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肆虐以來,歐洲各大城市改頭換面,不但車輛大減,多個市政府都廣推單車代步,新增的單車基建投資金額總計已超過 10 億歐元,新單車徑總長度 2,300 公里。有專家揚言,疫情正為單車友善政策創造出千載難逢的有利條件,呼籲政策制訂者把握時機,扭轉往後的城市規劃方向。
單車
|共24篇|
曾詩敏:下次去荷蘭,試試在單車上看這個地方
在阿姆斯特丹留好幾個星期,固然融入當地,以單車代步,不誇張,騎著單車,你可以各種感官去細味這個城市。轉角的咖啡香,大街小巷有趣店舖的窗櫥,上斜時考你腳力使勁地蹬,跟朋友並排騎車時談天說地,從而互相認識……
【Soul Monday】封城期,他騎車只為學生們
在網絡發達的地區,遙距上課對學生而言並非難事;但如果居於落後地區,苦無上網工具,面對疫情下停課,學生就彷彿與世隔絕,只能停止學習。玻利維亞一位老師就不辭勞苦,以單車代步,上門為學生上課,只為讓孩子在封鎖期間,不至於忘記以往所學的知識。
袁順圍:後新冠時代 香港如何成為「易行易達」城市
2016 年,林鄭月娥仍是政務司司長,看來回應了社區人士的建議,提出要使城市「更易行、易達、空氣更清新」,但近年政府在城市規劃上仍缺乏前瞻性,各項相關基建包括單車徑、行人天橋等,都「慢三拍」。
因武肺愛上刷卡與單車的德國人
一場疫症,改變的不只個人日常習慣,還有整個社會的風氣。德國人的生活方式,最近就在悄悄起革命:單車熱蔓延,而國人多年來使用現金的習慣,亦漸漸被信用卡蓋過。
在澳抗疫,搶完廁紙搶單車?
澳洲政府頒佈封鎖令後,Sean Marshall 曾擔心任職的單車店 Giant Sydney 生意慘淡,自己更會工作不保。豈料在悉尼開始封城那週,Marshall 反要增加輪班次數,以應付突然激增的單車銷量。店長 Grant Kaplan 直言:「我們就像廁紙 2.0,人人都想要一件。」難道單憑兩輪就能抗疫?
酒、大麻、炸薯條,停擺也要買到的「必需品」
歐洲各地政府要求居民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外,應留在家中並保持社交距離。但對於歐洲人而言,生活中的必需品,早已超越柴米油鹽等果腹層次:荷蘭政府下令關閉大麻商店之時,大批市民出門搶購大麻;比利時炸薯條店照常營業;法國人仍能買酒。
日防夜防,單車賊難防
在不少西方城市,既方便又環保的「單車代步」又再成為風潮。但有單車的地方,就少不了有單車賊。即使已經把車鎖好,還是有可能被盜。以英國為例,當地警方指出在 2018 年,就有超過 9 萬 6 千輛自行車被盜,即每 50 個擁有單車的家庭便有 1 個遭殃。
騎單車要戴頭盔?這不是荷蘭人的常識
騎單車前戴頭盔,是很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識吧?但荷蘭貴為單車大國,國民日常多以單車代步,竟只有不足 0.5% 的人配戴頭盔,但這絕非缺乏教育所致。不用戴頭盔的秘密,在於荷蘭的單車友善文化,由貫通全國的單車走廊配套、到約定俗成的駕駛習慣,同樣使單車成為安全的代步工具,市民不用獨力承擔安全責任。
李明熙、Kimberlogic:廣島壽司老店嚐人情味 踩單車遊島波海道
開始時只是我們跟老闆娘用 Google Translate 對話,說這種老式壽司店開始沒落,大家都去迴轉壽司店。我們卻說在大街看到立食壽司,嚇了一跳,決心找尋老式壽司店。後來亦常客加入幫手翻譯,興之所至,最後連老闆都好奇向我們發問,又免費切多幾片魚生給大家。我們五人就這樣雞同鴨講地談了一個晚上,樂得連吃過甚麼壽司都忘了,因為味道是其次,濃郁的人情味卻難忘。
共享單車敗走潮:澳洲失守,香港呢?
