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工匠
|共5篇|
醫療保障的起源
公共醫療保健計劃,普遍被視作 20 世紀各國開始注重人民福利的產物,但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有專文指出,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就曾出現由國家支援的醫療保健網絡,為的是確保參與興建皇家陵墓的工匠維持生產效率。
印度工匠 —— 高級時裝的隱形支柱
多個奢侈時裝品牌的成衣系列,還有走紅毯用的高級訂製服,原來一直依靠印度工匠的手藝,為這些華麗服飾穿珠繡花。在印度飽受疫情摧殘之際,西方社會對新衣的需求亦見下降,長期合作的品牌因此突然減產,令不少供應商無法負擔成本或向工人支薪。惟這些供應鏈過於隱形,外界只看到時尚裝束,卻不見匠人之苦。
這家初創公司,讓客戶欣賞傢俬的匠人精神
速食的年代,即使是家中添置傢俱,「平靚正」也是首要條件,不必問出處,也不必理是否耐用,反正便宜,壞了就換,但有美國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一反福特主義下的標準化大量生產,推動製作傢俬應有的匠人精神。
唐明:平等的是那些有傘的人
英國是製傘大國,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他們有賣得最貴的傘,一把好傘可以索價 500 英鎊——中國人聽了,大概會覺得這簡直是吃飽了犯渾,為甚麼一把傘要那麼貴?不為甚麼,因為喜歡和值得,「千金難買心頭好」,心頭好不必都是奇珍,或許更多是非凡的平常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