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歡迎貴國給他們一個教訓」

A+A-
圖片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Getty Images

歷史學者和作家張宏傑最近推薦一本「1860 年華北戰役紀要」The 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由當時英國隨軍翻譯 Robert Swinhoe 所著,已經譯作中文,其中一些細節非常值得玩味: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為數 2.5 萬人,軍糧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很快便迎刃而解。

聯軍先後佔領定海、大連灣和煙臺之後,據有渤海灣作為基地,就在大本營外開闢市集,很快附近村民都聞風而至,頗具規模。除基本糧食蔬菜、水果之外,常常能買到上好的肉品,譬如羊肉和松雞,前者由 5 至 12 先令不等,後者只要兩三便士。

由於聯軍軍紀嚴明,出手闊綽,信用良好,村民非常樂意來做生意。當然,偶然也會發生搶劫,據英國人記載,法軍曾搶過村民的豬隻,但受到軍法懲處,施以鞭打;軍隊裡不老實的劫匪,多數是從廣東和香港僱來的苦力。

根據這本紀要:清兵出了名吝嗇、粗野,相比之下聯軍大方、有禮,因而深得村裡姑娘們的好感。村民還和這位翻譯主動攀談,大吐苦水:「官兵欺壓百姓,大家叫苦不迭。為了趕走你們,朝廷強迫我們修建要塞。但我們深信,你們來此的目的只是通商,這對兩國都有利!」可惜 Robert Swinhoe 沒有記載對方是甚麼人,但可見頗有頭腦和見識,能夠明辨是非好壞。

村民看見聯軍善待俘虜,都十分震動,因為滿清對待英法俘虜,手段殘酷得多,因而村民都站在聯軍的一邊。聯軍取勝之後,村民紛紛歡呼:「這次貴國真是給了那些官兵一個教訓!」

當然,因為這本紀要出自英國人之筆,對聯軍肯定有溢美之詞,可信度要打一些折扣。但重點是,作者聞言大為困惑:何以中國人不擁護自家的政府和軍隊呢?

當時歐洲已經經過拿破崙戰爭,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深入人心,聯軍看到中國村民對戰爭的態度,和 40 多年前他們的父輩一樣,只關心有吃有喝,有熱鬧看就好,大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落後愚昧的觀念。聯軍士兵相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顯然中國人不是。

回顧歷史,當今的人也很鄙視清朝人的「民不知有國」,卻往往忽略了後面那句「國不知有民」。當年的英法聯軍也是如此,最關鍵的問題他們沒想明白:中國(或者說大清)並不是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這個國家並不屬於國民,恰恰相反,國民倒是國家財產的一部分。

官府和官兵不屬於國民,也不代表國民,當然不會為民服務,官兵無非擔正旗號的強盜,所以村民並不 care 官兵的勝敗和死活。而且,自由通商,開放市場,搬動的是官府的芝士,而獲益的是普通人,這個道理,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人也心如明鏡。

這一切聽起來都很熟悉吧?因為直到今天,至少在香港,民意依然如此,因為最關鍵的問題沒有變過。「美軍來了我帶路」這種玩笑,並不是因為香港人不愛香港,天生軟骨頭,而是因為這個政府,沒有一丁點香港人能說了算,甚麼明日大嶼、垃圾收費、強積金,律政司的選擇性起訴,凡此種種,香港人都只能乾瞪眼,真箇吹脹。

如果今天的香港人,依然和當年大沽村民一樣,由衷「戀殖」,難道不是有現實理由的嗎?只因為「洋人」比較講信用,大致公道仁慈,曾經為香港人的利益服務;正如村姑喜歡洋兵,也是經過比較而得出的必然結論:對方僅僅是出手大方,行為有禮,就足以令她們忘卻愛國的義務了。

看,美國一旦放風檢討香港關係法,而令特區一班權貴臉色大變,前倨後恭,醜態百出,香港人也不禁拍手叫好,也是因為「這次貴國真是給了那些官兵一個教訓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