社會架構到自我認知的議題。
林靖風:White Cube 與 Bruce Nauman —— 壓迫的藝術
香港白立方(White Cube Hong Kong)在疫情稍為緩和的期間,以「出場/離場」(Presence/Absence)為題,展出了瑙曼於 1999 至 2013 年期間所創作的影像裝置作品,展覽的主題或許亦在呼應現今疫情曖昩不清的在場與非在場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