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

|共28篇|

科技真的讓社會愈不平等?

全球貧窮率在近 30 年來逐漸下跌,但除了患貧,世界更患不均,尤其是在較富有的已發展國家。科技一方面提升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取代了待遇好的藍領工作,他們只能轉為投身相對較低薪的零售及服務。科技發展掀起了促成貧富懸殊的論戰。

Chester Ho:人工智能持續突破,但為何要恐懼?

轉眼間,AlphaGo 擊敗圍棋高手李世石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過去一年,人工智能有持續的突破,例如 Google 把深度學習應用在語言翻譯領域,不但提升了自然語言的翻譯質素,翻譯系統更能夠自行發展了一套方法去學習語言。從前人們聽到這種科技突破必然會興高采烈,並期待新科技可以改善生活。可是,現在我們每次知道人工智能的新發展,都會有懷著矛盾的心情:我們仍然期待新科技帶來便利,卻同時害怕人工智能有朝一日會取代人類。

煤之將死:19 世紀採冰業的教訓

如果說煤礦業與霧霾是一對夫婦,全球暖化便是結晶,疾病死亡是副作用:中國平均每年有 36 萬人死於燒煤所致的空氣污染,歐洲煤礦大國波蘭每年有 4 萬多人因霧霾而早死,澳洲則有 16% 煤礦工人或已罹患「黑肺」。全球每年有 70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煤炭要負最大責任,然而出於政治因素,煤礦業在全球多國能源政策仍佔主導地位,但能苟延殘喘多久?或可借鑑 19 世紀美國採冰業的興衰。

加拿大全民派錢 迎自動化衝擊

芬蘭年初率先派錢試行全民基本收入,除了歐洲多國躍躍欲試外,加拿大試行派錢也勢在必行。早前通過方案的安大略省政府,打算於今年春季在省內 3 個城市試行,幫助受自動化影響削減職位的城市。負責推動計劃的政府部長 Chris Ballard 指:「自動化正在改變人類的工作性質,是時候考慮基本收入之類的對策了。」

日本的「自動售賣機」經濟

到日本旅遊時不難發現,自動售賣機和便利店一樣「總有一部喺左近」,除了冷熱飲料,更賣杯麵雨傘,應有盡有。現時,全日本共有 500 萬部自動售賣機,是世界上售賣機密度最高的國家,以人口比例算,每 23 人就有 1 部售賣機;據「日本自動販売機工業会」的統計,每年透過售賣機賺得的利潤總超過 600 億美元。如此龐大的「自動售賣機經濟」,實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幾處特點。

如何評價奧巴馬經濟遺產?(上)

奧巴馬卸任在即,各大傳媒盤點任內 8 年經濟政策,一方面肯定奧巴馬帶領美國走出金融海嘯危機,另一方面批評改革措施不足,成果「不夠完美」。經濟雖然是數據主導的範疇,但統計數字並非事實的全部,要客觀評價功過,不可不知其背景。譬如,論斷奧巴馬的經濟遺產之前,不如先問一地經濟與該國領袖有多大關係?

「全民基本收入」助人及企業重獲自由

全球經濟結構出問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低下層缺乏向上流動機會,香港在這方也挺全球化,絕對追得上潮流。此時,矽谷重提「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歐美迴響巨大,因為大家百寶出盡,仍無計可施。不過反對聲音認為此法純屬虛想,人人派錢只是安撫被遺棄的工人,最終只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加上科技轉型尚未成熟,要談也實在為時尚早。但如果現有方法行得通,就不會有新倡議,這些所謂弊處,是不是真的存在?而香港不論經濟政治皆陷死局,是不是也是時候諗吓?

資本主義後的四個未來

當朱克伯格能編寫出「鋼鐵俠」中智能管家 J.A.R.V.I.S. 的雛形、亞馬遜快推出免人手交易的超級市場 Amazon Go,代表我們的科技已逐漸掌握機器學習,社會亦走向「自動化」(Automation)趨勢:機器取代人手,傳統工種交由機械人處理。在這後資本主義社會,人應如何自處?世界會走向何處?科技思想家 Peter Frase 提出四種可能:兩種天堂,兩種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