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形容為「老人與海」的港口都會釜山,現在視虛擬貨幣為其救命符 —— 以市長朴亨埈為首的規劃者,銳意令當地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中心,藉以吸引更多年青人移居。
人口老化
|共63篇|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歐洲各國退休年齡差異
法國近日因退休制度改革計劃而有大型示威,當中建議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 62 歲提高至 2030 年的 64 歲,一旦落實,預計由 2027 年起,法國打工仔要工作 43 年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結果引發國內大罷工。當局聲稱延遲退休年齡是「挽救退休制度」,歐洲其實同樣面對退休金壓力,老年人口近年大幅增長,勞動人口大幅下降,在這情況下,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會否成為仿效對象?
「少子化」:日本企業面臨無人承繼問題
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危機一直困擾日本,更開始影響當地企業,不論是經營傳統商品的百年企業,還是做家族生意的中小企,同樣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企業找不到接班人承繼業務,已成為日本社會常見的現象。
山區小村莊獲派 2,000 萬歐元,為何有村民不想要?
人窮自然愁沒錢。但一朝致富,愁的就可能變成「有錢點樣使」。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大區佩爾蒂卡阿爾塔(Pertica Alta)一個小村莊 Livemmo,最近也有這種奢侈煩惱。Livemmo 今年雖然從大區內多個村莊中脫穎而出,可分享歐盟為意大利預留約 2,000 億歐元的 COVID 振興基金;但這個只有 196 人口的小地方,如何用錢、要不要錢,考起了當地人。
日本勞動力短缺,公務員一齊「下鄉」?
作為日本彌補勞動力一大支柱的移工們,去年人數達 173 萬之多。惟經過兩年多鎖國,人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即使現已重新開放入境,大幅貶值的日元也難再吸引外勞前來打工。尤其缺乏人力的農業,唯有依靠地方政府出力相助 —— 讓安坐辦公室的文官「下鄉」兼職,分擔摘水果和曬海帶等粗重工夫。
世界面臨的生育率低潮期
1964 年,全球總生育率為 5.1,時至 2019 年已跌至 2.4。要維持人口穩定更替,平均每名婦女需生育約 2.1 個嬰兒,但世上一些大型經濟體,例如美國、日本和中國,生育率卻長期偏低。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老齡化中心(Columbia Ageing Centre)教授 Vegard Skirbekk 指,全球頭 15 大經濟體的生育率,第一次全部少於維持人口所需;截至 2020 年,約有 100 個國家的總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惟他認為,其實毋須過分憂慮,因為後果或不如想像般災難。
護瞳行動:住在我們隔壁的長者,誰去關顧他們的健康?
老齡化是許多國家和城市正面對的問題,香港也不例外。看到最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對長者造成的影響,就教人心酸不已。防患未然雖是老生常談,要執行時卻需要無比的遠見和毅力。
【Soul Monday】重新為超老齡化社會設想的桌上遊戲
在人口老齡化之下,未來大部份人口都難免會成為老年人及照顧者,並因此承受巨大壓力。日本地區老人支援組織有見及此,想出製作桌上遊戲「Community Coping」(コミュニティコーピング),以輕鬆手法教育大眾。玩家需要代入角色,然後助陷入困境的居民聯繫合適的專家,防止老齡化社區因缺乏支援而崩潰。
人口凋零的歐洲小鎮,在疫情找到重生希望
人口老化是歐洲普遍問題,疫情還拖累出生率下跌,對人口凋零的農村小鎮無疑雪上加霜,但有城市人為避疫而舉家遷住鄉郊,竟意外為個別鄉鎮注入活力。「華爾街日報」記者 Isabel Coles 走訪當地,了解鎮長如何盡力留住城市人口,把握小鎮的重生希望。
找 60 歲駕駛,接送 80 歲乘客,日本 AI 共享巴士創老人村商機
從 2011 年起,日本人口就開始持續減少,最終就連東京等大都會圈也進入人口減少的時代。所有生活相關產業,正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2019 年 3 月,三菱商事與西鐵成立新公司 Next Mobility,利用人工智能,推出因應使用者召車,隨之改變行駛路線的「Knowroute」應召巴士程式。
人口老化負重跑,日本經濟有如此不堪嗎?
