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帶數碼化,在日本愈做愈旺

A+A-
圖片來源:RBatsushi/X

VHS(video home system)錄影帶早被淘汰,7 年前起亦再無播放器出產,令藏於磁帶的回憶和紀錄,淪為丟失鑰匙的上鎖寶物。近日香港有團體與大學合作,收集民間錄影帶作數碼化處理,藉以保留本地昔日文化。同類服務在日本的需求更見急增,有店舖每月更可轉錄 8,000 盒之多,形成一門可觀生意

希望數碼化的錄影帶,多為 1976 年由 JVC 發售的 VHS 帶。以手持式攝影機拍下旅行、畢業禮、才藝表演等珍貴時刻,成為 8、90 年代之風潮。根據日本映像軟體協會,連同 8 厘米菲林等「錄影帶」類產品,銷量在 1998 年達到高峰,一年賣出 5,233 萬盒。但隨著 DVD 普及,錄影帶開始滯銷,2006 年僅賣出 128 萬盒。翌年 JVC 退出錄影帶事業,錄影機亦絕跡於電器店,最後的製造商船井電機終在 2016 停產。

無論是親自拍攝的家庭影像,抑或是錄影下來的電視節目,儲存這些珍貴資料的錄影帶都無法保質,大約 20 至 30 年後就會報銷,換言之 1990 年代中後期發售的那些,快將壽終正寢。加上錄影機的零件如今買少見少,一旦損壞便難以修理,儲了再多再久的錄影帶也無法播放。因此,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警告,「若不在 2025 年前數碼化,資料恐會永遠消失」,愈來愈多日人亦趕著「DUB」帶。

錄影機停產多年,舊機壞了就難有零件修理,若然還因「食帶」而令錄影帶報銷,更會痛失珍貴回憶。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東京的 Dubbing Copy 革命(ダビングコピー革命)提供 VHS 帶數碼轉錄服務,每盒收費 548 日元起。該店接到全國各地送來的大量影帶,但不少放在抽屜太久而受潮發霉或滿佈灰塵。職員會先除污,再把影像數碼化,並轉錄到 DVD 或 USB 等載體。不時會有中年客致謝,「很高興能重現已逝親人的影像和聲音」。店長丸山裕二表示:「數碼化還能節省儲存空間。委託數逐年增加,現時每月轉錄 8,000 盒帶。」

錄影帶中的「寶藏」,還包括不少電影、動畫和演唱會影像。它們在 1970 至 2000 年代以 VHS 帶形式發售,往後卻沒推出 DVD 版本,令前者成為部分人的夢幻藏品。Joyful(ジョイフル)這間三重縣租帶店便有 7,000 盒之多,店主岩村日出男指出:「類比錄影帶的畫質乃其魅力所在。」這些發燒友為數碼轉錄服務帶來更大商機,富士菲林、Camera Kitamura(カメラのキタムラ)等拍攝器材專門店也參一腳。

假如錄影帶的內容過於私人,不欲或不能假手於人轉錄,也可租用機器在家 DIY。東京的 Digital Write(デジタルライト)既有錄影帶數碼化服務,也有所需器材甚至整個套裝以供租賃,費用約為委託代辦的一半以下。負責人根岸侑平直言:「假若只是轉錄 10 盒帶左右,自己動手也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