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共27篇|

Moyashi:比上班還辛苦的煲劇

以「快進」方式觀看的人漸次增加,也就意味著製作方需要從一開始就關顧這種觀眾,於是劇情密度不可以高,流程也必須盡量簡單。結果深深影響今天許多日本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例如情緒傾向不經由表情及鏡頭表達,而是由角色親口說出。

你不知道的文藝復興:古羅馬遺風曾復興於日本戰國?

談及文藝復興,大家定必想起達文西在意大利的曠世成就,但原來這場文化運動,一度把古希臘羅馬遺產帶到歐洲以外更遠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馬思途(Stuart McManus)在文藝網站 Psyche 撰文指出,16 世紀的耶穌會在長崎、澳門、果阿、墨西哥城等地興辦學院,教授古羅馬修辭學與雄辯術,使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異地生根,甚至成功把戰國時代日本學生訓練成拉丁語雄辯家。

愛因斯坦東瀛遊:跟物理學泰斗深度遊日本

或者未必人人明白愛因斯坦的科學見解,但他的個別喜好大家想必有體會 —— 喜歡去日本旅行。在 99 年前,愛因斯坦為遊覽日本,甘願放棄諾貝爾頒獎禮,除了在東京訪問和演講外,還走遍 10 多座城市,歷時 42 天,部分絕非主流景點。究竟他在甚麼地方留下足跡?日本又讓他留下甚麼印象?

為何「珠心算」可以保持潮流?

不少父母愛子心切,為孩子報讀許多興趣班,其中一門便是珠心算。雖然現今電腦和計算機普及,珠心算的熱度也漸漸降低,但在日本原來仍廣受歡迎。當地每年亦會舉辦全國比賽,供學生們互相切磋,坊間也保留了這門傳統技能。美國「紐約時報」採訪參賽者們,探討為何人們仍熱愛珠心算。

日本的士如何迎戰東京奧運?

車門自動打開後,坐上一塵不染的簇新座椅,西裝筆挺、禮儀周周的司機,問你目的地是哪…… 日本的士以高質素服務著稱,不似香港同業,輕則黑面重則拒載。不過,臨近奧運加上人口老化問題,東京的士司機短缺,有公司轉而招攬外國人入行。他們經過司機訓練營洗禮後,又能否延續日本的本土文化?

日企反「傳統」,禁送人情朱古力

若論全球最討厭情人節的國家,日本該是坐亞望冠吧。明明是個西洋節日,這東洋島國卻創立了獨有習俗 —— 由女性給男同學或男同事送的「義理朱古力」。所謂「義理」即是「人情」,無論你與對方熟絡與否,甚至厭惡至極也好,都「應該」送上朱古力,以示感謝平日的照顧。而當這種文化淪為職場壓力,更令男女雙方同感困擾。

Moyashi:禮多人奇怪

因為要在臨別前最後一刻表現禮貌,所以分別時鞠躬說再見,這基本上是日本的指定動作。這可以發生在任何日本人身上,但指名上班族是因為他們特別嚴重。有機會對方是上司前輩,如果在他們轉身離開前停止鞠躬、自己先離開,會給人很趕時間或者不禮貌的感覺。所以在對方轉身前,你總會見到鞠躬永不停止。尤其最近年頭年尾,公司有許多忘年會和新年會,完結後一堆上班族同時走進車站,就更容易遭遇上述情況。

Moyashi:日本厲害了

2010年代初,日本出現了不少電視節目與書籍,不斷吹噓日本是個很優秀的國家。例如東京電視台的「你去日本搞乜鬼」、朝日電視台的「讓世界震驚的日本!!視察團」,書籍出版的話,有竹田恒泰的「日本為甚麼在全世界中最受歡迎」。結果這個文化現象被大眾媒體稱為「日本很厲害熱潮」、或者「日本禮讚熱潮」。

Moyashi:異世界的語法

如果「穿越/異世界轉生」足以稱為一種文學類型,最近這 10 年應該是其興盛期。相信有閱讀流行文學習慣,尤其日本輕小說的讀者都體驗到。由 2000 年中期開始,這種類型在中國和日本零星冒起,由小說、動漫、到劇集,到今天幾乎佔了流行文化一大市場。

Moyashi:末日救日本

日本災難片的邏輯與美國完全不同,不止邏輯,就類型結構上也相差甚遠。所以無論荷里活重拍多少次「哥斯拉」,出來的效果與本家相比仍是兩回事。這種差異不單純是成本或者特效技術所造成,而是與兩者對災難以及其復興的態度分別,尤其 90 年代往後愈是明顯。

