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 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中立國。作為調解衝突的中立國,瑞士盡可能與不同國家保持外交關係,每年數以千計外交官前往日內瓦,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會議。外交人員往來頻繁,自然成為理想的間諜活動場所。1960 年代中期,世界各地報章就聲稱,中國駐瑞士伯恩大使館已成為「紅色中國間諜中心」。
情報
|共22篇|
日常生活的間諜工具:二戰盟軍如何以編織收集情報
除了氣球,很多聽起來十分日常的工具,其實都可以用來收集情報。在手機未普及的年代,偶爾還會見到老人和中年女士在公園或者交通工具上針織,打發時間之餘,又可以為摯愛送上溫暖牌毛衣。不過,針織的用途可以遠遠超於你的想像。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分享在戰爭時,間諜如何以針織傳遞訊息。
似曾相識:1960 年,蘇聯擊落美國間諜機
美國擊落懷疑中國間諜氣球,引起中美外交風波。回顧歷史,美蘇冷戰亦發生過類似危機,當年美國 U-2 間諜偵察機在蘇聯領空被擊落,機師落入蘇聯手中,令原定的美蘇元首破冰會議告吹,冷戰局勢急轉直下,陰謀論也隨之而來。
匈牙利:關照俄羅斯間諜的歐盟國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鄰近的匈牙利沒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和斯洛伐克這 4 個歐盟兼北約成員國,脫離由俄羅斯主導的國際投資銀行,還跟一眾歐盟國家「唱反調」,未見驅逐冒充外交官的俄國間諜意願。有分析指,總理歐爾班因其親俄取態,對在國內活動的「紅場特務」視而不見,庇蔭他們為所欲為,變相助普京一把。
俄國運籌帷幄原因:諜戰
近日傳媒都在直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像,但除了空襲和地面進攻外,間諜戰亦是另一個沒有直播的戰場。「華盛頓郵報」外交事務專欄作家 David Ignatius 提醒,諜戰絕不限於情報收集或網絡攻勢,身為前蘇聯特工的普京,疑早有暗殺烏克蘭政要的計劃。回顧烏克蘭反抗蘇俄的歷史,我們絕不能輕視俄羅斯情報機關的滲透能力。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四)—— 二戰時,保險「Agent」捲間諜戰
保險公司向美國一些企業推銷「戰爭保險」,一旦它們遭受戰爭災害,即可獲得保障;而保險公司進行「再保險」時,將這些「風險」轉售予一些拉丁美洲保險公司,若它們與德國納粹相熟,則變相泄漏了美國企業機密。
收買間諜要多少錢?
盜竊或刺探國家機密的間諜,想當然屬高風險工作。冷戰時代,蘇聯便有紀錄曾處決為美國情報機關效命的雙重間諜。間諜面對人身安全威脅,以重金厚酬換取他們高風險付出,聽來合理,不過有媒體就報道,事實未必如此 —— 收買一名間諜的開支,花費可能不高。
日本能否成為核心第六眼?
近期,愈來愈多人討論日本會否加入五眼聯盟,剛離任防衛大臣一職的河野太郎上月亦曾提及有意加入。不過,日本自身的情報能力,能否滿足五眼的需要、能否取得五眼國家信任等問題,均值得留意。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Euan Graham 便認為,日本距離成為「六眼」,尚有遠路要走。
超出容忍範圍的中國間諜
美國總統杜林普下令,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需於星期五前關閉,有美方官員表示,此舉是對中國間諜活動激增的回應。前中情局幕僚長 Larry Pfeiffer 亦指:「總有一定數量的間諜會獲容忍。但事件反映中國人已超出間諜活動的可接受範圍。」假如間諜與間諜活動受一定程度默許,那甚麼程度的間諜活動,才屬於超越界線?
