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介紹給讀者的,並不是 Naval 的致富或投資心得,而是他實際又貼地的心靈哲學。要繼續應對這漫長的瘟疫戰,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靜下來的時間,訓練內心。
生活態度
|共32篇|
【Soul Monday】外國人遷到日本鄉間,發挖新可能
原本在東京生活的外國旅遊業者,因武肺疫情遷到茨城鄉間生活,經歷令她發現原來日本鄉郊大有發展機會,更重新思考,未來可開發新穎又可持續的旅遊路線。
曾詩敏:尋找那片草地
「疫情下迎接社交新常態」,因為疫情,我們好像更加渴求不用透過口罩而呼吸的空氣、更加喜歡陽光、珍惜草地,亦重新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心目中的節奏。
曾詩敏:可以再飛時,瑞士是否你杯茶?
如果疫情過去,瑞士會不會是你第一個想去的地方?
重新認識城市:採著野菜去旅行
各國因應武肺疫情封關,大眾能搭飛機出遊的日子仍然遙遠。如何於所住社區尋找旅行的感覺?在歐美,有民眾就選擇出門採野菜,讓天然的美味帶自己到處冒險。搜集野果是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技能,到了現代世界,這種做法仍然可行嗎?
石 Sir:你準備好移民英國了嗎?
當你開始接受,你前半生在香港習以為常的事,其實並沒有真的那麼理所當然,開始以當地人的心態看事物,那你就開始融入英國人的生活,而不再是個只想在另一國家過香港生活的過客,那麼融入當地的過程就會容易得多。
疫症年,維多利亞式生活的逆襲
在 19 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為貴族帶來賦閒在家的時間,押花、剪貼、桌遊、練習室樂器等娛樂活動應運而生。現代人每天營營役役,下班回家只有力氣按按手機,這些生活小樂趣便漸漸式微。可是遇到經濟衰退的抗疫年,令不少人開始反思:除了流連網絡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打發時間的妙方?不少人就選擇穿過時光隧道,重拾在維多利亞時代流行一時的志趣。
免洗衣服:為懶人帶來福音?
香港夏季炎熱、多雨,骯髒的衣服需要每天清洗,但又難以晾乾。大家是否很渴望有一天工作回家後,可以直接倒頭大睡?不同品牌陸續推出免洗衣物,為忙碌的上班族,以及旅行和戶外活動愛好者免除洗衣的麻煩,也能減少浪費水資源。
終極斷捨離:只租不買
在不穩定的年代,擁有實體物件似乎也成為負擔。近年不少年輕美國都市人放棄買屋,也放棄擁有物件,針對這個族群的需求,當地有關租借的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年輕創業者止步,專屬長者的共享工作空間
順應年輕創業家的營商模式,標榜自由、具彈性的共享工作空間在大城市遍地開花。有美國非牟利機構反其道而行,在紐約市開設長者專用的共享工作空間,同時提供課程,鼓勵長者在老後歲月繼續創新。
Moyashi:無印酒店 —— 售賣生活態度
關於 1 個月前開幕的酒店,本身有留意日本旅遊或者無印的讀者應該早已知道。無印沒有付錢給筆者,這篇不是鱔稿,所以也不會詳細介紹酒店設施。本文是嘗試回答一個問題:無印為甚麼要開酒店?
單身也可以愈來愈快樂
即使單身人士比以往都多,不少單身人士依然對自己一把年紀,仍未有另一半感到羞恥。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項新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單身人士反而會變得更快樂。如何做到?專家建議試著不再執意尋找另一半,把重心放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完整生活。
城市隱性「流行病」:Burnout
Burnout,有人稱作「過勞」,亦有人稱作「倦怠」。但最貼切的形容,或許就是其字面意思 —— 把自己燃燒殆盡、行屍走肉般的狀態。在奴性深重的亞洲社會,此等「喪屍」見怪不怪,可是如今在歐美地區,「它們」亦無處不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現象好比流行病,蔓延全球發達國家。法國、丹麥及瑞典等國已承認 burnout 綜合症,視為請病假的合法理由。
【香港文摘】心態勝於年齡 何德星從未言休
何德星,人稱何 Sir 或菇爹,是歌手何韻詩的父親。何 Sir 於 1970 年畢業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及中文大學校外課程平面設計課程後,同年任教拔萃男書院,一教就是 18 載。後來經歷移民與回流,來來回回數十年,何 Sir 仍樂此不疲,無論事業還是興趣皆作了不少新嘗試,可謂「周身刀」。即使嘗試過放下腳步休息,終究還是停不下來。問到保持身心年輕的竅訣,他再三強調「年齡不重要,最重要是心態」。
陶傑:豬年只求歇一刻
豬年不能忘記「西遊記」中的一頭豬神:豬八戒。
向中世紀隱修士學習生活管理
究竟工作是賦予我們生命意義,還是掏空一切意義?美國神學家 Jonathan Malesic 指出,中世紀隱修士對此有獨到看法。他們相信工作屬於修行的一部分,但絕非修行的全部,他們的時間管理模式,類似今日所提倡的 Work–life balance;修道院即使採用新科技,也不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反而是用來節省勞動時間,以便修士充實精神生活。
有瓦遮頭等如「家」?新世代缺乏歸屬感
置業乃人生大事,在香港這個全球樓價最貴的地方,大家為了上車可謂各出奇謀,靠父幹靠炒股靠秘撈…… 全都只為了有瓦遮頭。不過,買個蝸居就代表有個安樂窩嗎?似乎未必。宜家家居近日發表「家居生活報告」,在訪問 22 個國家近 23,000 名人士後,發現多達 3 分 1 人對現時的住所沒有家的感覺,這種莫名的不安在城市更為強烈,35% 的人表示渴望逃離家園。
石 Sir:英國娛樂指南
我就曾上曼城參加音樂會渡週末,太太最近才跟朋友南下 Bristol 參與一年一度熱氣球節,我倆又試過花一天到 Stratford 遊覽莎士比亞家鄉故居。早前有香港親人探訪,短住幾天,第一天參觀伯明翰市中心一遍後,購物癮起,第二天也不用我帶她去公園看樹,逕自安排乘個多小時火車往牛津郡 Bicester Village 名店村購物去,大半天下來滿載而歸。
Päntsdrunk:解放身心的芬蘭人活動
自從「芬蘭人的惡夢」一書在中國出版,裡面提到「芬蘭式」的內向民族性,馬上引起巨大熱潮,網民爭說自己是「精神上的芬蘭人」,簡稱「精芬」。但是真.芬蘭人的生活態度,其實也有奔放一面。譬如在家中脫剩內衣,自斟自飲。這種同時解放身心的活動,他們稱之為 Päntsdrunk。
穀倉搞婚禮是甚麼玩法?
結婚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大事,挑選婚禮場地絕不會馬虎,沙灘、公園、酒吧等都是一些新興選擇,而遠在美國,近年則愈來愈多新人走到鄉郊的穀倉舉行婚禮及婚宴,究竟這是甚麼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