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Tesla 食正 ESG 大趨勢,前景大好,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但研究報告曾指出,這間公司並非如想像中環保,電動車充電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以整個生命週期計算,碳足跡隨時比傳統汽油車更多。
汽車
|共43篇|
Tesla 翻身之道二:常人沒有的「終局思維」
馬斯克之所以能用終局思維帶領 Tesla,除了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善用資本市場的力量。
Tesla 翻身之道一:開放專利、摧毀自己的護城河
一年前,Tesla 是一家慘到連廁紙都要控制使用量以節省開支的公司;如今,它被看好市值將會超過 2 萬億美元。為甚麼一家曾經跌入地獄深淵的公司,會在短短一年間獲得市場截然不同的評價?答案是其超級開放性。
為行人光復街道,可拯救餐飲零售業?
武漢肺炎令餐飲零售業一片慘淡,除了發放資助,政府其實還可趁機革新市政。荷蘭鹿特丹就推出特別紓困措施,容許餐廳商店佔用路邊車位,並將其改建成吸引客人的露天茶座或陳列空間,車水馬龍的車路則改為行人專用區,提早「還路於民」,重新分配城市的空間。
Tesla 技術飛躍的下一步:自製電池?
馬斯克不能指望顛覆性的技術飛躍能讓 Tesla 保持領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Stanley Whittingham 表示,在未來五年到十年裡,它和其他同業一樣,只能期待電池效率不斷提高。
行人專用區救武肺後的布里斯托
遭武漢肺炎衝擊後,城市如何重新站起來?英國布里斯托正式公佈行人專用區計劃,該市過去短期封閉的路段,在 2021 年初後將永不通車,希望改善環境及為區內小店增加人流,以助城市在疫症後永續發展。
恒馳未來,即中國電動汽車未來?
以前談及電動汽車,美國的 Tesla 可能是人們首先想到的品牌。最近恒馳汽車「洗腦」廣告面世後,不單其品牌恒大汽車馬上為人熟知,旗下的「恒馳一二三四五六」亦瑯瑯上口。新款汽車尚未在本港正式發售,已預先大賣廣告,這種大量投放資金的舉措,並非一家中國電動汽車廠獨有。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變得僧多粥少,甚至沒有一家大型製造商現時能轉虧為盈。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發展蓬勃,但亦要步步為營。
效法豐田卻策略失算,日產改革求生
同一時間,日產一邊觀望敵手狀況,一邊加速拓展搶奪市場的機會。抱持「加法」概念,將各地區銷售目標累加,訂下全球銷售量在 6 年增加 300 萬輛的目標,朝著大膽的計劃前進。雖然日產在兩點上失算了,不過,要逆轉局勢並非不可能。
賣愈多虧愈多,日產汽車如何陷入銷售困境?
日產的關鍵問題,在於獲利能力衰退。營業利潤在 2018 年度還有將近 3,200 億日元;到了 19 年度,營業虧損卻超過 400 億日元。在受到疫情正式影響之前,原本汽車本業就未能獲利。情勢何以落得如此?
默克爾對華立場,德國政界也受夠了
繼美國後,英國對華態度亦轉趨強硬,結束所謂英中關係的「黃金時代」。接下來,人們不免將目光投放至歐盟最重要國家 —— 德國。但「德國對華立場」,似乎又與「默克爾對華立場」有微妙差異。這位總理對中國採取的溫和態度,現正受到國內政客及商界人士批評落後。
低迷數年的全球車市,竟靠疫情復甦?
在環保意識抬頭之下,Uber 共享汽車以及電動車漸漸崛起,傳統汽車市場的銷情因而變得低迷。不過,它們的銷售竟然因為 COVID-19 疫情不絕而再次興起。
WFH 不行?不如自建流動辦公室
在家工作難以專心,要如何打破困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道,有車一族在封鎖期間,為轉換場景,就在車上設置流動辦公室,以減少煩悶感。
打破「創新者兩難魔咒」,BMW 的轉型之路(下)
速度這兩字,運用在當代科技公司的經營上,就是「敏捷開發」。其核心概念是:在設計階段不硬性固定規格,在開發過程當中,便能更靈活地更改規格或者變更設計,並且也能一邊引入新技術成果,以開發產品。
打破「創新者兩難魔咒」,BMW 的轉型之路(上)
「創新者的兩難」指出,經營現有的顧客是企業獲利之所繫,頂尖的成功企業通常全力照顧最有利可圖的顧客,也會專注在利潤最高的投資上。但也正因為成功企業只看利潤,主流客戶又往往排斥突破性的科技開發,使得過度專注客戶需求的企業,無法集中精神在產品創新上,當某一種破壞性創新出現的時候,就容易錯估形勢。同樣的困境,如今也發生在汽車這個一百多年的產業當中,其中一個擁有高度危機意識的,是德國高級汽車品牌 BMW。
陶傑:全球汽車業的末日威脅
日資在英國有逾 1,200 家工廠,看中兩點:一是英國工人勤奮,二是英國是歐盟的一員,享有共同的關稅優惠。日本的企業無法忍受南歐人懶散的工作態度。身為歐盟中最大的英語國家和君主立憲國,英國退歐,也令日本感到徬惶。但日產之準備撤出英國又不止一個原因。
陶傑:AI 無人汽車如何研製?
AI 人工智能到底幾時能應用於汽車駕駛?
當汽車不再是必需品,車廠的三大轉型之路
在移動數碼浪潮衝擊下,各行各業都在被迫轉型,其中汽車產業堪稱被三面夾擊。
不買 iPhone,租一部更保障?
iPhone 掀起的智能手機革命,改變了世人的生活模式,原來資訊和通訊是可以集於手上的一塊小玻璃熒幕。雖然蘋果在手機市場再不能傲視業界,但其實蘋果還有機會掀起一場革命,一場捨棄「計劃報廢」的商業模式革命。
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港鐵星期二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 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
鷸蚌相爭,豐田得利?日本車企轉戰中國市場
中美貿易戰局勢緊張,全球經濟體系都陷入風雨飄搖的不穩定狀態。受加徵關稅的預期影響,日本對美國出口貿易轉趨疲弱,跌勢於 7 月進一步擴大至 5.2%,其中,日本汽車對美國的出口量跌幅達 12.1%。但在爆發貿易戰的同時,中國則繼續對美國以外的海外車企熱烈招手,自 7 月起大幅下調進口車及零件關稅,由 25% 降至 15%,此消彼長下,成為日本汽車製造商進入中國的最有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