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A+A-
圖片來源:Mariano Nocetti/Shutterstock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軟件。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不自覺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書中開首,Newport 引用了評論家 Andrew Sullivan 的文章 I Used to Be a Human Being,意即「我曾經是人類」。該文章控訴從四方八面而來的新聞、圖像和八卦資訊,無止境地轟炸我們,把我們變成「資訊狂」(information maniac)。而 Newport 也留意到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後,網上討論走向兩極,被負面情緒所主導。當人們長期在網絡世界,與消極情緒反復互動,就會變得愈來愈倚賴工具,降低個體自主度,整個人意志消沉,無法專注重要事。

有些學者、社運家會把電子科技描繪成荷里活末日電影中的超級大奸角。不過,Newport 所指的電子簡約主義,並不是要排斥所有的電子產品,作為電腦科學家,他認同創新的創值,表示科技本身並無內在的好與壞,而是使用方法的問題。電子簡約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要強調可持續。與此同時,他又認為時下流行的「電子排毒」(digital detox),呼籲人們偶爾、短暫放下電子產品,回到大自然,是太過溫和,治標不治本。

Newport 指出,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扎根於深層價值的科技哲學,才能夠帶來根本改變。這套哲學應該可以就著我們應該用甚麼科技、如何使用科技提供答案,同時讓我們很自信地無視其他東西。他提出的電子簡約主義,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把科技降格為僅僅幫助或豐富我們生活的工具。該理論框架的吸引之處在於其足夠靈活,由用家按照自身情況,找出真正重要的科技產品,而非硬塞一套劃一、嚴格的規條於所有人身上。

電子簡約主義可以簡單分成三大理念:

  1. 「電子雜亂」(digital clutter)是昂貴的,浪費時間和精神於過多的儀器、程式和服務,會帶來負面成本,也淡化了每個個別項目所發揮的好處。
  2. 「效用最佳化」(optimization)十分重要,應該細心思考如何發揮每樣科技的最大功用。
  3. 「意向性」(Intentionality),當我們使用科技時,要有清晰意圖,就會更容易去除「電子雜亂」,阻隔會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Digital Minimalism 書影。

Newport 把科技產品,分成必要和選擇性兩類,前者關乎基本謀生,後者則不然。他建議我們可以讓自己放一個悠長假期(他建議 30 天),期間切斷所有「選擇性科技」(optional technologies)。在這段時期,重新探索有甚麼活動和行為,能真正讓自己感到滿足。假期過後,重新把選擇性科技帶回生活,這個時候,你要決定每項產品究竟在你的生活發揮甚麼意義,你又會如何把其效用發揮到最大。

就好像搬家的時候,我們才會分清甚麼東西是必要的,甚麼是多餘,但隨著時日,這條界線會變得愈來愈模糊。Newport 認為,這個練習可以每隔數個月進行一次,讓自己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