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最擔心是家的變化,但回到家裡,家人依然是老樣子,總算可以鬆一口氣,只是覺得空間感很奇怪,由飯碗的大小到屋子的間隔 —— 原來即使在一個地方待了 30 年,只需要離開一年,就會變得陌生。不過,我相信人與人間的羈絆,是可以扭轉空間感和時間感。
城市交通
|共11篇|
夏海安:Lost in Transportation —— 巴鐵膠的文化衝擊
筆者帶著香港人的眼光,發現 GTA 的鐵路系統並不發達。以 GTA 幅員之廣,卻只有 4 條地鐵路線,大部分地區更沒有地鐵覆蓋。作為一個經常依賴地鐵的香港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震撼。所以在尋找住處時,只著眼於「鐵路盤」會大大限制自己的選擇,這些租盤亦因供應較少而比較昂貴。經過走訪多個地區之後,發現這裡的公共交通系統是一個地鐵跟巴士相輔相成、縱橫交錯的網絡。
不再實用,只能懷舊的加爾各答電車
在加爾各答鬧市緩緩行駛的電車,曾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現在卻成為「雞肋」。對一個擁有 1,500 萬人口兼面對嚴重污染及過度擁擠問題的城市來說,這個擁有 140 年歷史的交通系統理應有助減輕惡劣情況,可惜當局及營運公司無意善用電車,以致電車服務欠準時、路線不便,搭客通常只為懷舊才選搭,鮮有人出於實質需要。
找 60 歲駕駛,接送 80 歲乘客,日本 AI 共享巴士創老人村商機
從 2011 年起,日本人口就開始持續減少,最終就連東京等大都會圈也進入人口減少的時代。所有生活相關產業,正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2019 年 3 月,三菱商事與西鐵成立新公司 Next Mobility,利用人工智能,推出因應使用者召車,隨之改變行駛路線的「Knowroute」應召巴士程式。
哥斯達黎加:要成零碳傳奇,先從交通做起
不過,哥斯達黎加雖然自詡世界減碳實驗所,該國擁車率卻為拉美第 3 高,而且有上升趨勢。首都聖荷西市中心的繁忙時間車流量,自 2015 年來已上升逾 4 成,城市急促擴張,對交通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當局為控制人流頒佈汽車管制令,城市空氣霎時變得清新。一旦恢復常態後,這個國家又有甚麼板斧?
扶手電梯之上,應不應該「靠邊站」?
說了好幾年,日本全國的鐵路公司終於正式呼籲 —— 乘搭扶手電梯時請勿「靠邊站」,不要為行走人士騰出一側的空位。這次決心放棄「左行右企」或「右行左企」,不光因為電梯上行走導致意外頻生,也顧慮到半身痲痺、只有單手能夠握緊扶手的乘客。然而,光靠車站的宣傳海報,或是職員的三言兩語,就能改變培養已久的習慣嗎?
騎單車要戴頭盔?這不是荷蘭人的常識
騎單車前戴頭盔,是很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識吧?但荷蘭貴為單車大國,國民日常多以單車代步,竟只有不足 0.5% 的人配戴頭盔,但這絕非缺乏教育所致。不用戴頭盔的秘密,在於荷蘭的單車友善文化,由貫通全國的單車走廊配套、到約定俗成的駕駛習慣,同樣使單車成為安全的代步工具,市民不用獨力承擔安全責任。
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港鐵星期二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 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
突破關山:瑞士的火車故事
在 19 世紀,歐洲各國廣設鐵路行駛火車,高速運輸人與貨物,令各地區之間本來的空間「消滅」,大國化成小城鎮。在瑞士這種山區國家裡,村鎮之間有高山隔阻,不利貿易與運輸,鐵路火車「消滅」重重關山,便利運輸,可謂瑞士人的「恩物」。
「共享」不是問題,人才是
共享電動滑板車或可能改變城市交通,但重點是使用者得有公德心,不然,任何共享交通工具都只會成為災難。
鐵路火車:時空消滅者的先驅
自 19 世紀起,就有學者將火車鐵路這些「巨型機械」稱為「時空消滅者」。其速度比馬車快 3 倍,故火車即「消滅」了 3 分之 2 馬車車程的時間。工程師為了令火車速度平穩不變,建造鐵路路軌時,必須平整地基,建橋挖隧道,使軌道平直。故火車行駛時,不似馬車搖晃起伏,相比起來穩定得像沒有動一樣。乘搭火車就是上車之後呆等至某站落車,乘客甚至連沿路風光(savor)都未必來得及記住,由某地往某地之間的「空間」,就此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