香港共享單車公司 Gobee.bike 創業僅一年,近日便因嚴重虧蝕宣布清盤。當然,共享單車成災,香港並非遭受熱潮反噬的唯一城市。在去年,當來自中國的 Ofo 和澳洲的 Reddy Go 相繼在悉尼和墨爾本等城市推行,也曾被視為帶動澳洲共享單車風潮的主力。不到一年時間,近日 Ofo 和 Reddy Go 都宣布離開澳洲市場,加上月前亦表示退出墨爾本業務的新加坡公司 oBikes,巨頭撤退,在澳洲一度發展蓬勃的共享單車,最終都只是時令玩意,難以持久經營。
人在奧斯陸:不開車才是身份象徵
買得起汽車是身份的象徵?對於一座城市,拎得起汽車,而又先人一步放得低,很可能才是先進的身份象徵。挪威首都奧斯陸正向此目標邁進。
哥本哈根之健康此中尋
香港人的不快樂舉世聞名,美國民調中心蓋洛普最近發表的年度調查報告指出,香港的快樂指數在全球 55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尾 7,連健康指數亦曾淪為亞太區最差。想反思為何香港會成為既不快樂又不健康的地區,或想找個羨慕對象?且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長期位居聯合國幸福指數排名高處,是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倡議中的星級模範之一。該市衛生局局長 Katrine Schjønning 說,過去 10 年來,哥本哈根的健康政策非常出色,「我們之所以會提到 10 年,因為要改變公共衛生,你需要長遠的眼光。」如何改變?以下是哥本哈根的秘訣。
日本如何防止「共享單車」成為災難?
共享單車作交通工具固然有其好處,可以燃燒身體脂肪,而不用燃燒化石燃料,且成本便宜,這風氣在 2016 年席捲中國,更迅速成為可出口的新產品,但這個行業的最大的持份者在日本卻只能放輕腳步,因其商業模式已經遇到了一個主要的障礙:泊車問題。在日本,單車若違例停泊,當局可以將單車直接拖走。事實上,單車災難已蔓延至中國各地以至香港,各區遍地都是共享單車,活像歐洲的大閘蟹般,成為了「生態災難」,日本當然盡一切能力以倖免於難。
向中國學習?「共享單車」席捲華盛頓
美國首都華盛頓認為「共享單車」有助實現市內減廢目標,而當地的共享單車用家,在 5 年間已翻了一倍,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美國城市。「無樁式共享單車」在中國盛行多年,霧霾污染的情況未見改善,反而先見其害。供過於求加上缺乏監控維修,泛濫的共享單車被用家隨處丟棄,成為了新興的社會問題。上海近日便以明文公佈,政府將不再拓展電動共享單車並已銷毀了近 60 萬台共享單車。「汲取」了中國的失敗經驗,共享單車在美國會成為減廢的有效手段,還是人類到頭來仍會重複相同的錯誤?
人類文明之「交通」
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交通史。智人由洞穴散居到部落交流,進而聚居一地,城市演變為帝國,國與國之間征服擴張,乃至今日全球一體化,無不仰賴交通科技的進步,縮地有功。國家地理頻道「人類起源」(Origins: The Journey of Humankind)系列「移動時空」(The Road Ahead)精選幾個決定時刻,追述交通發展如何影響歷史進程。
張景宜:踏單車走走台北小區
在台灣全國,現時有 6 個縣市有 YouBike 的據點,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及彰化縣。最近去台北玩,在兩個捷運站試租,感到它們在台北的發展已較 2015 年微笑單車公司剛接手時,更為方便。旅客可以使用信用卡付費,本地居民則可以用悠遊卡。用家又可以先在他們新推的 app 看看該點的租賃情況,免得人白行一趟,十分貼心。旅客更可以在甲地借,乙地還。
破壞原意的中國式共享單車
在 1980 年,北京的單車出行比例高達 62.7%,但到 2000 年已下降至 38%,於 2014 年更低至 11.9%。天安門和單車,曾經是北京,甚至中國的標誌,不過在暴發的中國,踩單車已不能象徵身分,不開汽車便不能告訴人知「我已富起來」。然而,近期單車在中國各城市,又以另一種形式火熱起來,名為「共享單車」的潮流。
阿嬋:哥踩的不是單車 是自由
在明斯特,“Have you got a bike?” 幾乎是繼「你叫甚麼名字?」和「你是哪裡人?」之後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在這裡,人們形容單車是一台 bigger car,比車更惡。位於德國北萊茵——西法倫(North Rhine-Westphalia)的北部城市,多年來被認為是全德國單車友善城市的首位,全市約 30 萬人口,其中約五分一是學生,約有五成人風雨不改地每日以單車代步。
Alinker:讓人不離地的「型」格助行車
說實在,這就是一輛看上去很有型的黃色三輪車,科技含金量不高,但關愛的含量卻無窮。助行工具如輪椅或助行架,設計角度皆是功能出發,但就乏略了用家的感受。Alinker 讓人不失自尊,站著觀看這個世界,與他人對話,最重要是Alinker 有型,就像文青踏單車,功能其次,型咗先講,唔型,曉飛也不想踏出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