Moyashi:快閃飲杯

看過最過分的是某連鎖餐廳的「30 分鐘酒水放題套餐」,網上文章推薦食法是:屁股碰到椅子之前先點一杯生啤,然後一口乾掉,接下來的 29 分鐘還可以吞下兩至三杯,最後才慢慢吃套餐的食物。原則上就是用盡 30 分鐘的時間,喝下最多的酒精。酒好不好喝?Who cares?「快閃飲杯」講究的只是在短時間內,以便宜的價錢,喝下最多的酒水,與香港人食自助餐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本將棋界風雲

將棋在日本雖則不算小眾,但主體支持社群都不是年青人。更遑論對一般大眾來說,頂多是略知規則,與家中老人家下過之類。然而最近兩年,日本將棋在一般新聞的曝光率提升了不少,功勞免不了落在二人身上:羽生善治與藤井聰太。會在一般新聞中出現的理由,當然是有話題性。羽生達成了前無古人的「永世七冠」成就 ;而藤井聰太以 14 歲天才的身份創下連勝紀錄。

禮貌與約束:日本人的道歉藝術

據指,在日文語法中,單是表達道歉意思的語句就有 20 種。日本人視道歉為一個普遍的生活習慣,有時僅僅是一套自降身份的說法,而最壞情況,則用來表達一種不必要的自我鞭韃。對人有禮,作為日本文化的一環,其源頭可能是為了顧及擠逼生活環境中的人際交往。因為東京的人均佔有空間僅 19 平方米,人和人之間愈容易產生碰撞,就愈需要講究禮數。

不景氣的出版業,靠 「自救書」自救?

互聯網及電子產品的冒起,讓世人逐漸遠離紙本。各地出版業受到重創,連「閱讀大國」日本也無法倖免,從業員需要遠赴鄰國借鑒,以求逆境生存之道。唯一令人的欣慰是,所謂 self help 類型的心靈勵志書,賣了十幾廿年,至今仍有市場,近年更有逆流而上之勢,多部作品佔據暢銷榜高位。現象既是出版社的福音,卻也是日本人的悲歌。

Moyashi:超時空麻婆

天津沒有的「天津飯」其實是炒蛋燴飯,上面打個醬油芡汁,是醬油汁感覺中華,還是炒蛋感覺中華?乾燒蝦仁近親的「辣醬蝦球」,是由日本中華料理之父陳建民,為配合日本人口味而創造的菜式。兩樣都是有名的中華料理,簡單入屋,在外面食價錢便宜,在家食也方便易煮,雖然兩者跟「中國」都沒有甚麼關係。進食食物,除了食盤子裡的東西,還有食菜式傳達的感覺。「異國」本身是很區域性的感受,出了特定文化圈就會變得不倫不類。在我們眼中,日本中華料理很不明所以,因為我們觀看的,其實是「異國」本身所感受的「異國情懷」,中間隔住兩重文化層,覺得怪,理所當然。

Gloria Chung:餐具的真行草

日本人有一套美學的觀點,叫做真行草,簡單來說,就是 Mix and Match,一種中國已經消失的美學。這三個字源自書法,代表中高低的檔次,三者必需並行,才能混搭出剛剛好的品味。Branden 是日本餐廳 Haku 的老闆,他解釋,屬於「真」的餐具多數是水晶、鑲金或骨瓷,用來放吞拿魚他他、海膽多士等;「行」的餐具會粗曠一點,和草系的很相似,但草系會帶點民族風,多為粗陶,盛載小菜。真行草三種風格,缺一不可。

從「支那麵」到「拉麵」:日本拉麵的起源和興起

談到日本美食,除了懷石料理、刺身壽司,必數拉麵。在市面林立「日式」拉麵店的同時,又有多少人知道拉麵的起源與流行原因?在「拉麵:一麵入魂的國民料理發展史」一書中,紐約大學歷史學家 George Solt 從一碗拉麵中,看出了日本社會變遷及其與國際的互動——原來拉麵本名叫「支那麵」?拉麵與全球化又有何關係?

日本的「自動售賣機」經濟

到日本旅遊時不難發現,自動售賣機和便利店一樣「總有一部喺左近」,除了冷熱飲料,更賣杯麵雨傘,應有盡有。現時,全日本共有 500 萬部自動售賣機,是世界上售賣機密度最高的國家,以人口比例算,每 23 人就有 1 部售賣機;據「日本自動販売機工業会」的統計,每年透過售賣機賺得的利潤總超過 600 億美元。如此龐大的「自動售賣機經濟」,實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幾處特點。

4 個關鍵詞,造就日本為人文關懷社會

香港人崇日?或者該說他們是崇優。整潔的日本街道,是許多外地人到日本的第一文化衝擊,再細心感受,便會察覺日本獨特的關愛文化。澳洲 Flinders 大學考古學教授 Claire Smith、研究助理 Gary Jackson 與日本九州大學考古學教授溝口孝司早前撰文分析,日本是如何把關愛與分享精神帶到社會的每個層面,他們用了一個字來總括日本社會:「po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