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H 後遺】真工作,假通勤

A+A-
在家工作之前,不如先來一趟「假通勤」,出門走走裝作去上班? 圖片來源:John Walton/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Work from home 普及一年,每天通勤的日子漸成過去,但並非人人享受其中。對部分上班族而言,往返公司是職場與居家之間的過渡,如今失去這段時間,反而破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多次封鎖抗疫的歐美地區,「假通勤」因而逐漸盛行,參與者以步行、跑步、踏單車等方式,模仿昔日的上下班路線。看似自找麻煩的舉動,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

在一個非牟利社會改革機構中擔任虛擬協調人的加州作家 Beth Kanter,以前經常坐早機公幹。但是「當我翻看去年的手帳,真想罵自己怎會說『若不用那麼常出門就好了』。我發現我在機內度過的大量時光,原來都在自省及思考」。為建常規及保持韌性,Kanter 會在早上散步 1 小時,而此扮作通勤的舉動,為她提供了冥想的空間,使其找到「觀察及活在當下的方式」,並自覺是種「克服創傷的手法」,減少壓力、恐懼及負面思想。

隸屬美國心理學會的持牌臨床心理學家 Lynn Bufka 表示:「慣例和常規對我們極有裨益,因為它們都是一些我們明白以及知道該要期待甚麼的事。」她解釋:「建立慣例讓我們毋須去想下一步,直接知道『我的一天就是這樣度過』,它幫助我們輕鬆從 A 點到達 B 點。」然而,遙距辦公卻打亂了人們「出門上班」的常規,並因此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為之鬱悶、煩躁及困擾。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Ravi S. Gajendran 形容,通勤這種強制停頓,標誌著人們在工作身份,與父母、配偶、朋友等其他身份之間的轉換。「疫症期間全天在家工作,令人難以在工作和家庭的角色間過渡。很多人一天之內要在員工和家長/伴侶之間轉換多次。譬如跟孩子糾纏後,難以立刻跳到 Zoom 會議;受公事折騰壓迫後,也難即時做回耐心和關懷的配偶。」

愈來愈多人因此成為「假通勤」的信徒,像英國商業發展顧問公司 Elevate Greater Manchester 聯合創辦人 Ilona Alcock 及其丈夫,便以慢步來「區分居家與工作」,更指此舉「是我倆夫婦的命脈」。她認為:「它給我每早同一時間起床的原因,並讓我過上較有效率、活力的一天。出門走動對我的精神健康起了龐大的正面影響。它於我的一天有積極作用,我常在步行中想出最好的念頭。」

任職業務開發主管的 Nick Shepherd 居於大曼徹斯特,去年 10 月起建立了提早起床出門走走的習慣,「看世界醒過來」。他指:「人們覺得一醒來就工作很不錯,但開工前有段私人時間,感覺截然不同。」愛爾蘭會計師兼縣議員 Joseph Neville 同樣懷念這種公私界線,所以選擇步行 40 分鐘來令頭腦更清晰;在英從醫的 Louise Sharp 更會走上 8 公里,助她理清工作、改善情緒、提升動力及注意力。

想要嘗試「假通勤」,可由慢行、跑步或踏單車入手,於往常出門上班的時間開始,或完成固定通勤路線的距離。有些人會開車到公司所在的地方,在車內坐一會兒便駛回家開工。Alcock 提醒,無論形式如何,關鍵是「讓它成為習慣,並在前一晚準備」。Bufka 則認為毋須拘泥於移動之上:「那取決於人們對過渡的真正體會,並找出需要的是甚麼。過渡可以是獨處,或純粹換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