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共73篇|

太陽能人工樹葉:光合作用直接產生汽車燃料?

劍橋大學科學家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報告,其新研發的太陽能「人工樹葉」,能透過光合作用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乙醇和丙醇,直接用作推動汽車引擎的液體燃料;其能量密度極高,更方便儲存或運輸。現時該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有望將來取代化石燃料,助世界邁向零碳排放的目標。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芬蘭初創的「環境革命」

當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土地,導致棲息地喪失和森林砍伐,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芬蘭初創公司 Solar Foods 就注重食物來源和製造過程。這家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即從水、空氣、電力提煉出一種名為 Solein 的蛋白質食物,且製作過程不涉及任何農業活動和碳排放,貫徹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理念。

困境激發創意:委內瑞拉土產電動車

馬拉開波(Maracaibo)曾是委內瑞拉數一數二的產油地,但受到長期燃料短缺及停電問題困擾,兩名本地企業家被「逼出」創意。他們受直線競速賽(drag racing)啟發,以高爾夫球車為基礎進行改裝,變成經濟實惠的電動車及太陽能車,希望讓居民免卻高溫下步行之苦,甚至成為全球能源危機的救星。

美國氣候法案,日後供電以風能太陽能為主

上月,美國參議院以 51 比 50 票的輕微差距,通過「通脹削減法案」, 涉及總額 7,000 億美元的一系列經濟措施,以減少聯邦赤字、抵禦通脹;其中包括近 3,700 億美元的氣候法案,為美國有史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投資,將有助美國的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更關乎全球環境與經濟利益。

如何應對水力發電氣候風險?

近月中國多地熱浪來襲,以水力發電出口而著稱的四川省正遭受該省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重慶約 15% 電力來自四川,由於降雨量減半,重慶幾乎失去四川所有電力供應,亦成為缺電受災區,需要限制工業企業用電。乾旱使人擔憂水電的可靠性,氣候對經濟生產的影響愈來愈明顯。

綠色和平:核電、天然氣被列為綠色能源,歐洲議會開環境「倒頭車」

淘汰化石燃料、擁抱可再生能源是紓緩氣候惡果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惟歐洲議會近日卻「開倒頭車」,通過將同為化石燃料的天然氣及危險核電定義為「綠色能源」之一,容許投資者投資相關項目時,可獲得等同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優惠,包括低息貸款、國家補助等。這個決定到底是自救,還是自掘墳墓呢?

【*CUPodcast】ESG 傾呢啲:太陽能賺錢大計,社區參與要點做?

若太陽能足以應付香港約 21% 電力需求,政商界應如何推動民眾參與減碳?參考日本、台灣、南韓等案例,公眾賦權或是擴大可再生能源佔比的關鍵。全新節目「ESG 傾呢啲」由 ESG 分析員馮健鏗主持,並邀請嘉賓共同解構 ESG 意識崛起,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Ryan Fung:香港熱不可耐,太陽能不能

不應對氣候危機,香港不單止要飽受高溫折磨,沿岸地區更會被淹沒。可是,上屆政府提出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所提到的幾項措施最終也是捉襟見肘。當中也未有提及如何在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上,好好利用太陽能。再者,所謂關注氣候問題的政府官員,永遠只懂得詭辯,活像一個「氣候演員」,嘥鬼氣。

越南可再生能源躍進,歸功於政策推動和 ESG 催化劑

越南向來是重度燃煤國家,但近年極力轉型潔淨能源,自 2019 年以來,其風能和太陽能產能增加 3 倍。在 2018 至 2021 年四年間,當地以太陽能發電的份額,從幾乎為零增加到近 11%,不僅增速極快,甚至比法國或日本等較大的經濟體比例更高。到去年,越南已成為世界第十大太陽能生產國。總理范明政在去年 11 月更承諾停止建造新的燃煤電廠,並在 2050 年前將該國的排放量減少到淨零。

張樂芹:可持續發展,香港可以走得更遠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在氣候變化上,我們卻不能缺席,並需要發揮著自身的影響力。早前出席全球華裔青年網絡匯龍坊 (DragoNation)舉辦的論壇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提及香港近年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去年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就是其中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勾勒了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策略和目標。

氫能:德國擺脫俄羅斯能源的指望

俄羅斯佔歐盟進口天然氣的比例高達 4 成,俄國入侵烏克蘭後,歐盟決定於 2023 年之前將俄國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 來切斷聯繫,意味著各國現在必須從其他地方獲取天然氣能源。在戰前,德國是其一高度依賴俄氣的歐洲國家,烏克蘭戰爭顛覆了德國的能源政策,自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已將其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從 35% 降低到 12%,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從 55% 降低到 35%。除了從其他國家獲得天然氣,尚未大規模應用的氫能也更得到重視。

儲藏再生能源的新辦法:二氧化碳

近年,氣候變化已經登上國際政壇的重要議程,全球 70 多個國家都制訂了「淨零排放」目標,跨國投資者放眼綠色經濟的未來,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進度,正是各國能否達到減排目標的關鍵一環。「麻省理工科學評論」報道,有意大利初創企業正致力研發把可再生能源儲存在二氧化碳,令有關發電技術更能滿足工商業需求。

外太空太陽能發電站: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

俄烏戰爭令西方多國再次意識到世界能源供應體系之脆弱,化石燃料過分掌握在某些國家上。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點政策考慮,聯合國就把 2050 年淨零碳排放視為目標。要同時達到供電自主和環保,最理想辦法是發展可再生能源。英國政府正考慮推出一個總值逾 160 億英鎊的大膽方案 —— 在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

Ryan Fung:政府削上網電價,ESG 光伏無望?

有謂身體很誠實,要認清一個政府對某些政策的支持力度,最重要當然不是聽口號、看目標,而是看清楚所涉的資金和資源投入,遺憾地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實在可圈可點。近日環境局突然大幅削減上網電價回購價兩成,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之際就開始「收水」,引起商界和環保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