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與戰爭夾擊下,全球出現嚴重通脹、美聯儲局實行緊縮政策、經濟師下調增長預測,以致坊間彌漫著悲觀氣氛,相信全球經濟正陷入大衰退。「經濟學人」分析卻認為,富裕經濟體增長確實稍為放緩,但大衰退是言之過早。
GDP
|共24篇|
過度依賴房地產 —— 中國會重蹈日本 90 年代泡沫爆破覆轍嗎?
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 GDP 增長高達 1 成,絕對屬於「高速增長」。全球市場密切關注恒大債務危機會否演變成一場金融危機,損害中國經濟增長。英國「金融時報」東京分社社長 Robin Harding 則以日本 8、90 年代泡沫經濟類比,指中國決策者考慮經濟政策時,也希望避免重蹈日本覆轍 —— 持續多年經濟過度高速增長,最終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爆破。
人口老化負重跑,日本經濟有如此不堪嗎?
自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平均年 GDP 增長率不足 1%。每當談起日本經濟,媒體大多描述日本經濟不景、人口老化、國民過度儲蓄而不消費。由「失去的十年」,轉眼被說成「失去的三十年」。
陶傑:宴會廳裡的不速之客
拜登上台 4 個月,新冠狀病毒的源頭,包括「華爾街日報」和美國的社交媒體,紛紛將「武漢實驗室」為源頭之說,解除審查,准予討論。此事以政治為先。一年前,舉國同仇敵愾,以總統杜林普為第一鬥爭目標,一切都可以讓路 。
中國五年規劃 —— 零碳如期?
去年,中國承諾會於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高峰後,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正在北京召開的人大會議公佈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當中亦提到這個「達峰行動」。不過有專家質疑,2030 年才開始減碳,可能來得太遲。
中國 GDP 增長背後的隱性債務
中國官方公佈的第二季 GDP,仍比去年同期增長 3.2%,大有率先擺脫武漢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之勢。到底這個「中國奇蹟」是怎樣煉成?「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來自國家、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融資工具,三者投資的房地產市場及基礎設施項目。但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因此積下的債務問題,令人難以忽視。
冬甩經濟模式首個試點 —— 阿姆斯特丹
病毒大流行期間,全球出現糧食危機、經濟遭受重創、失業率高企,現階段更似未「見底」。各地首腦除了希望疫情盡快完結,亦寄望地方經濟能恢復健康發展。近日阿姆斯特丹就正式宣佈採用「冬甩經濟模式」應對當前困局,城市未來將嘗試不單純以經濟增長作為「成功」的單一指標,同時亦顧及環境及人們的需要,以求城市可永續發展。
陶傑:後武肺格局
武漢肺炎全球化,西方才驚訝由中國深度參與之後的「全球化」,一旦中國因素停頓,對西方的經濟破壞之深。
中國依賴症:紐西蘭隨著武肺步入經濟寒冬?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後,一直維持高水平經濟增長,至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片大國崛起,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國家也患上了「中國依賴症」,例如紐西蘭。由中美貿易戰,再到今次的武漢肺炎危機,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經濟學家 Rahul Se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指,紐西蘭也將步入經濟寒冬。
減緩生產是拯救地球良方,還是烏托邦異想?
自今年初,全球各地分別出現示威行動,促請政府正視氣候問題帶來的全球危機。環境污染從不是新事,但就解決方法而言,提倡減少工作與消費,國家減緩經濟發展的「去增長運動(Degrowth Movement)」,則是個新概念。
2019:中國經濟大凶年?
儘管 2018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 40 周年,但經過數十年的大幅增長,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調頭進入放緩階段。2018 年,中國 GDP 增長率「保七」不果,也是自 1990 年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年。去年失守底線,2019 年,情況或者更差。隨著大國崛起的經濟增長神話粉碎,艱難的時期可能才剛剛開始。
印度個人財富增速,為何將是世界之冠?
長久以來,印度的富豪大都來自家世顯赫的企業家族,不過隨著年輕創業家崛起,印度的財富分配產生了巨大變化,愈來愈多白手興家的平民成為富裕階層。據 AfrAsia Bank 估計,未來十年,印度的個人財富增長速度將達到 200 %以上,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其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財富增長最強勁的 10 個亞洲城市之中,印度就佔了 6 席。
陶傑:由一個 M 字看中國
中國人與「現代」一詞無緣。因為 Modern 一詞,在英文中意義多層,以 M 開頭,至少花開三朵。「現代化」在周恩來鄧小平等共產人的意識中,由於是唯物主義者,純指 Modernisation,別無其他。但除了 Modernisation,「現代」在英文裡還有幾個名詞:Modernity 和 Modernism。
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
烏托邦向來被視為等同幻想,由中世紀至 20 世紀歷經各種主義之後,更是令人避之則吉,結果今日政界不論左右,未來前瞻都是一片黯淡,不是全球暖化、環境污染,就是難民湧入、恐襲不絕。荷蘭歷史學家 Rutger Bregman 卻一反普遍悲觀心態,倡導社會「認真造夢」並提出建言,重塑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目標指向一個「現實主義者烏托邦」。
古中國落後歐洲列強幾多年?
1839 年,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是中國「喪權辱國」繼而落後於歐洲的開端。那一年,鴉片戰爭爆發,「船堅炮利」的英國以無人能阻之勢節節擊敗清軍,並於 1842 年逼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償,自此,中國走向衰落——依此理解,1839 年是歷史分水嶺,在這之前的中國應是富甲天下的「天朝大國」。然而,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國落後於歐洲的時間不只 175 年,更長達 600 多年。
冬甩經濟模式:救世良方?
二戰以後,全球經濟整體平穩成長,由 1970 年計至今更激增 3 倍,按照預測,屆乎 2050 年將再升 3 倍。長遠而言,經濟增長前景相當明朗,但無可否認的,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極度嚴峻: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全球暖化急速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無助解決當代種種問題,那麼世界需要甚麼經濟模式,才能糾正疑難?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就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經濟、環境與民生擘劃一個平衡方案。
如何評價奧巴馬經濟遺產?(上)
奧巴馬卸任在即,各大傳媒盤點任內 8 年經濟政策,一方面肯定奧巴馬帶領美國走出金融海嘯危機,另一方面批評改革措施不足,成果「不夠完美」。經濟雖然是數據主導的範疇,但統計數字並非事實的全部,要客觀評價功過,不可不知其背景。譬如,論斷奧巴馬的經濟遺產之前,不如先問一地經濟與該國領袖有多大關係?
經濟增長是否值得追求?
GDP 無視生活質素,發展惡果不會計算在內,但普遍經濟學界仍然執著於數字增長,愈高愈好。鄰近地區高舉「發展是硬道理」,已經釀成不少惡果,由環境污染到貧富懸殊,似乎人民福祉並不比統計數字重要。究竟經濟增長是不是一種迷信?
世界八不思議:中國 GDP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 2015 年 GDP 高達 10 兆有多,自 2010 年超越日本,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人都瘋傳趕美不是夢。比較之下,中國 GDP 的冒起確實「不可思議」,以下略舉五項:
剔走柏林,德國更美好?
國家經濟的火車頭,一定是首都嗎?在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實情顛覆你的想像。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Köln)的最新研究發現,若是撇開柏林的經濟產值來算,德國反會更加富庶,這種現象在歐洲可謂萬中無一。為何柏林作為一國之都,卻對國家經濟建樹甚微,甚至長拖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