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因「偶發性行動不便」,缺席國會開幕大典,令人們關注女王的健康。今年適逢伊利沙伯二世在位 70 週年,當地正籌備一系列慶祝活動及回顧展覽。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WM)早前便有特別發現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是公主的伊利沙伯,在本地輔助服務團(ATS)服役的影片及照片。
汽車
|共51篇|
為何法國賣車廣告需加入「趕客」字句?
廣告本應是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吸引人購買,但在法國,宣傳新款汽車的廣告卻將會反其道而行,敦促觀眾或聽眾步行、踏單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當地政府之所以要求汽車公司「趕客」,為的正是推行減碳。
買一架車需時兩年,駐北韓外交官的制裁生活
在極權國度擔任外交官,生活會否比當地人自由?最近雜誌「外交政策」資深記者取得聯合國內部文件,揭示約 300 名駐北韓外交官的生活情況,發現他們與北韓一樣面對外國制裁之餘,平壤政府亦會對他們進行全天候監控,在日常生活上更諸多阻滯。
為何偷汽車零件好過偷黃金?
在日本著名汽車品牌發源地豐田市附近,警察最近碰到一宗罕見的偷車案。該名小偷的目標並非汽車,而是車底的催化轉換器,同樣情況在歐美地區亦時有發生,只因零件中所含的貴金屬,比黃金更貴。
在加州,停車場是高樓價的凶手?
在香港,棕地爭議持續多年,事件除了牽涉鄉紳和財團囤地,部分地皮也被用作大型停車場和貨櫃場之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州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州份之一,樓價雖然未及香港,但亦近乎全國最高,足以令市民大眾叫苦連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城市規劃教授 Donald Shoup 和眾議員 Laura Friedman 就在彭博社撰文,探討州內停車設施如何推高樓價。
為何電動車電池將會更易起火?
當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市佔率首次超過了柴油車,突破 20% 大關後,急速上升的成長曲線讓電動車前景一片看好,除了領頭羊 Tesla 股價一路飆漲之外,上下游供應鏈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電池技術局限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減緩電動車普及的步伐。
晶片荒下,豐田為何不受影響?
半導體在疫情期間需求激增,汽車業面臨晶片短缺危機,生產計劃被打亂。不過,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卻因早已汲取 2011 年日本海嘯災難的教訓,懂得及早準備,所以疫情期間生產上並未有受太大影響,銷售量更不跌反升。
疫情摧殘下,反而更多人買日本車?
雖說日本經濟因疫情帶來嚴重影響,但非所有產業皆遭受打擊。尤其汽車產業洋溢著 V 型反彈氣氛,在 2021 年好景仍有機會持續下去。
華文華武:Tesla 的環保,只是假象?
雖然 Tesla 食正 ESG 大趨勢,前景大好,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但研究報告曾指出,這間公司並非如想像中環保,電動車充電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以整個生命週期計算,碳足跡隨時比傳統汽油車更多。
Tesla 翻身之道二:常人沒有的「終局思維」
馬斯克之所以能用終局思維帶領 Tesla,除了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善用資本市場的力量。
Tesla 翻身之道一:開放專利、摧毀自己的護城河
一年前,Tesla 是一家慘到連廁紙都要控制使用量以節省開支的公司;如今,它被看好市值將會超過 2 萬億美元。為甚麼一家曾經跌入地獄深淵的公司,會在短短一年間獲得市場截然不同的評價?答案是其超級開放性。
為行人光復街道,可拯救餐飲零售業?
武漢肺炎令餐飲零售業一片慘淡,除了發放資助,政府其實還可趁機革新市政。荷蘭鹿特丹就推出特別紓困措施,容許餐廳商店佔用路邊車位,並將其改建成吸引客人的露天茶座或陳列空間,車水馬龍的車路則改為行人專用區,提早「還路於民」,重新分配城市的空間。
Tesla 技術飛躍的下一步:自製電池?
馬斯克不能指望顛覆性的技術飛躍能讓 Tesla 保持領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Stanley Whittingham 表示,在未來五年到十年裡,它和其他同業一樣,只能期待電池效率不斷提高。
行人專用區救武肺後的布里斯托
遭武漢肺炎衝擊後,城市如何重新站起來?英國布里斯托正式公佈行人專用區計劃,該市過去短期封閉的路段,在 2021 年初後將永不通車,希望改善環境及為區內小店增加人流,以助城市在疫症後永續發展。
恒馳未來,即中國電動汽車未來?
以前談及電動汽車,美國的 Tesla 可能是人們首先想到的品牌。最近恒馳汽車「洗腦」廣告面世後,不單其品牌恒大汽車馬上為人熟知,旗下的「恒馳一二三四五六」亦瑯瑯上口。新款汽車尚未在本港正式發售,已預先大賣廣告,這種大量投放資金的舉措,並非一家中國電動汽車廠獨有。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變得僧多粥少,甚至沒有一家大型製造商現時能轉虧為盈。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發展蓬勃,但亦要步步為營。
效法豐田卻策略失算,日產改革求生
同一時間,日產一邊觀望敵手狀況,一邊加速拓展搶奪市場的機會。抱持「加法」概念,將各地區銷售目標累加,訂下全球銷售量在 6 年增加 300 萬輛的目標,朝著大膽的計劃前進。雖然日產在兩點上失算了,不過,要逆轉局勢並非不可能。
賣愈多虧愈多,日產汽車如何陷入銷售困境?
日產的關鍵問題,在於獲利能力衰退。營業利潤在 2018 年度還有將近 3,200 億日元;到了 19 年度,營業虧損卻超過 400 億日元。在受到疫情正式影響之前,原本汽車本業就未能獲利。情勢何以落得如此?
默克爾對華立場,德國政界也受夠了
繼美國後,英國對華態度亦轉趨強硬,結束所謂英中關係的「黃金時代」。接下來,人們不免將目光投放至歐盟最重要國家 —— 德國。但「德國對華立場」,似乎又與「默克爾對華立場」有微妙差異。這位總理對中國採取的溫和態度,現正受到國內政客及商界人士批評落後。
低迷數年的全球車市,竟靠疫情復甦?
在環保意識抬頭之下,Uber 共享汽車以及電動車漸漸崛起,傳統汽車市場的銷情因而變得低迷。不過,它們的銷售竟然因為 COVID-19 疫情不絕而再次興起。
WFH 不行?不如自建流動辦公室
在家工作難以專心,要如何打破困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道,有車一族在封鎖期間,為轉換場景,就在車上設置流動辦公室,以減少煩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