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A+A-
圖片來源:Xie Guanglei/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港鐵在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

曾在 TED Talks 上以城市步行理論為演講題目的 Speck,熱衷提倡城市步行,在過去的著作中亦多番闡述發展步行城市的好處和理據。在新作中,他形容是「為想作出改變的人提供幫助」。同時,Speck 又指出步行城市的另一個賣點:公平。

所謂「公平」,並非因為有人有錢買車,不少人只能逼車,所以應該人人行路。相反,他以美國的都市為例子,認為城市步行的權利,已為社會精英所壟斷。美國最適合步行的社區,往往是樓價最高的地方,因為正合精英們所好。但 Speck 認為,完善城市的步行系統,與完善單車駕駛路線一樣,可以幫助所有人,尤其是草根基層。

在書中,Speck 強調:「投資步行城市背後,具強烈的公平因素。」因為排除老人、殘疾人士及無力負擔車價的人,以汽車為主的城市,僅迎合 3 分之 2 的美國人。「擁有更多交通選擇的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現象相對較輕、租賃支出較低,而更理想的行人道,令輪椅代步者及老人家能更輕鬆地生活。」

第三年舉辦的費城自由街 (Philly Free Streets),開放道路予單車使用者。 圖片來源:Philly Free Streets/Facebook

另外,Speck 認為沒有汽車的人受到「人口統計學的挑戰(demographically-challenged)」。當中的「挑戰」並不止於受缺乏汽車代步之苦,他們更需要面對別人的汽車,有時會令自己遭受交通安全危機。2016 年,費城近一半交通意外死亡者均為行人。此外,一份 2012 年的研究提到,行人因車禍致死的事故,在城市的低收入地區更為常見。更多的交通活動、車路密度愈來愈高,令人出門時要越過更多馬路、避開更多車輛,發生交通意外的可能性因而提高。

車道割裂的不單是行人與駕駛者,還有社區之間的聯繫。住在繁忙車道附近的人,四周只為駕駛者提供服務,平均亦只有一位朋友同住附近。但在行人路附近居住者,便擁有前者 2 至 3 倍的同區熟人。假如人們在你的步行距離內,走訪自然更為容易,從而混熟。另一位已故城市規劃師 Donald Appleyard,便描述在交通疏落的社區居住,居民會視道路為自己的「家園領域(home territory)」。相反,在繁忙街道生活的人,與鄰居感覺亦見疏遠,「家園領域」的範圍亦僅限於公寓或自己的居所。

雖然自汽車發明以來,現代城市與交通建設可謂形影不離,彷彿城市要發展,必然離不開車路數目、車輛數字等。但現時人們反受交通所害,當中又涉及公平問題。Speck 指:「按車輛數目推算而設計城市,實際上完全不可行,因為會出現大量交通擠塞。相反,為行人與單車駕駛者設計的城市,加上適當的樓價,才是宜居城市。」

當然,要改造現時以車輛為主的城市模式,目前只能稱之為願景。儘管如此,Speck 仍提出一些改造的構思。從溫和的方法如共享單車、建造公園,到拆除高速公路等激進方法均有提及。步行城市好像遙不可及,但 Speck 在書末認為,應要有「遠大的夢想(Dream Big)」。並提到費城為解決種種交通流弊,大刀闊斧推動變革,現已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