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

|共58篇|

「N 年一遇」標籤失效:氣候變化改寫自然災害機率

香港在 9 月 7 日晚遇上罕見雨災,天文台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雨量,政府更形容是「500 年一遇」。其實「N 年一遇」是描述極端天氣的國際標準,罕見程度相當於多少年,背後有嚴格的機率計算,但極端天氣頻仍,正使得原來的參考數據失效。近年有研究按氣候變化提出修正,發現「100 年一遇」洪災,在部分地區或可變成「8 年一遇」。

極端天氣下,大型戶外活動怎麼辦?

疫情好不容易過去,夏天大型戶外活動相隔多年終於復辦,此時又碰上另一難題 —— 極端天氣。近日在美國內華達州舉行的火人節遇上當地前所未見的暴雨,沙漠變成一片泥濘,7 萬名參與者被困,更有 1 人死亡。墨爾本大學氣候科學系高級講師 Andrew King 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提出,常在夏季舉行的音樂活動或大規模集體活動,或要改於其他季節才能安全舉辦。

【茂宜島大火】災難過後,氣候士紳化逼近

夏威夷茂宜島大片房屋被山火燒毁,然而若要遷往更安全區域,居民住屋費用勢必增加。住屋問題本已困擾當地多年,許多原居民以及在當地生活數十年的家庭無法負擔,因而流離失所。大火之後,茂宜島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氣候士紳化」(climate gentrification)地區,往後只有中產階層才能應付當地日常開支。

全球天災四起,將改變旅遊業生態

很多港人都趁暑假「報復式」外遊,但今夏全球災難四起,斯洛文尼亞、奧地利和挪威遇洪災,希臘、法國、加拿大和夏威夷則先後發生火災。成千上萬遊客被迫撤離,但德國「明鏡」雜誌指出,旅遊習慣不會在短期改變,例如大家還是喜歡到希臘度假打卡,但長遠而言,地中海旅遊勝地的市場份額將會遞減,英國及其他北方國度反會在暑期旺季受惠。

地球真的比 10 萬年前更熱?

全球正經歷極端高溫,有媒體甚至聲稱日常溫度已達至 10 萬年來最高,使人不禁疑惑:地球可曾如此熱過?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古氣候學家 Darrell Kaufman,最近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談及有關論述,因缺乏可追溯至 10 萬年前的詳細記錄而難以定斷,並就地球上一次面臨如此高溫提供了一些較可靠的根據。

冷鋪路面可以減緩熱島效應?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以上,有攝影記者形容戶外工作宛如地獄,相機和手機要用冰塊降溫以免故障,人如果不慎倒地更有可能燙傷。路面之所以高溫,原因之一是傳統瀝青混凝土吸熱,「冷鋪路面」(cool pavement)這種設計則可反射陽光,減少行人路的熱量,嘗試解決城市熱島效應。

熱浪下,歐洲多國學習西班牙午睡

西班牙傳統午睡 siesta 是當地工作制度一部分,人們會在大約朝 9 晚 8 的上班時間內,從下午 2 時休息至 4 時。過去曾有外國記者藉午睡暗示西班牙人懶惰;早年國內也有人提出廢除這個「壞習慣」。但時移世易,面對熱浪愈趨頻繁且持續,歐洲國家現正重新審視午睡的好處,包括以勤勞著稱的德國。

水淹南韓:暴雨引發的「地下空間恐懼症」

極端天氣不但為多地帶來熱浪,也產生更多豪雨。日前,洪水淹浸南韓清州市五松邑宮坪第二地下車道,造成 14 人死亡。多年來該國經常發生水淹地下空間的慘劇,像電影「上流寄生族」中的那種半地下室亦曾發生奪命意外。事件為倖存者造成創傷,當地人亦因此出現「地下空間恐懼症」,每逢下雨都不敢到地下室,稍為水浸也不敢駕車。

天氣太熱,保險有得賠嗎?

近日印度遭受熱浪侵襲,北部地區超過百人因高溫死亡。在極端天氣下,印度也掀起對「熱浪保險」(heat insurance)的討論。熱浪保險是甚麼?簡單來說,保險公司會參考衛星數據,若連續 3 日氣溫超出某個水平,就會向受保人支付賠償金。對於受熱浪影響的國家,此新做法能否為民眾帶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