自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平均年 GDP 增長率不足 1%。每當談起日本經濟,媒體大多描述日本經濟不景、人口老化、國民過度儲蓄而不消費。由「失去的十年」,轉眼被說成「失去的三十年」。
人口老化不是問題:社會有無盡勞動力?
人口老化下面通常接著「問題」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損害社會經濟,是發達國家的頭號發展憂慮。勞動人口追不上老年人口增加﹐意味著愈來愈少人工作以支援老年人和兒童;同時,勞動力減少會令政府稅收減少,養老金不足夠照顧老年人口。然而,這些經濟和通識教科書的想必然論述,也許要被推翻。人口老化問題不是「問題」,社會不必然缺乏勞動力。
中國離婚冷靜期,有用嗎?
根據今年 1 月 1 日廢止的中國「婚姻法」,「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若單方面向法院申請離婚,法院調解無效後亦准予離婚。不過,自今 1 月初開始,中國人要離婚,多了一道「三十天冷靜期」。彭博社專欄作家 Adam Minter 認為,離婚冷靜期反映中國政府在需要促進生育率的前提下,改變了過去對婚姻聽之任之的做法。
多種科技,令長者們獨立樂活
港人平均壽命超過 80 歲、日本開始踏入百歲時代、近 5 分 1 歐盟公民超過 65 歲…… 1980 年至今,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已經翻倍至約 10 億,預計到了 2050 年更會再翻一倍。但若是百病纏身,仰賴他人過日子,再長壽也沒意義。多國政府及企業正在尋求尖端科技協助,讓長者們擁有健康而獨立的生活。
人口普查:中國已不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本月 1 日,中國展開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中國自 2012 年起面對勞動人口萎縮,政府近年逐步放寬一孩政策,能否挽回多年來的低出生率現象、緩解日漸嚴重的人口老化現象,是當局至為關切的問題。此外,這場動用約 700 萬工作人員、持續至 12 月 10 日的普查行動,在收集人口信息的過程中,又有甚麼值得注意?
歷史在重演?1990 年的日本和 2020 年的中國
1968 年,日本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 2010 年才被中國取代。1980 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高峰期,1986 到 1991 年間的 GDP 增幅,相當於其時整個法國的 GDP,即 9,560 億美元,大有取代美國的勢頭。可是到 1990 年初,日本經濟泡沫爆破,進入失落的十年,經濟長期收縮。近年有分析師指出,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武肺加水災,成為日本老人催命符
九州破紀錄降雨,暴雨成災造成超過 60 人死亡,死者當中不少居於護老院。情況凸顯出日本潛藏著的奪命組合:人口老化及全球變暖。在山多河流多的島國日本,氣候變化引發更多暴雨,連帶出現致命的洪水及山泥傾瀉。同時,該國老年人所佔人口比例為全球最高。當地護老院看護工作本已極繁重,要在災難中要及時疏散病弱老人,考驗更是嚴峻。
新世紀窮人:一身頑疾的長壽
時移世易,不僅富有國家居民愈來愈長壽,貧窮地區人士死亡率亦大大降低。這聽來是件好事,但除了智慧和尊重,老人家積累的,還有各種慢性病。若百病纏身,卻無法獲得合適治療,長壽則未必是福。先進國家的醫療系統已為應對老人病下了一番苦功,但發展中國家,又準備好了嗎?
老人政治:國難的根源
5 月 5 日,董建華和梁振英牽頭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舉行成立典禮。可是記者會上,最年輕的梁振英都已經 65 歲,今年將 83 歲的董建華就被多次拍到「戴口罩飲水、除口罩講野」的滑稽畫面,被評論人揶揄該聯盟是「長者再出發大聯盟」。在香港,很多職業包括公務員都有法定退休年齡,政治卻由老人主導,同樣問題亦出現在美國、中國、馬來西亞等地。這個現象被稱為 Gerontocracy —— 老人政治。
美國為何會老人當政?
青黃不接是很多民主國家關切的議題,政黨為保持政治能量,會期望有年輕世代接棒,早前芬蘭便迎來全球年紀最輕的 34 歲總理。偏偏今年美國選民沒有選擇,候選大熱全部踏入古稀之年 —— 不論是角逐連任的杜林普,還是爭取提名的民主黨拜登和桑德斯,三人同樣年屆 70 多歲。究竟老人當政的背後,反映出美國政壇甚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