史上最著名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
港區國家安全委員會於 7 月 3 日正式成立。誠言,放諸古今,所謂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並非香港獨有,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制度,例如東德的「史塔西(Stasi)」,意思就是「國家安全部」。至於史上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蘇聯的「KGB」,中文翻譯正正就是「國家安全委員會」。
陶傑: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昨日的韓素音,今日的譚德塞。
美軍暗殺行動,揭開伊朗在伊拉克的權力網絡
美軍在伊拉克刺殺伊朗「二號人物」蘇萊馬尼(Qasem Soleimani),激發中東多國的反美情緒。事實上,蘇萊馬尼現身巴格達絕非偶然,有傳媒取得的伊朗間諜情報紀錄,揭露蘇萊馬尼如何利用擊退伊斯蘭國的機會,擴張伊朗在伊拉克的權力網絡。伊拉克國會日前要求駐伊美軍撤走,足見伊朗在伊拉克政壇的影響力。
文化冷戰:小說如何充當反共武器?
英國小說家奧威爾名作「1984」近年洛陽紙貴,文學與政治關係再次引起熱議。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研究學者懷特出版新書,便帶領讀者重返上世紀冷戰,講述美蘇陣營如何動員作家展開連場文化攻防戰。美國中情局甚至重編奧威爾名著「動物農莊」為袖珍本,以便用汽球送入鐵幕,透過文字想像顛覆蘇共政權。
陶傑:心理戰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本來是軍學的一大心理戰術。間諜這個行業必須由高智商的人來做,但往往也最能懲治自以為智商高的人。
陶傑:投誠
資深的情報人員,必是中年以上。1992 年,英國情報局爭取得當時已經是俄羅斯一名高級 KGB 檔案專家的米特羅金(Vasili Mitrokhin)投誠英國。米特羅金送給英國的見面禮,是六大箱 KGB 對外滲透的檔案文件。
陶傑:只是九牛一毛
中國官員聲稱,獲得此數據,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基建計劃完善、促進「工業發展」,以及「防止欺詐」。但西方專家認為此等資料可用作追蹤每一輛汽車的車主私隱行蹤。
要對付俄國間諜?向愛沙尼亞取經
俄羅斯特務近年被指「屢建奇功」,先是懷疑在 2016 年干預美國總統大選,月前又涉嫌在英國毒害前俄國特工 Sergei Skripal 及其女兒。雖然克里姆林宮否認指控,歐美決意還擊,矢志加強搗破俄國間諜活動。惟問題是,怎樣做才有效?美國「華盛頓郵報」相信,經驗豐富的愛沙尼亞可給西方盟友過招 —— 先開名,再羞辱。
當不了間諜的貓
要成為一個出色的間諜,懂得隱藏身份自然是必要條件。但間諜身份敗露的事件時有發生。既然如此,訓練出不懂人話、行為與人不同的動物成為間諜,或許能多一重保障。通常,人們對其他動物的警覺性,比人類自身要低。經過訓練的動物,取代人類間諜的工作似乎大有可為。美國中情局(CIA)在 60 年代,便展開 Acoustic Kitty 計劃,嘗試訓練貓隻成為間諜,安排在目標人物身邊進行竊聽工作。
【注意】現場看世界盃,別帶智能電話?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即將舉行,世界各地球迷都會前往主辦國參與盛事,但世界盃在俄羅斯舉辦,加上球迷必須提供大量資料辦理通行證,不免令各國聯想起間諜活動。最近德國其中一個邦政府就主動向公職人員頒佈安全指引,提醒他們不要攜帶智能電話往俄羅斯。
桌上遊戲助 CIA 吸實戰經驗?
David Clopper 在美國中情局(CIA)任職 16 年,擁有雙重任務:既是高級收集分析師,亦為部門製作紙牌和桌上遊戲,參加者既有情報官,也有時局分析員。不過,遊戲無關娛樂,純為訓練而設。Dungeons and Dragons 和 Pokémon 等遊戲名作,都是他的「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