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

|共33篇|

失信於民後,英國警方如何恢復聲譽?

上月 YouGov 進行的民調顯示,只有 49% 英國人認為警方「做得好」,遠遜於 4 年前的 77%。總督察 Andy Cooke 承認,警民關係從未如此緊張,指此乃警察部門至今「最大危機」之一。為恢復公眾信心,警方決定「深耕社區」,讓專注地方工作的警員組成的鄰里警務隊,在英格蘭及威爾斯加強巡邏。

四個失敗的城市品牌運動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地方推出城市品牌運動(City Branding),以吸引旅客和外資。香港在董建華年代已推出「香港品牌」,提出「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曾蔭權年代又擴大計劃,到現屆李家超政府則要「說好香港故事」。不過,城市品牌運動未必能夠取得實效,更有可能引發公關災難,彭博社就列舉出多個城市品牌運動的失敗例子,讓各地政府借鑒。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Ryan Fung:石油公司漂綠同謀只有 Google 關鍵字?

世界能源轉型正在加速,但沒有人能猜到,化石燃料時代到底何時才能終結,背後原因是石油公司除了「做實事」轉型,似乎也在積極地「漂綠」,嘗試走出一條看似平衡經濟收益,又能保護環境的「去碳化」之路,實質上卻更似是自欺欺人。非政府組織「對抗數碼仇恨」(CCDH)早前發佈研究,指出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在 Google 投放大量廣告為自己「漂綠」。

環保靠名人加持,真的有用?

對大眾來說,環保可能是這麼近那麼遠的事 —— 日常生活雖有不同方式踐行,但冰川融化、雨林消失彷彿太遙遠。名人宣傳環境保護工作,或許能吸引人們注意。隨著氣候危機愈來愈受關注,名人「加持」環保事業的情況亦變得普遍,不少致力推廣環保的公眾人物,因而備受讚譽。不過,名人效應是否真能化為實際效益,吸引受眾一同出一分力?

日企挾技術以令杜林普,避美中貿易戰

2018 年 8 月,杜林普簽署了「2019 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2019)。一旦實施,外國對美投資,或是美國出口品的管理,法規與限制將更趨嚴格。雖然原意是為了防止關鍵技術外流到中國,但是法規趨嚴也會波及在美國的日本企業。為了即時因應制度及法規的變更,日本企業的對策,就是在華盛頓特區設立辦公室,以便與美國政府即時進行協商。

向南韓學習,「北韓製造」化妝品正在抬頭?

隨著兩韓首腦多次會面,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對外態度漸變親民,北韓政府似乎也一改過去的封閉作風,加快步伐邁向國際。平壤一家新改建的化妝品工廠聲稱,其自家品牌與國際奢侈品牌質素相若,並對「北韓製造」的前景相當樂觀。但事實上,海外媒體關注的,不是「北韓製造」的化妝品去到何等水平,而是他們一再提升的公關技倆。

Gloria Chung:記者的「免費午餐」

飲食記者吃餐飯,旅遊記者得到的是一趟旅程,但這是出差,不是歎世界,你試過去旅行,6 點起身,7 點出發,走了 10 個景點,拍了 1,000 張相,回到酒店還要繼續寫稿、執相、安排明天和下個旅程嗎?每項工作都是有付出的,未做過别人的崗位,切勿隨便抹煞別人的努力,沒有甚麼不勞而獲的,如果你覺得記者「免費」吃飯、旅遊,很過癮,不妨來試試,看看怎樣低薪、超時、高壓,説到底也是打工仔。

網紅氾濫「攞著數」,高級酒店最頭痛

打開 Instagram,網絡紅人的多姿多采生活盡入眼簾,儼如上流貴族典範,令人艷羨。不過,擁有真正號召力的 KOL 不多,留戀網絡世界虛名,充大頭鬼的網絡用家則愈來愈多。不少奢華酒店和高級度假屋的經營者對此大痛頭痛,因為這種自恃擁有網絡影響力,繼而白撞「攞著數」的所謂 KOL 與日俱增,並且用拙劣的門外漢手法,期望只靠一兩張照片或短片,酒店就願意為他們埋單,提供免費服務。

Gloria Chung:傳媒送禮哲學

這麼多年來,收過很多馬上想丟掉的禮物,收過一個意大利國旗的電話殼,無數個超級精美而又超級無用的鎖匙扣,我討厭收公仔,哪有這麼多童真去玩公仔呀?如果是 Frozen 的安娜,送給小朋友也會喜歡,但是多數是甚麼長頸鹿、熊仔,還有品牌的名字,唉,送給朋友的仔女,也不好意思。我明白有時候根本不是公關的主意,而是客戶,覺得要體面,覺得要送禮,無端端的製造一些禮品,送給傳媒,但是那些毫無意義粗製濫造的禮物,對於推廣品牌根本沒有作用。

希特拉要上位 自創德國救星人格

1923 年夏天,縱使當時德國的政治經濟亂局及國內情緒,有助時為納粹黨黨魁的希特拉實踐野心,國內並沒有人認為他是德國應許的政治領袖,甚至對希特拉此號日後驚天動地的人物毫無認識。這是希特拉自己的錯,在 1923 年前,他十分抗拒宣傳照片拍攝、少讓外界了解他的過去生活,所以無論他演說有多動聽煽情,他的人氣還是限於瓶頸 —— 為了突破此困局,希特拉決定自創另一「人格」,重塑公眾形象,說服人民他是國家民族救星。

「容」醫宣傳新技:打破忌諱,公開一切

現今整容之普遍,已趨向如化妝一般,不過外科整容手術在香港都不准作廣告宣傳,而醫學美容則仍在灰色地帶,滿有制肘,但在美國則沒有限制,整形外科醫生在行銷手法上變化新奇,甚至算得上嘩眾取寵,例如在 Instagram 中張貼病人進行整形手術的網絡短片(viral videos),令大眾得以窺看手術室的究竟,而此舉獲得了成千上萬的回應,更令客人對整容手術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