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共29篇|

梨泰院慘案一周年:AI 檢測系統能阻事件重演?

去年萬聖節南韓梨泰院聚集人數過多,最終發生人踩人事故,造成 159 人死亡,逾百人受傷;事隔一年,很多家屬和生還者仍活在陰影創傷中。首爾正在測試智能人流檢測系統,於今年萬聖節前夕投入運作,借助科技之力避免慘劇重演。

勞動力短缺,日本政府改用 ChatGPT 處理公務?

許多人擔心人工智能(AI)會令自己飯碗不保,日本政府怕的卻是勞動力短缺。「日經亞洲」報道,當局將採用生成式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來處理文書事務和分析。其實類似做法在當地已試行一段時間,原因是該國人口下降、員工人手不足,實驗結果亦顯示使用 ChatGPT 處理公務有助提升工作效率。這會否成為未來趨勢?

三藩市無人駕駛的士,為何引發無聲抗議?

無人駕駛的士近來在北京正式投入服務,有日本電視台親自體驗了這種載客服務。不過,相關安全問題始終令很多人不太放心,美國三藩市自去年起批准無人駕駛的士載客,經過 1 年試驗,當地人批評多多,甚至發起無聲示威,用雪糕筒阻止無人駕駛的士在市內行駛,當中有甚麼爭議?

愈亂愈吸引?歐美遊客探索伊拉克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敗走後,伊拉克局勢相對平靜,加上全球疫情消退,令旅遊業蓬勃發展。根據官方統計,光在早前的宰牲節 5 天長假,就有 70 萬人到訪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包括少數外國客。即使當地仍有政治、經濟和氣候危機,甚至遺留數百萬個地雷,但其壯麗風光及歷史古跡,仍能吸引一些歐美遊客「以身犯險」。

Moyashi:交通意外戰爭

日本戰後的 50、60 年代,私人汽車由奢侈品逐漸平民化,一般家庭都能夠負擔得起。在路面跑的汽車數量增加,交通意外的頻率同時上升。交通意外死者數目甚至超越了日清戰爭的日本戰死者數量(兩年間 17,282 人),死者數在 1959 年首次突破一萬人的關口,然後年年遞增,在 1970 年到達頂峰的 16,000 人。交通意外猶如戰爭狀態,史稱「交通戰爭」。

芬蘭建核廢料處置場,永久解決核廢料問題?

當日本政府把福島第一核電廠超過 130 萬噸核廢水排放入海,北歐國家芬蘭正研究用其他方法處理核廢料問題。芬蘭計劃在西部海岸的奧爾基洛托島(Olkiluoto)興建一個核廢料儲存庫,預計能埋藏核廢料長達 10 萬年之久,這會是解決核廢料問題的可行方案嗎?

【烏克蘭戰爭】不慌也不躲?基輔青年的空襲日常

16 個月以來,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人們對俄羅斯的持續空襲變得日益麻木。頻繁發出的警報如同城市背景音效,很多人聽見了也無動於衷。他們不再匆忙逃至地鐵站等地方躲避,只待防空系統擊落敵軍的導彈或無人機,以及政府應用程式發出通知威脅解除。不少青壯年更是厭世,開始出現「認命」的怠倦感。

【印度列車事故】安全不及速度和新潮重要?

印度正就全國鐵路網絡及基建進行現代化改革,好讓火車乘客踏上安心而愉快的旅程。但在上週五,東部奧里薩邦發生該國近年最致命鐵路事故,3 輛列車連環相撞引致出軌,至今釀成 300 人死亡、逾 1,000 人受傷,大量遺體仍待確認身份。這是意外還是人禍?各種疑問令大眾再度關注印度鐵路安全。

為何美國寄養家庭嚴重短缺?

電影「流水落花」以寄養家庭為寫實題材,動人故事背後,早前有報道指本港因老齡化和移民潮,令寄養家庭流失;美國亦然。過去數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當地寄養家庭嚴重短缺,寄養家長一方面擔心病毒傳播,另一方面因經濟不景,愈來愈少家庭願意再接收這些兒童;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之後,美國聯邦憲法不再保障女性的墮胎選擇權,外界認為寄養兒童數字或會增加,最終只會加重寄養系統的負擔。

【烏克蘭戰爭】前線手機危機:一次通話,足以致命

現代人機不離手,打仗也不例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雙方均不乏士兵違反軍令,冒著被手機訊號出賣行蹤、招致敵方炮擊的風險,在前線附近通話及上網。有主戰的知名俄國博客甚至形容:「在 21 世紀前線打擊手機,就跟打擊賣淫一樣徒勞無功。」一件平凡普遍的工具,竟可能影響這場戰爭的成敗。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智能手槍:真的要來了?

討論了 20 年,聲稱通過驗證方可發動的個人化智能手槍,距離美國消費者又近一步。生產商 LodeStar Works 本月初為投資者推出一個 9 毫米口徑版本,SmartGunz LLC 則指執法人員正測試旗下一款簡單型號,兩者均希望年內能推出市場。但如同智能汽車一樣,人們對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疑慮,能否完全消除?

監控疾病的兩難:要私隱還是公眾安全?

近來,網絡流傳多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短片:中國公安用航拍機和揚聲器呼籲路人戴口罩,被點名的人亦乖乖聽從吩咐。乍看之下,有關做法能即時保障公共衛生,但有香港和澳洲學者擔憂,疫症之後,社會監控的情況將變得更明目張膽,甚至被合理化,個人私隱和公眾安全的權衡,或有另一番掙扎。

【無能政府】修路這回事,市民私了

有路的地方,就有坑。孟買貴為印度大城市之一,路面凹坑問題讓駕車人士彷彿置身越野賽事,汽車受損事小,但交通安全事大。根據印度道路運輸及公路部(Ministry of Road Transport and Highways)統計,2017 年有超過 3,500 人死於路面坑洞所致的交通意外。修橋補路迫在眉睫,政府卻投閒置散,兩名小市民難以忍受,於是自發上街補路。

烏克蘭記者賭上生命,只為真相

不論是前線報道還是偵查,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只為監察社會,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但可惜的是,揭露真相、正直敢言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像在烏克蘭,做偵查報是一項危險的工作,記者慨嘆法治制度的失敗,令不平則鳴的他們一直暴露於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