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

|共24篇|

甘迺迪遇刺檔案繼續解封 —— 連 KGB 都嫌棄的兇手

事隔近 60 年,甘迺迪遇刺案的留下的種種謎團,仍不時在美國引起討論。謎團不散,原因之一是不少與案件有關的檔案長期封存。在約 16 萬仍未解封的文件中,美國總統拜登上週四就發佈行政命令,授權國家檔案館「即時全數公佈」其中 13,173 份交件。這批文件未必可以解開甚麼謎團,但也能提供一些關於兇手的細節。

連串全球暗殺事件,揭示暴力新時代?

短短兩個月內,多名舉足輕重的國際政治領袖險遭行刺。先是阿根廷副總統克里斯蒂娜被人用槍直指頭顱,繼而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住所遭歹徒闖入,企圖施襲或綁架。上週前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乘坐的大巴亦遭槍擊令其受傷。部分專家分析,連串暴力行為令人聯想起甘迺迪和馬丁路德金被暗殺的 1960、70 年代,並有可能指向一個全球政治動蕩的新時代。

挑戰言論自由:衝著安倍國葬而來的暗殺犯電影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政府定於 9 月 27 日為他舉行國葬,導演足立正生就挑前一天推出新作 —— 以犯人山上徹也為原型的電影 REVOLUTION+1。這部以低成本趕拍出來的作品,從最具爭議的角度探討最具爭議的事件,為和諧至上的大和民族帶來強烈衝擊。致電抗議的民眾、堅持上畫的戲院、好奇買票的觀眾,都在無意間為言論自由劃下界線。

誰殺了「普京智囊」杜金的女兒?

俄國極端民族主義理論家杜金(Aleksandr Dugin)女兒杜金娜(Darya Dugina)週六在莫斯科附近駕駛汽車期間,被事先安裝在車上的爆炸裝置炸死;有指杜金本人才是刺殺目標。本週一,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聲稱已查明案件,指控烏克蘭情報部門策動一名烏克蘭女公性 Natala Vovk 展開襲擊。惟 FSB 的指控,與流亡海外的俄國杜馬前議員 Ilya Ponomarev 的說法有不少出入。

Moyashi:直播的子彈與倒下的身體

然而在每人手上都有智能電話的年代,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的代勞,所有人都擁有拍下歷史瞬間的可能性。安倍被暗殺的剎那被多名民眾從不同角度拍攝,在事件發生後,有關影像即時在網絡中擴散,連電視台也要拿來當新聞片段。

安倍之死:從日本媒體消失的「宗教團體」

日本參議院選舉前夕,安倍晉三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前首相,在拉票活動中槍身亡。雖然兇手山上徹也供述,犯案乃因「母親信教苦了全家」,認為安倍與該宗教關係密切而行刺,但他提及的宗教名稱,卻從全國各大傳媒「消失」,連日報道也對此三緘其口。一些新聞工作者質疑,主流媒體避諱全案的關鍵所在,未為民眾徹底追查真相,大氣電波更是重複「威脅民主社會」等論調,甚至淪為「歌頌安倍」的舞台。

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刺殺浪潮

有社會科學研究指出,當一個地方缺乏公平政治競爭,人民意識形態走向兩極化,缺乏互信和政治共識,政制的認受性破產,就更有可能出現刺殺事件。1914 年爆發的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痛的戰爭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造成的矛盾已經難以消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國也曾出現刺殺浪潮。

為何海地總統遇刺,人民見怪不怪?

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ïse)在住所遇刺身亡。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海地,1804 年通過革命從法國獨立。然而,當地長期受外內力量影響,各方面早陷入癱瘓。已故海地民主運動人士 Patrick Élie 就曾形容自己的國家「從奴隸制中獲得自由,但其餘的都沒有得到」。摩依士遇刺前,海地亦處於動盪之中;當地人更形容,即使其他摩依士潛在繼任人上台,也無法改變兩個世紀以來的不堪。

記者:21 世紀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新聞及出版自由令資訊得以流通、當權者受到制衡,是重要的人權基石,傳媒亦被喻為行政、司法、立法機關以外的「第四權」。可是,新聞自由不是自有永有,而是要由人民去捍衛,在獨裁或者戰亂國度,記者的人身安全就時常受威脅。2020 年底,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在上個 10年,全球平均每 4 天就有 1 名記者被殺。

批評等同死罪:連遭暗殺的車臣異見人士

極權之下,不容非議。即使流亡在外,仍恐伏屍街頭。上週六,流亡奧地利的車臣異見分子 Mamikhan Umarov 被槍擊身亡,成為過去一年第 3 位慘遭謀殺的車臣人。眼見同鄉接連喪命,其他在歐車臣人惶恐不安,憂慮自身及家人的安全。尤其是批評車臣領導人 Ramzan Kadyrov 的博客,以及昔日的反俄羅斯叛軍份子,更屬頭號目標。

以國家之名殺人:美國的政治暗殺史

今年 1 月 3 日,美國政府派無人機空襲巴格達國際機場,擊殺蘇萊馬尼。暗殺行動由杜林普親自下令,使中東一時間戰雲密佈。在美國歷史中,不乏類似的暗殺行動,美國歷史學家兼作家 James Johnston 去年就出版新書 Murder, Inc.,講述在甘迺迪和詹森總統任內的中央情報局(CIA)是如何運作,特別是如何處理古巴問題。

航拍機恐襲時代降臨?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日前險遭行刺,但刺客並非持槍,而是遙控裝上炸藥的航拍機施襲,成為史上首宗航拍機行刺國家元首案件,再次引起國際憂慮航拍機的安全漏洞。有業界人士甚至形容,事件標誌著「航拍機恐襲時代的降臨」。究竟航拍機製造商要如何改良技術,才能杜絕此等襲擊發生?

李衍蒨:甘迺迪總統身份辨識

在甘迺迪遇害後,法醫們在解剖時為他的遺骸程序上地照了 X 光。這 X 光隨後收到以上陰謀論的人質疑。有見及此,當時的調查小組就邀請了兩位法醫人類學家 Dr. Ellis Kerley 和 Dr. Clyde Snow,去檢查及考究能否用科學方法去推斷屍體是否真的屬於甘迺迪總統。面對著這個挑戰,兩位法醫人類學家就採用了到現今都經常採用的方法,嘗試核實骨骸的身份:X 光片對比(radiographic comparison)。

驅逐外交官後,文翠珊有何法寶繼續施壓?

俄羅斯前特工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及其女兒,在英國境內遭人毒害,凶器更是軍用級神經毒劑 Novichok。是可忍孰不可忍,首相文翠珊要求俄府在限期前解釋,結果時限已過俄方仍無表示,遂宣布驅逐 23 名俄國外交官以示懲戒。然而回顧歷史,類似揩施難起阻嚇作用。假如想要進一步報復普京這位現代沙皇,新.鐵娘子還有甚麼法寶可使?

前特工被毒害:怎樣確認身中何毒?

俄國前特工斯克里帕爾及其女兒,於英國境內接觸神經毒劑中毒。「俄國前特工」、「英國」、「中毒」,這些共通點,不免令人聯起 2006 年,發生於利特維年科身上的類似事件,後者最終驗出因釙–210 中毒身亡。然而,針對前特工的投毒謀殺,經過精心策劃,每次中毒徵狀有所不同,警方於調查時,如何確認受害者身中何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