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加布麗埃爾」(Gabrielle)一週前吹襲紐西蘭,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天災,至今已有 11 人喪生,數千人生死未卜。隨著倖存者開始從淤泥挖出房屋,評估損壞情況,當局還需盡快決定在哪重建、如何重建,甚至應否重建。
安全
|共19篇|
【烏克蘭戰爭】前線手機危機:一次通話,足以致命
現代人機不離手,打仗也不例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雙方均不乏士兵違反軍令,冒著被手機訊號出賣行蹤、招致敵方炮擊的風險,在前線附近通話及上網。有主戰的知名俄國博客甚至形容:「在 21 世紀前線打擊手機,就跟打擊賣淫一樣徒勞無功。」一件平凡普遍的工具,竟可能影響這場戰爭的成敗。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烏克蘭戰爭】核威脅再臨,人們想起了那些年的避難所
不論是否虛張聲勢,經過俄羅斯總統普京威脅,俄烏戰爭已演變成一場核危機。雜誌「旁觀者」報道,核戰陰霾下,一些人正購買核避難所。不過在英國,並非所有冷戰時代留下的核避難所運作都完好如昔。
智能手槍:真的要來了?
討論了 20 年,聲稱通過驗證方可發動的個人化智能手槍,距離美國消費者又近一步。生產商 LodeStar Works 本月初為投資者推出一個 9 毫米口徑版本,SmartGunz LLC 則指執法人員正測試旗下一款簡單型號,兩者均希望年內能推出市場。但如同智能汽車一樣,人們對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疑慮,能否完全消除?
小灰:Blue Gun 的用法
小朋友不識生命輕重,或者受影視作品影響,如沒有正確的專業指導,可能誤以為開槍是一件兒戲的事。
監控疾病的兩難:要私隱還是公眾安全?
近來,網絡流傳多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短片:中國公安用航拍機和揚聲器呼籲路人戴口罩,被點名的人亦乖乖聽從吩咐。乍看之下,有關做法能即時保障公共衛生,但有香港和澳洲學者擔憂,疫症之後,社會監控的情況將變得更明目張膽,甚至被合理化,個人私隱和公眾安全的權衡,或有另一番掙扎。
【無能政府】修路這回事,市民私了
有路的地方,就有坑。孟買貴為印度大城市之一,路面凹坑問題讓駕車人士彷彿置身越野賽事,汽車受損事小,但交通安全事大。根據印度道路運輸及公路部(Ministry of Road Transport and Highways)統計,2017 年有超過 3,500 人死於路面坑洞所致的交通意外。修橋補路迫在眉睫,政府卻投閒置散,兩名小市民難以忍受,於是自發上街補路。
烏克蘭記者賭上生命,只為真相
不論是前線報道還是偵查,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只為監察社會,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但可惜的是,揭露真相、正直敢言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像在烏克蘭,做偵查報是一項危險的工作,記者慨嘆法治制度的失敗,令不平則鳴的他們一直暴露於危險之中。
【高齡駕駛時代】如何衡量自己適合繼續駕駛?
隨嬰兒潮世代邁入老年,全球高齡司機都在增加,去年香港 90 歲以上司機就多達 125 人。美國老年病學教授 Alice Pomidor 撰文講解,究竟老友記要如何評估身體機能是否適合繼續駕駛?
工程傑作:日本摩天大樓的抗震和創意
這樣的要求,對於建築師的創意而言,是一大束縛。但是任職長岡造形大學,在東京開設工程公司的江尻憲泰教授稱,雖然建築師的個人理念會受到限制,可幸日本建築師都會接受相關教育,必須對地震有所了解,因此在工程師和建築師的合作商討過程中,常識總是佔主導的。
扶手電梯之上,應不應該「靠邊站」?
說了好幾年,日本全國的鐵路公司終於正式呼籲 —— 乘搭扶手電梯時請勿「靠邊站」,不要為行走人士騰出一側的空位。這次決心放棄「左行右企」或「右行左企」,不光因為電梯上行走導致意外頻生,也顧慮到半身痲痺、只有單手能夠握緊扶手的乘客。然而,光靠車站的宣傳海報,或是職員的三言兩語,就能改變培養已久的習慣嗎?
航拍機恐襲時代降臨?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日前險遭行刺,但刺客並非持槍,而是遙控裝上炸藥的航拍機施襲,成為史上首宗航拍機行刺國家元首案件,再次引起國際憂慮航拍機的安全漏洞。有業界人士甚至形容,事件標誌著「航拍機恐襲時代的降臨」。究竟航拍機製造商要如何改良技術,才能杜絕此等襲擊發生?
龍成為密碼,大概總帶著愛?
帳戶密碼一旦又長又複雜,就很容易忘記,是以回歸基本步,使用「abc123」、「123456」、「letmein」等典型密碼大有人在,但數據分析發現原來「dragon」也是熱門密碼之選。究竟龍為何會成為常用密碼?
德國人要自發武裝了?
與美國槍械管制的議題不同,每次槍擊案發生後都會引發激烈爭議;德國的武器傷人案至今依然很少聽聞,但是持有武器已成政治議題的焦點。
是研究還是生意?電腦病毒的發端與未來
電腦病毒如真病毒一般,遇強愈強,早前勒索軟件 WannaCry 肆虐全球便是一例。電腦病毒由 1983 年出現至今,現已成為流行病,防毒軟件遂變成一門生意。不像一般病毒是大自然演化而成,電腦病毒總需要一個發明者吧?其始作俑者不是黑客,也不是商家,而是學者,1983 年的 11 月 10 日,他把電腦病毒公諸於世。
意外不是無法預料,是愚蠢和想像力之過
雖然現代社會一直灌輸我們「安全」的重要性,無論是日常生活、上班工作,抑或登高外遊統統都要「安全第一」,但因愚蠢行為而受傷死亡的人還是不計其數。為甚麼人類總是自找「意外」?在 Careful: A User’s Guide to Our Injury-Prone Minds 一書中,心理學家兼安全專家 Steve Casner 剖析日常意外成因,並向讀者提出種種預防方法。
企業免疫系統:新招防黑客勒索
黑客勒索橫行,不少企業人員不慎下載電子郵件中的加料附件,惹來惡意軟件纏身,強行加密系統所有資料,不交贖金就妄想取回。本以為是來自客戶的訂單,卻變相成為黑客的勒索帳單。不過課金並非唯一辦法,防毒系統公司 Darktrace 有另一個答案。
Chester Ho:鏡頭以外,奧運用到的科技
早前有專家聯署擔心奧運會令寨卡病毒疫情爆發,然後隨著歐洲尼斯事件,奧運會成為恐襲目標的傳聞更加強烈。為了防止各類恐怖襲擊,巴西政府設立聯合保安中心及獨立情報部門,又加強各種反恐演習,應對炸彈、化武及海上攻擊。除了在現實世界的部署,各國政府也借助科技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