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和全香港鬥氣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特首林鄭月娥率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不顧全港接近一面倒的反對聲音,力推逃犯條例修訂,愈看愈像鬥氣。

鬥氣這種事,常發生在小情侶和老夫老妻之間:前者關係尚未穩定,容易恃寵生驕;後者則長看兩相厭,深知對方早已無路可退,可以任意欺凌,處於這種關係的人不需要講理:「即使我錯了,你也要遷就我,否則我怎麼下台?」或者「反正我不爽,也不能叫你痛快。」

鬥氣的人,通常是甚麼心理呢?大概是集霸道專制和幼稚依賴於一身。專制和依賴他人是一種共生關係,凡是不講理的人,身邊的人大多唯命是從,不敢說一個不字,於是造成惡性循環。

鬥氣是很危險的事,中國近代史上最惡劣的一次鬥氣,要數 1900 年慈禧太后一口氣向建交十一國宣戰。

慈禧太后的霸道,當然是皇權專制制度的表現,但是有歷史學家分析,慈禧太后選擇和全世界鬥氣,並非魯莽衝動的決定,而是為保自己的權力地位,仔細盤算的結果:

因為當時北京朝廷是一個帝后雙核心的局面,帝后不和,朝臣黨爭,洋人干涉,已經令她的地位岌岌可危,通過宣戰,她將自己和光緒皇帝的衝突,上升為國際衝突,用這種政治綁架,再度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 —— 這個套路是不是有點熟悉?後來某個偉大領袖也玩了一把,為他陪葬的人則比庚子之亂要多得多。

因此在宣戰前,慈禧太后舉行了四次御前會議,召集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要他們和自己「統一戰線」:洋人事後追問責任,所有人都脫不了干係,必須和她一起承受後果。

但總有硬骨頭的人。

明知反對的結果是殺頭,還是有五個人義無反顧提出抗議:袁昶、徐用儀、許景澄、聯元和立山(只看名字,其中兩人還是滿官),他們無一例外倒在刑場上,後來還是八國聯軍為他們鳴不平,稱為「庚子被禍五大臣」。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一書中載有庚子被禍五大臣等人的遺像;左起:袁昶、徐用儀、許景澄、聯元和立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當然,還有鎮守東南重地,深知要對國家負責的督撫大老發起東南互保,拒不從命,便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他們非常聰明地將宣戰詔書稱為「亂命」、「矯詔」。

確實,如此意氣用事、居心不良,不負責任,不惜為一己私利,豪賭國運的旨令,和亂命有甚麼分別呢?但凡理智成熟有擔當的官員,都不會和這種瘋婆娘耗下去吧。

我一直有點不齒當代中國人如何嘲笑「大清」:自以為已經站在遠超一百多年前的文明高地上了。

可是,一百多年前反對專制的老太后,代價是人頭不保,都居然有五個人敢挺身而出,慷慨赴死。有真正的士大夫在掌權,德堪其位,他們都不曾為了滿足自己,硬要和整個國家過不去。當然囉,他們也沒有在海外求田置舍,留作甚麼後路,反而是康有為這個滿口忠君愛國的半桶水文棍,自己的小算盤打得特別精。

在今天的特區,站出來反對特首的「亂命」,總不見得會掉腦袋吧!最多劈炮唔撈,損失一份退休金而已。僅如此一丁點的代價,特區官場裡,有擔當、有良心、有腰骨的人,竟一個也無。

既然特首是存心要和全香港鬥氣,香港市民出來遊行當然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她的「班子」裡連續有好幾個高官站出來抗命,集體請辭,我敢說,當堂就樹倒猢猻散了。

這說明甚麼?說明大清的高官,還真心實意在乎自己的國家,國庫的錢也好,國民的命也好,並沒有視如糞土。

但特區的高官,沒有人在乎香港的崩壞甚至毀滅,他們都跟康有為一樣,早就打定主意離開香港享福去也,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