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導致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屈辱賠款。中國歷史教科書記述列強欺凌這件事,過程詳細,但有意忽略其中一段叫做「東南互保」的插曲。
晚清
|共19篇|
唐明:辮子那麼髒,為甚麼偏不肯剪?
清朝的統治,縱有千般不是,在他們內心中是天然的主人,不容挑戰。即使過去主宰他們的官老爺如何作威作福,貪污腐敗,他們依然認同其權威,因為千百年「天朝上國」的既定觀念,令天朝的子民產生一種虛幻的身份榮耀,足以令他們忽視自己指甲裡的污垢或辮子裡的蝨子。
唐明:「不平等條約」的心結
事實上,即使十七八國的領事裁判權聯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形成一個迫使中國人當奴隸的極權政府 —— 但是欠了周身債,西方「列強」對政府各種事務插手干預,政府弱小,無法大一統,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對於民國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才是心頭大恨。
唐明:一直拿來當人質用
十三行的行商,雖然是朝廷的代理人,但在朝廷眼裡,只是隨時可以犧牲的人質而已。林則徐倒也十分清楚洋人心軟,見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拿行商當人質的手段,非常有效。其實,十三行行商並非普通蟻民,而是與官員勾結、享有特權的國家買辦。但出事的時候,他們在朝廷眼裡又算得甚麼呢?
唐明:告洋狀
這就是著名的領事裁判權,也是為何直到今日,中國人(包括香港人)依然孜孜以求外國護照傍身,因為以「華民」的身份,只能服從中國之法,而中國之法有多厲害,華民也都心裡有數。
唐明:和全香港鬥氣
在今天的特區,站出來反對特首的「亂命」,總不見得會掉腦袋吧!最多劈炮唔撈,損失一份退休金而已。僅如此一丁點的代價,特區官場裡,有擔當、有見識、有腰骨的人,竟一個也無。
唐明:種鴉片是個好主意?
許乃濟的論奏,於道光皇帝是對牛彈琴,他很快就被革職。但他主張種鴉片賣錢徵稅,卻得到馬克思的讚賞。馬克思還是比較乾脆誠實的,他渾無道德包袱,但是今天西方許多主張大麻合法化的政客,還要用人權、自由甚麼的理由為自己開脫,就比馬克思虛偽多了。
唐明:首相府門口的對聯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副對聯本身太俗,意境太 Low,渾無氣派,掛在首相府門口,檔次太低。
唐明:「歡迎貴國給他們一個教訓」
由於聯軍軍紀嚴明,出手闊綽,信用良好,村民非常樂意來做生意。當然,偶然也會發生搶劫,據英國人記載,法軍曾搶過村民的豬隻,但受到軍法懲處,施以鞭打;軍隊裡不老實的劫匪,多數是從廣東和香港雇來的苦力。
唐明:大清亡了
詔書的文字雅正端方,是最大體最上乘的中文,如今當然早成絕響。「九夏沸騰,生靈塗炭」,「商輟於途,士露於野」的形容,很有點人道主義,令整個國家停頓,於心不忍;最關鍵是「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這句,只以自己的一個人的命運,影響整個國家民族的未來,當獨夫民賊,萬萬不可。最後提到「古聖天下為公之義」,畫龍點睛:自由、民主,讓人人都活得有尊嚴,不但是普世價值,時代潮流,也是中國古聖的理想,而專制的皇帝,也是有精神境界的。
陶傑:愛國反西方是假,權鬥是真
載漪想利用義和團和西方列強之爭,乘機廢除光緒皇帝。他嘴巴裡雖然滿口愛國,聲稱仇恨帝國主義,唯私心強烈,慈禧終其一身,都不知道上了這個親戚的當。
唐明:他從秦國來
無論如何,譯作「秦國」即使是誤打誤撞,也十分巧妙,對於身在 19 世紀大清的赫德,用秦國來借代中國,也是再合適不過。秦國地處西陲,和「山東諸國」隔閡,很少參加諸侯之間的國際聚會,不通「國際社會」的語言,一向遭到文化上的鄙視,但是突然出了一個「發憤雪恥」的秦孝公,加上商鞅,大規模強推嚴刑峻法,用一種反人性的,機械化的方式去改造國家,效果非常成功,國家的確崛起,但是付出了甚麼代價?中國歷史書一般不願多說,當然看到商鞅的下場,覺得他活該的也不在少數。
唐明:學中文令洋人也變下流了?
