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總部面臨風暴,太平洋另外一端的日本,則是在價格策略上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嘗試。
數碼化
|共58篇|
圖書館電子書:驚人的大生意
2020 年 3 月,因應疫情,紐約公共圖書館關閉的頭數天,電子書館藏下載量激增,需設定每次借閱限額,縮短輪候時間,並將數百萬美元預算全部撥入數碼內容。短短一個月,全國 74% 的公共圖書館增加了電子書量。大流行與數碼時代來臨,大幅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為電子書產業和公共圖書館帶來深遠的財政影響。
人工智能:糧食危機的救星還是災星?
地球人口正邁向 80 億大關,人口持續膨脹,對糧食構成極大壓力,每年全球平均約 900 萬人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數字比愛滋病、瘧疾、肺結核加起來還要多。科學家一直思考如何推高全球糧食供應,其中一個新方向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劍橋大學的農業專家 Asaf Tzacho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新技術的成效和風險。
未來城市規劃,是一場模擬城市遊戲?
「模擬城市」、「都市:天際線」都是著名城市建造遊戲,玩家可在逼真的模擬環境中規劃城市。現實中,城市規劃專業亦愈多利用數據收集,在電腦建立城市的數碼分身(Digital Twin),計算不同政策帶來的後果,甚至有遊戲商協助政府開發城市模型,可見未來城規與模擬遊戲將更難分虛實。
澤連斯基教你:甚麼是數碼外交?
拜登政府最近成立「網絡空間與數碼政策局」,以協調數碼外交(Digital Diplomacy)為使命。數碼外交的概念聽來陌生,其實早就滲透到互聯網的日常操作,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月堅守基輔的同時,仍能夠以數碼技術突破重圍,頻繁演說以達成外交目標,便是教科書級別的數碼外交典範。
【烏克蘭戰爭】Airbnb 只訂不住真有用嗎?
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各地烏克蘭支持者透過互聯網及社交媒體各出奇謀,以創新方式捐助當地難民。3 月初,有網民發起於 Airbnb 以「只訂不住」方式預訂烏國境內民宿,平台短短兩日便錄得超過 61,000 晚的訂單,相當於近 200 萬美元捐款。這次另類捐款運動為何一呼百應?人們的捐款又能否用得其所?
張樂芹:慈善機構也應迎接數碼轉型浪潮
說到底,要推動數碼轉型,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用家的投入和參與,不然再強的軟件,再多的功能,其實都只會被浪費掉。
陶傑:昨日與今日的戰爭
俄羅斯代表了昨天,烏克蘭代表的今日和明天。
數據支配人生:21 世紀的量計時代
由我們每日瀏覽的社交媒體,到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都會產生和跟蹤大量個人數據,前者的數據可用於商業推銷,後者則聲稱用於「抗疫」工作。前華威大學校長、權威地理學家 Nigel Thrift 就曾提出「量計」(qualculation)概念,形容數據計算已經支配了我們的思維和 21 世紀的社會發展。
元宇宙激發創意,還是限制藝術的可能?
如今跨國科技企業都競相建立「元宇宙」(Metaverse),經常標榜這是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空間,藝術家可利用其創造沉浸式藝術體驗。但不少藝評人對此有保留,認為沉浸式體驗容易使藝術淪為純感官享受,也扼殺觀者思考批判的空間;有意見則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被企業視野局限,在元宇宙時代有自身的創新使命。
【圖解】2022 全球餐飲業發展趨勢
疫情繼續肆虐全球,除了影響大眾的消費習慣,更促進了餐飲業的電子化發展。
南韓將進入「非接觸時代」?
去年,疫下人與人之間減少接觸,衍生出南韓潮語「Untact」(언택트),意即非接觸。該詞更成為當地新政策,南韓政府及商業機構投入大量金錢推行非接觸服務。不過,生活中減少接觸,雖可降低病菌傳播機會,卻令社會變得疏離。
亞馬遜進攻醫療保健,輕而易舉?
亞馬遜正推出一系列醫療保健服務,像是線上藥局、遙距保健等。同時,它也利用雲端運算服務(AWS)來穩定發展相關功能、創建新的保健操作系統,包含管理醫療紀錄、利用人工智能預測個人何時可能生病等。它的目標客群範圍大得驚人:消費者、擔心成本的僱主,以及相關醫院和健康網站。
醫療成本失控,遙距配 AI 會是良方?
在美國,醫療保健成本已經失控。但同時,新趨勢正在出現。AI 在大數據運算協助下,為新治療和保健計劃的發明,開闢了大道。追蹤健康的設備變得更「智能」,應用也愈廣泛,可能會成為更多人的偏好。
日本未來都市不 fancy,返璞歸真求永續
提到未來都市,如果腦海浮現的是飛車在空中交錯的科幻世界,恐怕要感到失望。日本政府提出的「超級城市」構想更為實際,要塑造一個讓市民生活更為便利的世界。
陶傑:我 iPhone,故我在
一旦遺失手機,許多人都知道,會引起巨大的困擾,一旦失了手機,如同被開除地球籍。雖然四周人海澎湃,你頓時感到成為一座孤島。
上載 Instagram 不用沖曬,為何菲林攝影仍有市場?
攝影在近 20 年來愈趨數碼化,用電話鏡頭即可隨時拍成美照、簡單修圖後就能上載社交網站。相比之下,舊時用菲林拍攝,然後到曬相店等待拍攝成果的過程,顯得廢時失事。不過,據彭博社報道,在照片沖曬已變成夕陽行業的時代,一間英國菲林曬相公司卻能在疫情期間突圍而出,靠的除了是情懷,更是創辦人善用圖片分享社交軟件 Instagram。
311 大地震推動城市升級,日本邁向「社會 5.0」
2011 年 311 大地震以來,日本推動的城市智能化一直以「能源」為主題。2016 年訂立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則以「社會 5.0」為基礎,要以物聯網來升級都市基礎建設與活動。現在則新引入資訊基礎,要消除資訊分散帶來的弊端,讓都市更進一步升級。
無休止的全球化:擁有寬廣的未來?
在香港,我們很容易見到美國快餐店、英國銀行、日韓家電,甚至足不出戶就欣賞到世界各地的影視娛樂,全球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關鍵詞。在學校裡,我們會概括理解到,全球化就是科技進步,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美國經濟史學家 Marc Levinson 就撰文解說,全球化演進其實來得複雜,而第四波全球化亦已展開。
疫下虧損 4 億歐元,反激出 Zara 戰略轉型關鍵年
2020 年的疫情衝擊造成 Zara 實體零售單季虧損 4 億歐元後,Zara 網絡銷售佔總營收比率躍升至 32%,原因是在更多傳統物流外,該集團還利用其全球門市的後台,為網絡訂購的 12 億歐元服裝進行包裝和出貨。這要歸功 Zara 母公司、西班牙時裝集團 Inditex 近年來致力開發的全新物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