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盛世就要人口多?

A+A-
「百子圖」,佚名,明至清朝。 圖片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香港出生率創歷史新低,數年來連續下降,去年已經跌至 10 年前的一半,這種時候,管治階層便有點緊張了,於是趕緊有議員提出這樣那樣的奇思,想「刺激」生育率,恨不得人也像動物那樣可以任意擺佈配對繁殖。

觀察人口起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譬如中國歷史,每一次朝代更換,人口便大幅削減,三國時期據說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人口損失(或稱為滅絕),20 年不到(公元 200 到 217 年),人口少了 3 分之 2。單看人口數字,就很難為三國歷史塗抹英雄主義浪漫色彩。

原因也不必贅述,反正中國歷史翻來覆去,都是那麼一回事,改朝換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劫掠,新君把前朝累積的一點點國力/財富/資源(當然包括人口),或燒或殺,推倒重來。因此,人口多少,如果從中國的歷史文化角度,是衡量治亂最直接的標準。

所謂「盛世」的資格,首要條件是人丁興旺,人口增長,這其實是很粗疏的一個觀點:近人吹捧的康乾盛世,其實只是在一億到兩億之間,這個數字,只是恢復到了明朝萬曆時代。萬曆算不算盛世呢?好像沒有人這樣評論過。反而是滿清後期,人口大增,清末的人口數字和民國其實很接近,亦即所謂的「四萬萬」。

其中最奇怪的是,在歷史課本中,晚清 70 年(從鴉片戰爭算起)充滿了外敵入侵,無休無止的戰亂,似無一日太平,卻沒有妨礙人口增加,鴉片戰爭前後,人口不降反增,甚至增幅巨大,從 1841 到 1851 年暴漲兩千萬,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也沒有過的「盛景」。這 70 年間唯一一次斷崖式的人口降幅,是由於太平天國。

當然,晚清的社會面貌,歷史細節到底如何,很難得知了。但只從表面數字來看,鴉片戰爭之禍,似乎不能和中國古代戰亂民變之類大規模生靈塗炭的「屠戮」歸於一類,倒是工業革命在糧食種植、貿易交往、甚至醫療衛生領域帶動的全方位巨變,對於人口迅速增長的效應顯而易見。反而是太平天國這種最古老的「傳統」,其破壞力簡直嚇死人,史書中甚麼治亂興衰的分析,在現代文明面前,真不值一提。因為現代文明看重的是個人,而不是人口數字。

如今,生育率就更加不能和社會經濟繁榮掛鈎,眾所周知,20 世紀的生育高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多年間,稱為 Baby boomers,但當時的物質生活,遠遠及不上今日,連英國和歐洲都窮得叮噹響,實在不能稱為盛世。戰後經濟大好的日子,首推戴卓爾夫人主政之際,出生率明顯比戰後下降,但又十分穩定,一直維持在 1.8 左右。

生育是完全自發的秩序,就好像自由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不要妄想人為可以干預。看英國的人口數字,一直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動靜不大,半個世紀以來,也只是增加了 1,300 萬而已,也不必擔心低生育率,總歸可以吸引移民。

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是不少工業先進國當前的局面,但這些社會的優勢,顯然不在於人口龐大,也不見的是富得流油,而是有比金錢更吸引人的實力,譬如核心的價值觀,和其他潰爛的地方相比,簡直像一片淨土。當然也不必擔心欠缺競爭力,因為自由人有才幹,有思想,有好惡,有價值觀,有追求和抱負,而不是被管束被掠奪的生產工具,這種優勢,當然不是可以隨便取代的。

何必擔心無人生孩子呢?除非這個地方,龐氏騙局一般先透支了子孫後代的資源,退休金無人埋單,樓市無人承托,最大的惡夢是空蕩蕩的土地上,剩下一座座鬼城,不知多少萬億的 GDP,都化作鋼筋泥水日漸凋零。令人聯想到三國時代,野獸在城市街頭游蕩的情景,很魔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