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咖啡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每日飲用約 22.5 億杯咖啡,每年約 5,000 億杯。很多人認為咖啡有助提神,但英國紐卡素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學高級講師 Emma Beckett 指出,其效力或被高估;從咖啡借來的提神感,之後始終要奉還。
作息
|共8篇|
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懶散至上:日本人的生活解放
前些年在日本,尚在議論主婦在超市買熟食當晚飯是否偷懶。但經歷數波疫情、久居在家、減少應酬等日常劇變, 愈來愈多人尋求更放鬆自在的生活態度,甚至把「懶散」(ズボラ)奉為最高原則。從煮食到打掃,都有不少網民分享省時慳力的心得。這股懶活之風興起,如何把人從高壓社會中解放?
一日三餐才健康?
亂世求生,身體要緊。一日食足早午晚三餐似乎是基本,但從小灌輸的思想,是否便為正確?抑或形同其他迷思,純屬都市傳說?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訪問多位專家,從生物到歷史角度,分析這個說易行難的生活習慣與健康有多大關係,部分答案更與我們的認知大相逕庭。
開爐日:工作倫理如何把工人變作奴工
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平均做足 48 小時。當有些達官貴人以香港所謂的「獅子山精神」感到自豪時,很多人即使窮忙大半生,生活質素也得不到改善,而自嘲「奴工」、「社畜」。很多發達經濟體也有工時長的情況,香港只是最極端的寫照,米德爾堡書院社會學副教授 Jamie McCallum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與大家一起探討「工作的暴政」(Tyranny of work)。
月圓月缺真會影響睡眠?
長久以來,民間都喜歡將運程、性情大變,甚至罪案率急升,與月圓月缺扯上關係。月相週期是否真有神秘力量,暫時仍未有定論。但據「衛報」報道,最近有研究發現,人們確實會在滿月之前睡得晚及睡得少,而在新月之前則正正相反。
疫症之夜:或無眠,或噩夢
疫症的陰影不只籠罩全球,甚至入侵你我的夢。即使沒受感染也好,人們均因恐懼和憂慮,或是無眠到天亮,又或是噩夢發不停。尤其是在確診個案和死亡數字不斷攀升的美國,從精神科中心以至社交平台,都有各類人士異口同聲訴說,他們難以睡上一覺,心頭飽受煎熬。
足不出戶的時代,「週末」在哪裡?
疫情持續,人人被迫「宅」在家中。披頭散髮懶得打理,日常就是穿著睡衣工作、上課和網上購物。每天做著近乎重複的事,閒日和假日的界線逐漸模糊。在深居簡出的日子裡,週末還是那個「週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