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志摩和伊吹,在舊拍檔喪生和恩師殺人報仇後,一路走來的價值觀受到動搖般,「久住」在當年的天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心中也留下巨大缺口。只是他沒那二人那麼幸運,得到彼此的撫慰和扶持。於是在人生的分歧點上,如同沒被接住的彈珠般墜落,用「垃圾」的諧音來自稱,抹殺自己的真實身份,成為社會中的 Not Found。
警隊
|共9篇|
鄭立:小小小警察 —— 選立法局議員會令政府閹了自己?
在當差時,他慢慢的被其他警員同化。而在精神病院呢?就是被同化成精神病人。結果卻因為警隊再一次需要差勁的人,因為他是智障,他又再一次加入了警隊,想不到吧,這樣無厘頭的電影,竟然是首尾呼應?
紅眼:MIU404 —— 當野木亞紀子都開始寫刑警劇
考慮到野木亞紀子是個慢熱和心機極重的編劇,按照舊作慣例,前段劇情可能完全是欺騙觀眾(及演員?)的幌子,角色和故事應該要到中段之後才會透露真正面貌,尤其牌面那麼大路俗套,底牌應該很不簡單。
格魯吉亞前總統:我有解散警隊的經驗
在抗議警暴的行動中,示威者經常大喊「解散警隊」,但究竟這樣的主張是否可行?格魯吉亞前總統薩卡什維利近日撰文分享經驗,他在 17 年前玫瑰革命後當選總統,有見警隊販毒、受賄、勾結黑幫,運作無異於犯罪集團,驅使他毅然解散警隊,推翻腐朽的前蘇聯警政制度,以現代化專業訓練重建警察部門,禁止司法制度偏袒公務員,結果成功重建了人民對警隊的信任。
革命過後,烏克蘭漫長的警隊改革之路
烏克蘭示威以亞努科維奇下台作結,親西方政府後來解散當地防暴警察,部份防暴警察更向民眾下跪道歉,成果為不少港人津津樂道。可是,5 年過後,烏克蘭警隊的改革之路依然十分漫長。今年,漢堡大學政治科學家 Cornelius Friesendorf 在學術期刊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刊登研究,形容後廣場革命的烏克蘭是一塊制度拼裝(Institutional Bricolage),政府像一個修修補補的工匠,進行改革同時,很多舊元素依然殘存。
美國警察開槍爭議
「喺美國,警察一早開咗槍」。每年遭美國警察開槍撃斃的死亡人數,平均約 1,000 人。但「早已開槍」,並不代表美國警察的處理手法無可爭議。近日,加州議會成功推動一項新法案,訂明警察只有在「必要」時,方可射殺他人。警察開槍的合理性,與開槍的必要性,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警廉衝突: 港英政府化解危機的管治智慧
1977 年 10 月 28 日早上 9 時,逾 2,000 名警察遊行到灣仔警察總部示威,要求廉署停止調查警隊貪污。5 名代表與時任警務處長施禮榮會談,後來施禮榮准許成立「員佐級警務人員協會」,成功令大部分警察離開警察總部。惟百多名警員意猶未盡,前往和記大廈廉政公署總部衝擊,擊碎大門玻璃,將廉署招牌拆下來,並與廉署人員發生肢體衝突,5 名廉署人員受傷。警廉衝突由此進入高潮。港英政府當年如何化解這場劍拔弩張的管治危機?
警察無能不作為,人民喪失免於恐懼的自由
西方國家一旦遭遇恐襲,政府往往會呼籲民眾應如常生活,以示對恐怖主義的無畏。但在本港,元朗襲擊案過後的週一,區內街道杳無人煙、大小商戶紛紛落閘,恐慌情緒甚至蔓延其他地區。何以港人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靜默革命前:自己人查自己人的黑警年代
修訂逃犯條例弄至滿城風雨,激發 200 萬人上街,連帶引起對警方使用過分武力的質疑。在 50 多年前,也有一個逃犯引發大規模社會運動,促成香港「廉政公署」成立。葛柏案是導致廉政公署成立的直接原因,亦是廉政公署成立後辦理的第一宗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