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9 月隨著一輪短促的十號颱風匆匆來到。作為香港人,我們對打風過後的一切、對打風和工作的微妙關係,再熟悉不過了。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適合在風暴過後閱讀的書籍。
上班
|共10篇|
Mo 爸:疫情下,英國與香港的職場文化
在疫情下,世界各地於去年陸續封城,work from home(WFH)及無盡的視像會議,已變成打工仔女的常態。但在不同地方,WFH 的心態及支援亦完全不同。筆者有幸在去年疫情時期回香港工作,再於英國封城期間返回英國工作,感受兩地疫情下的工作文化差異。
【WFH 後遺】真工作,假通勤
Work from home 普及一年,每天通勤的日子漸成過去,但並非人人享受其中。對部分上班族而言,往返公司是職場與居家之間的過渡,如今失去這段時間,反而破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多次封鎖抗疫的歐美地區,「假通勤」因而逐漸盛行,參與者以步行、跑步、踏單車等方式,模仿昔日的上下班路線。看似自找麻煩的舉動,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
Moyashi:名叫「返工」的倫理價值
真誠地「熱愛上班」的日本人多數是年長一代,而且多數是無法抓住經濟好景尾巴的中低層工薪階層。因為他們無特殊技能,也處理不了新時代的問題,但幸運地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於他們的人生而言,除了「上班」之外再無可取之物,所以只能「真誠地」愛上工作。由此,「工作」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活動,用時間與勞力換取金錢,而是一種人生價值,也是倫理的基準。
開放辦公室的進化:電話亭
在開放式辦公室中,上班族想打私人電話,或是專心工作,也難免被周遭環境影響。近年,愈來愈多人使用「電話亭」—— 配有桌椅的獨立單人辦公艙,不受他人騷擾,上班族既可以透過玻璃門看到外面的人,而仍能享受私人時間。
好好「說不」,才是升職不二法門
在廿一世紀的文明社會,若還抱著「我跟 order 做嘢家咋」的態度工作,面對無理要求也不懂反抗,那並非忠誠,而只是愚笨。假如不想一世做卒,就該學懂勇敢說不。在對的時間以對的方式 say no,其實有助步步高升,讓你出人頭地。
彈性工時:企業管理最應考慮的政策
朝九晚六是香港職場普遍的(和官方的)辦公時間,那住得近的人朝八晚五可以嗎?住得遠的人又能否朝十晚七?在英國,傳統的職場辦公時間是朝九晚五,但由 YouGov 與 McDonald’s 合作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只有 6% 的英國人仍然是準時在這段時間上班下班,其他大部分打工仔都有彈性工時。
在家工作好,何必乘車上班?
工作磨人,但每天早晚堵在路上的通勤時間更磨人。千千萬萬個文職人員每天花個多小時專程回公司只為坐 office。然而在廿一世紀,按理說網絡才是工作的真正根據地,在家工作有何不可?何必通勤?
史丹福大學學者就希望利用 VR 技術構建虛擬辦公室,透過網絡便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從此通勤時間就只限於連接網絡那短短幾秒鐘。
把握時間閱讀的方法
宋代文豪歐陽修曾戲言自己寫的是三上文章,即馬上、枕上和廁上。其實他在「歸田錄」前段便記載了錢思公這人物,出生在富貴之家,但生平只有閱讀這一喜好,「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愛閱讀者,到處皆能捧著書本,讀得津津有味。而現代版的「馬上」時間,也許就是上班族的通勤時間。
減工時,反增壓力是甚麼玩法?
瑞典哥德堡市於一間老人院進行實驗,把約 70 名看護每天的工時,從 8 小時減至 6 小時,觀察有何變化。去年市政府表示,看護是快樂了,成本卻太高了。計劃被叫停後,媒體形容為「觸礁」、「失敗」,首席研究員 Bengt Lorentzon 則反駁,與其去想應否縮減工時,應該先問:「我們怎樣做才能改善工作環境?」但為何早點下班,也不一定叫人歡喜?若真是如此,試問還有甚麼方法,令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