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名氣、威風八面,早在當上總統之前他就擁有了,但是讓美國「再次偉大」,並不是一位總統可以做到的事情,偉大的力量在更廣大的範圍,在更深刻的核心,需要人心普遍的覺醒、信心的復甦,是價值觀的重塑,恢復立國之初山巔之城的榮光 —— 這樣的歷史重擔,怎能壓在他一人身上,指望在四年內就做到呢?
制度
|共31篇|
Neo:當確師 —— 助選就是推銷,任務是要人買帳
看過「當確師」,不代表要對民主失望。當聖達磨被問及,為何想當選舉顧問時,他這樣說過:「必須在領袖變成權力者、獨裁者之前,把他們的政權擊倒,重拾全新、廉潔的政治。」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選舉亦不例外,若只看到選後亂象便高呼集權萬歲,那不過是因噎廢食。
邱翔鐘:第一女友發功 特別顧問遭殃
在此地的權力鬥爭中,特別顧問受挫,英國官僚系統勝了一仗。然而,他們的勝利仗仰了「夫人」的干預。西蒙茲還不是第一夫人,卻已經開始干政,令人擔心英國高層是否前門拒虎,後門進狼了呢?
Moyashi:日本、歧視、還有那被炎上的 Nike
日本的「歧視」是戰後社會的系統性呈現,無論你在運動場上拿多少個獎盃,都不代表你能被「主流社會」接納。外國人還是混血兒都只是標籤的一種,即使你父母是純正的日本人,若你是個 50 歲的獨身女性派遣員工,對於「日本主流社會」來說,你仍是個渣滓。
唐明:好制度也需要有人拯救
再好的制度,也經不起人性的敗壞。畢竟,制度更像是有機生物,而不是機械系統,需要世世代代的維護,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無縫,鑽空子、無底線的人多了,也是枉然。
政治合法性或表現 —— 民主、專制的依傍
假如「我討厭政治」是政治冷感者的格言,「我討厭示威」必然是獨裁者心底話,甚至公開詆譭示威者亦有之。按獨裁者的理解,西方民主國家的公民不時上街示威,豈非令國不成國?「外交政策 」專欄作家、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 Sheri Berman 撰文解釋,示威之所以有利民主政體、威脅獨裁統治,是因為民主制具更大合法性,而獨裁者只能以政治表現維持統治。
新加坡大選 —— 人民行動黨長勝秘訣?
新加坡國會大選結束,執政人民行動黨(PAP)得票率雖跌至 61.2%,但仍囊括國會 93 席中的 83 個議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人民行動黨取得選民「明確授權」。從得票率及議席結果來看,李顯龍所言非虛,但人民行動黨多年來又有何「良方」,以穩固其執政地位?在位者於建制內享有的各種優勢,或是該黨致勝之道。
鄭立:百戰小旅鼠 —— 將責任與判斷力外判的結果就是自取滅亡
旅鼠做事是不看結果,不看成本效果的,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是「盡做」,「唔係仲可以點?」,就算這件事的結果是必然死亡,例如向前行就會墮樓,或者是成功率超低,失敗風險極高,成本效益極低,他們都只會認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確而且是唯一應該做的,並且堅持做下去。
民主失效,滋生議會暴力
議會是議事之地,不是格鬥場;但凡事總有原因,議會暴力(Legislative violence)亦不例外。最為港人熟知的例子,可能是台灣立法院的議會暴力事件。何以議事之地會公然上演肢體衝突甚至毆鬥?
鄭立:阿森一族大電影 —— 濫權官僚遠比恐怖分子邪惡
當年看電影時,只覺得這角色很卡通,執行環保政策有需要殺光市民嗎?但過了十多年之後再看,就開始理解這角色出奇的寫實,因為他正是現實的某些公職人員的寫照。
鄭立:閃電出擊 5 —— 身在曹營心在漢,在建制內反抗建制
是的,遵守命令是規定,不能反抗,無可奈何。可是細節怎樣執行,是否要犯錯,或者是否要賣力做得最好,甚至是故意做得不好「放水」,「執行命令」與「反抗」並不衝突。怎樣在建制內反抗建制?這個 20 年前的遊戲故事早已寫了出來。
鄭立:世紀戰役 —— 香港感染蝙蝠病毒擴散美利堅
這是一套很真實的電影,因為裡面沒有任何救世者,電影裡每一個角色,從醫生官員去到研究者,都跟現實中遇到瘟疫的反應和行為相去不遠,他主要描述的角色並不是演員,而是政府、組織與群體。
Moyashi:「私了」的價值
私了完不了,也不會完。不是因為私了的群眾不斷湧現,而是因為能夠終止私了循環的公權力失控,理應負責的在位者成了將所有人推落懸崖的凶手。
【強闖私人地方】保障私產,就是捍衛自由
假如接受警察在缺乏法律依據下,恣意進入自己的屋苑,也許等於認同個人財產可以被他人侵佔。但在資本主義自由社會中,個人財產應得保障的意義,遠超於財產損失的問題。
鄭立:粥卡 —— 立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立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是的,任何人都可以改變社會,可是最能改變社會的行為,諷刺地往往出自最沒改變社會動機的人。
唐明:美國人是不是傻?
人人都傻其實是因為制度可以信賴,每個人只需要付出較小的代價,就能得到可靠的保障,而不是像叢林裡的野獸一樣,必須磨尖自己的牙齒和爪子,避免成為別人的獵物,然後想盡辦法偷搶獵物或者吃剩下的殘骸才能苟活。
革命過後,烏克蘭漫長的警隊改革之路
烏克蘭示威以亞努科維奇下台作結,親西方政府後來解散當地防暴警察,部份防暴警察更向民眾下跪道歉,成果為不少港人津津樂道。可是,5 年過後,烏克蘭警隊的改革之路依然十分漫長。今年,漢堡大學政治科學家 Cornelius Friesendorf 在學術期刊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刊登研究,形容後廣場革命的烏克蘭是一塊制度拼裝(Institutional Bricolage),政府像一個修修補補的工匠,進行改革同時,很多舊元素依然殘存。
消費稅加徵在即,日本人未準備好?
事隔 5 年,日本將於 10 月 1 日再度調高消費稅,由現時的 8% 增至 10%,買賣雙方致力將打擊減至最低。百貨公司提早發售冬季用品,電器店亦增存 4K 電視機等貴價商品應付需求。但從政界、工商界甚至國外,仍有大量問題尚未解決。距離「死線」不足一個月,準備功夫還來得及嗎?
Moyashi:每集只可以出現一隻怪物
即使超級戰隊的隊長不斷開記招,再三重申破壞建築物是邪惡的行為,或者將已出現的「怪物」都打倒,這一集節目仍然不會完結。怪物會繼續湧現,在街上宣讀自己的訴求。
林宇:革命時代的商品市場學
世道安穩時,大家搵食無可厚非,只不過到了大是大非之時,還停留在吃喝拉撒的層面,這種 KOL 也太「廉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