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達黎加:要成零碳傳奇,先從交通做起

A+A-
哥斯達黎加人擁車率為拉美第 3 高,首都聖荷西經常都出現車龍。

談起哥斯達黎加,不少人會想起一個拉美生態天堂。但此國家對環保的執著,遠不止生態保育:當地 99% 電力來自水力、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而當局更期望在 2050 年達成零碳排放目標

不過,哥斯達黎加雖然自詡世界減碳實驗室,該國擁車率卻為拉美第 3 高,而且有上升趨勢;有報告顯示,汽車廢氣佔去全國溫室氣體排放 54%。城市急促擴張,對交通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首都聖荷西市中心的繁忙時間車流量,自 2015 年來已上升逾 4 成。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當局為控制人流頒佈汽車管制令,城市空氣霎時變得清新。一旦恢復常態,這個國家又有甚麼板斧?

單車文化

大力推廣單車文化,是其中一個獲得社群共識的減碳方向。聖荷西倡議以單車代步已有 10 年,市內單車徑愈來愈多,相關部門亦正把不同路徑連接起來。比方說,當地正籌劃一條長達 25 公里的沿河單車徑 Rutas Naturbanas,除了方便市民在城內穿梭,沿途亦能欣賞大自然和各式野生動物,包括飛鳥與樹賴等。

為了妥善處理道路業權與衡量保育需要,單車徑仍未正式開始建造,但類似企劃相信陸續有來:在 12 月,哥斯達黎加通過新法,勒令在進行任何道路改革時,都必須評估興建單車徑的可能性,而在興建車道的同時,亦必須輔以單車路。

聖荷西首個共享單車計劃 Omnibikes 則於 2019 年展開,而且相當成功 —— 即使在最窮的社區,亦可見共享單車的蹤影。

除了基建,市民的習慣同樣重要。疫情下,更多人願意嘗試遊單車河的滋味,令單車銷量上升;民間亦出現設立臨時單車徑、加闊單車徑等呼聲。在騎車成為習慣後,相信城市交通生態亦會改變。

完善交通網絡

哥斯達黎加境內的風力發電機。

當地公共交通系統缺乏效率,班次延誤、資訊不透明,是零碳排放的另一絆腳石。政府把不同路線外判,但並未提供營運津貼,巴士公司因而拒絕互相合作,建立整全交通網絡。

城市可持續中心(Centre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創辦人 Andrea San Gil 表示,政府投資興建道路,卻沒把資金用於設立大型交通總站、合併巴士路線、整合資訊之上。疫情期間,大家都希望使用電子支付系統,減少接觸,唯相關倡議數十年來仍裹足不前。

好消息是,城市中已經開始出現零碎巴士專用線。若相關道路規劃變得成熟,乘巴士或會比駕車更快,大大增加市民乘搭巴士的動力。

除了巴士,當地亦有正在營運的火車線。目前當地火車以汽油驅動,班次疏落,行走起來亦異常嘈吵。哥斯達黎加第一夫人 Claudia Dobles 是一位建築師,亦是城市規劃專家,自然成為該國低碳交通改革的領頭人。她打算為城市帶來首架電動火車,將穿梭聖荷西整個市區,連接巴士網絡、行人路、及單車徑。班次相對頻密,繁忙時間每 5 分鐘一架,而乘客量將是舊系統的 10 倍。政府已經批出 5.5 億美元貸款,剩下的 10 億將由中標私人公司承擔。根據規劃,新系統將於 2025 年通車。

當然,希望汽車在公路上完全絕跡,並不切實際。哥斯達黎加人對擁有自己的車充滿了寄望,對此,政府鼓勵民眾轉用電動車,希望現役電動車輛數量,來年能由目前的 1,000 輛增長一倍。不過,改用電動車雖然有助減少碳排放,但卻無助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並非上上之策。Dobles 形容,要達成目標,國人間需要一場深入的對話:除了共同探討公共交通的未來,亦要就國家的前景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