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共83篇|

日本數碼大臣警告 G7 各國,人工智能將考驗公眾對民主的信任

日本數碼大臣河野太郎,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及即將舉行的日本和英國大選,以及明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AI)的「惡意因素」干擾,將嚴重打擊公眾對民主政府的信任。

反審查圖書館:守衛資訊自由的網上堡壘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合作機構 3 年前在 Minecraft 遊戲世界創辦「反審查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使專制政權的公民能夠閱讀受審查的書籍與文章。如今圖書館幾經擴充,月前增建伊朗館,又擴大俄羅斯館館藏,計劃近日亦獲頒美國「皮博迪獎」,以肯定其對公共傳播的貢獻。

【新詞】真相掌握力:如何縮窄對世界想像與現實的差異

在大數據年代,民眾能夠自行覓得各種科學理據和數字,但公共討論卻好像離客觀事實愈來愈遠。2018 年,已故瑞典公共衛生學家羅斯林(Hans Rosling)的遺作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面世,及後有出版社把「factfulness」翻譯為「真確」,而羅斯林其實正解釋一種「真相掌握力」,解釋人們對世事的想像,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巨大差異。

為何今日社會難以達成共識?

戴口罩能否阻止 COVID 傳播?人為碳排放可是氣候變化的主因?很多以前看似客觀的事實,公眾現在很多時都持兩極意見。美國戴頓大學法學副教授 James Steiner-Dillon,曾著文論述疫苗接種和 COVID 防禦措施所帶來的法律挑戰,以及法庭上何謂「真實」。最近他提出兩項觀點:「認知多元主義」(epistemic pluralism)和「認知依賴」(epistemic dependence),解釋為何今日美國社會對經驗事實難以達成共識。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彩色電視,改變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1960 年代的香港,是四大探長的年代,政府貪污腐敗、治安惡劣,又遇上大型社會暴動;但那個年代,香港人看黑白粵語長片也可以津津有味。到 1971 年 1 月 26 日農曆大除夕,無綫電視的「歡樂今宵」轉為彩色播映,成為香港首個實地製作彩色節目後,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人們再難回到黑白時代 —— 彩色電視已大大改變了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俄製陰謀論:猴痘是美國生化武器

對於猴痘為何會離開非洲,在歐美各地廣泛傳播,科學界還未有定論,但俄羅斯控制的傳媒卻有驚人結論 —— 這是美國軍事生物實驗室的武器。美國智庫組織保衛民主基金會(FDD)媒體誠信顧問 Ivana Stradner 就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普京已恢復舊冷戰的資訊戰,美方必須主動以宣傳反制。

大企業問責的前題:資訊流通與言論自由

MIRROR 演唱會發生的嚴重意外已事隔近一個月,但隨著演唱會事故調查小組公佈一些初步結果,例如主辦單位把巨型屏幕的重量單位由 500 公斤錯報為 500 磅,事件再次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有人把焦點放到行業生態,以及過去兩年的人才流失問題之上,而同樣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學界近年經常討論的「企業問責」—— 要大企業問責,社會資訊流通很重要。

俄羅斯政府如何令最大的匿名板主現真身?

社交媒體興起,催生了各種可以讓人暢所欲言的匿名媒介,亦可直白地批判當權者。有些政權會視這些秘密平台為心腹大患,以各種手段打壓。俄羅斯的網絡世界,曾有一個廣受民眾歡迎的匿名頻道 @StalinGulag,有超過 100萬 Twitter 追隨者,可是到 2019 年,在政權一再打壓下,其板主 Alexander Gorbunov 最終被迫現身。

【烏克蘭戰爭】在外國,為何俄羅斯官媒仍然「可信」?

各社交媒體公司雖已採取措施限制俄羅斯官媒賬戶,防止虛假資訊繼續傳播。但諷刺的是,這些限制只適用於英文專頁及帖文,俄國官媒仍能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語言傳播不實資訊,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眼中的「可信媒體」。

修理 ESG,應只談碳排放量?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大談 ESG,希望與環境和社會責任沾上邊;投資基金也愛談論之,號稱能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惟與此同時,有關爭議不絕,質疑 ESG 為商業和金融炒作,有名無實。有意見認為,要修理 ESG,最好是拆夥,只談「E」—— 碳排放(emissions)。

【書展系列】公之於眾:出版的根本意義

香港本土出版社「山道文化」被貿易發展局拒絕參加今年的香港書展,於是計劃另起爐灶,與 10 間獨立書店及出版社於灣仔 Mall Plus 商場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可是在 7 月 13 日,商場業主又以「違反場地使用條款」為由取消租約,主辦單位遂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在這個時局之下,我們也是時候了解和反思出版的根本意義。

政亂之源:精英階層誤讀民意

美國近年興起民粹主義,造就如經常譴責「自由精英」的杜林普,或批評頂尖經濟精英的桑德斯等人,反映左右兩派支持者,皆認為精英主宰政治生活;要探討美國民主出了甚麼問題,先要了解精英的想法。政治學家 Joshua Kertzer 和 Jonathan Renshon 最近就在「政治學年度評論」談及新興的「精英實驗」,揭示精英們往往不知道民眾要甚麼。

大選在即,澳洲選委會以 Fact Check 捍衛民主

澳洲將於週六舉行聯邦大選,網上的假資訊數量也達到高峰。面對各種流言蜚語甚至無中生有,澳洲選舉委員會透過 Twitter 等社交媒體,以嚴謹的 Fact Check 和幽默的語調反擊,捍衛該國的民主及選舉制度。一些專家認為,對於近年備受「假新聞」及「操控大選」醜聞困擾的美國,這種做法值得借鏡。

鴻若遠:韋史密夫巴掌事件 —— 重點到底係打死方進新?定係浪子回頭金不換?

只要能夠徹底控制媒體和接收資訊的渠道,政治人物和媒體就能通過這些愚弄手法,讓民眾變得對自己死忠而深信不疑,我要求你膜拜誰你就膜拜誰,我要求你打砸搶你就打砸搶,我要求你排除異己你就會幫忙排除異己,更會爭先恐後身先士卒。

【烏克蘭戰爭】信政府多過信親人的俄羅斯親戚

據估計,俄羅斯約 1,100 萬人口有烏克蘭親屬,但當俄軍大舉入侵烏國,不斷轟炸各地城市時,卻沒有太多人會關心在烏親人是否平安。據「紐約時報」報道,不少這些俄國親戚全盤接受克里姆林宮發放的資訊,即使烏國親戚說明該國已烽火漫天,生命受到威脅,他們仍是信政府多於信自己的至親。

在永留存的網絡世代,印度演員要求被遺忘

人生在世,多少有犯過錯或者不堪的事,會希望以後沒有人記住。但網絡發達,任憑人們如何善忘,要記得的、不想記住的,互聯網都會留下印記。在印度,飽受過去事件影響的演員 Ashutosh Kaushik 正入禀德里高等法院,希望給他「被遺忘權」—— 刪除互聯網所記錄,自己十多年前犯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