赫德還專門挑選來自歐美,出身良好,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到北京海關總司任職,親自教導,要求他們一概學好中文,其中不乏牛津、劍橋和哈佛的畢業生,譬如來自波士頓的作家 Edward B. Drew。而被他淘汰的鬼佬,首先是最早來華的一批西洋冒險家(以英美為主),通常不通中文,教育程度低,在本國的社會地位就低於其他洋人,而赫德覺得海關總部充斥這樣的人,有欠尊重,會令人看不起。
陶傑:兩國維新 天淵之別
2018 年是明治維新 150 周年,也是中國的戊戌維新 120 周年。明治維新的成功,對照著戊戌維新的失敗。中日兩國的歷史軌跡在這一點交接,兩國國運從此有如天淵之別,不禁不令人感歎。
唐明:中日蜜月的小插曲
1901 年 3 月 20 日,北京東文學社開學,當時義和拳之亂留下的瘡痍猶在,許多學校還未復課,街頭常有德國、俄國、日本,以及英國的印度士兵巡行,聽說東文學社招生,學子即如潮水湧至,本來只預計收生 30 人,結果第一學期就收了 280 人,除了少數的翰林、進士等人有知識基礎,大多數都是小學生和文盲。因此,能堅持下來讀書的人少之又少,1901 年入學 601 人當中,到了 1902 年剩下 152 人,1905 年只剩下一個人,能夠完成四年學業的,僅僅是千分之一。
古中國落後歐洲列強幾多年?
1839 年,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是中國「喪權辱國」繼而落後於歐洲的開端。那一年,鴉片戰爭爆發,「船堅炮利」的英國以無人能阻之勢節節擊敗清軍,並於 1842 年逼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償,自此,中國走向衰落——依此理解,1839 年是歷史分水嶺,在這之前的中國應是富甲天下的「天朝大國」。然而,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國落後於歐洲的時間不只 175 年,更長達 600 多年。
唐明:妄人‧聖人‧小人
康有為應該是中國近代史最 Overrated 的人物之一,而且很好運:戊戌變法他沒份,卻得了功勞;張勛復闢他有份,卻躲開了罵名,不知是康有為太聰明,還是國人太好騙。時勢造英雄是沒錯,但時勢造就了更多跳樑小丑,如果不是大時代,這種人也絕上不了舞台——但歷史總是刻意模糊後者。也難怪,誰願意看到華美的畫皮底下一泡血污膿毒?
唐明:一個中國人在倫敦
在場的人對這一幕印象深刻,蘇格蘭科學家 Lyon Playfair 寫到:「一個中國人穿著華麗的袍子,從人群中閃出,在女王面前跪下,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甚至有可能是中國皇帝微服出遊,秘密來此參加典禮。」Playfair 還發現,此人後來站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威靈頓公爵之間,儀表高貴,昂首挺胸跟他們一起走過大堂,「旁人見狀皆為之驚喜」。
唐明:爭端怎麼就成了屈辱?
歷史當然要讀,還要讀重點,但不是教科書寫的那些,讀中史,不如只讀晚清史。我曾經也跟萬千愛國學生一樣,最厭惡晚清史,因為一掀開書滿紙寫的都是列強如何耀武揚威,朝廷如何昏庸腐朽之類,好好一個國家突然變得千瘡百孔,令人十分錯愕——看,這就是古代史太多溢美之詞,將學生洗腦以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