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

|共23篇|

汽車大廠撤出中國,東南亞成供應鏈新基地

過去 20 年,中國在汽車零件行業崛起,更成為全球領導者,歐美汽車製造商把愈來愈多零件外判給中國,以降低成本。不過現在情況有變,「金融時報」引述行業高層和供應鏈專家指,整個行業正重新思考物流業務,以減少對中國零件製造商的依賴。那麼,當歐美大廠逐步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哪些市場將取而代之?

台積電在鳳凰城設廠:美國新工業政策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升溫,在日漸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之下,美國大力推動「友岸外判」政策,希望與盟國就重點高端產業,建立一條龍生產線,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日,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就加大在美國的投資,於亞利桑那興建新廠房,其於當地投資總額將達到 400 億美元。

越南設廠:歐洲企業為何離開中國?

地緣政治衝突,加上成本高漲,很多本在中國落腳的歐洲企業,如今另覓設廠之地。「德國之聲」報道,云云亞洲國家中,越南沒因兩年疫情而經濟收縮,世界銀行更預計今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約 5.5%。這令當地被看高一線,成為理想的生產線副選。不過,在華投資的吸引之處仍無法忽略。

「印度製造」如何可以走出世界?

印度人口直逼 14 億人,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國。過去,很多政治學家都預言印度會成為超級大國,可是該國社經發展始終未如預期,城市失業人口增長、通貨膨脹,甚至民主體制亦不斷倒退。隨著中國與西方世界摩擦升溫,印度又能否取而代之,成為世界工廠?德里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Aasheerwad Dwivedi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撰文,展望「印度製造」的前景。

鷸蚌相爭,豐田得利?日本車企轉戰中國市場

中美貿易戰局勢緊張,全球經濟體系都陷入風雨飄搖的不穩定狀態。受加徵關稅的預期影響,日本對美國出口貿易轉趨疲弱,跌勢於 7 月進一步擴大至 5.2%,其中,日本汽車對美國的出口量跌幅達 12.1%。但在爆發貿易戰的同時,中國則繼續對美國以外的海外車企熱烈招手,自 7 月起大幅下調進口車及零件關稅,由 25% 降至 15%,此消彼長下,成為日本汽車製造商進入中國的最有利時機。

中美貿易戰的大前方:製造業生態轉變的時刻?

中美貿易戰正式展開,繼月前美國宣佈向中國達千多件商品徵收 600 億美元入口關稅後,中國迅速還擊,對美國百多件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日前中美兩大經濟體再次對碰,受影響的不僅是國內的企業,更波及世界製造業。貿易戰會否再升級還是未知之數,但中美兩國近日的關稅政策已改變了製造業生產鏈的生態。「紐約時報」報道就考察中美貿易戰的大前方,檢視這場貿易戰的初步影響。

請人又貴又難?中國廠商改請機械人

「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不再是廉價勞工天堂。在過去 10 年,實際工資翻了一倍有多,其勞動成本不及墨西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度便宜。但更大的問題是,薪金高了也留不住人,造成流失率甚高。成本上漲之下,即使當局大力資助補貼,雖有不少公司長期虧損,當中以國企最為嚴重。為了轉虧為盈,或是提升利潤,愈來愈多公司向自動化埋手,買機械人頂替真人。

創新時代的製造業五大趨勢

據德國工程師、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 Klaus Schwab「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主張,第一次工業革命(1784 年起)以蒸汽機刷新了製造業模式,從此工廠大量冒現;第二次(1870 年起)開拓了電力及分工量產,革命里程碑是汽車的實際商業化;第三次(1969 年起)實現了電子化及自動化,電腦逐步進駐生活各個層面;現今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以「虛擬實體化」的科技如智能機器、無人駕駛、3D 印刷、大數據、生物科技等重塑世界。不過實質而言有何影響?電子專業製造商偉創力(Flex)部門主管 François Barbier 按此列出製造業五大趨勢:

致素食者:你不能避免的 7 種動物成份

健力士啤酒日前終於完成持續多年力臻純素的長征,宣布其啤酒不再需要經魚膠過濾生產,對素食者而言無疑可喜可賀。素食主義興起多時,勢頭有增無減,愈來愈多人在意生活中所吃所用的成份是否純素,同時也愈來愈多產物被揭發暗藏肉類,例如早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英國肉鈔,又例如初創公司 Clear Foods 化驗出市面部分素熱狗其實內含雞肉。食物和商品生產要完全排除肉類成份達至全素,究竟有幾難?

一條 200 美元的白毛巾,讓一座城鎮起死回生

一條原本被當成免費贈品的白色毛巾,經過一名日本人的巧手後,售價竟然可以高達 200 美元( 約 1,500 港元),不僅成為五星級飯店指定用品,更在東京銀座、青山等高檔地段開設專賣店,與 LV、Gucci 等奢華品牌比鄰而居。今治毛巾——全球毛巾界的頂尖精品,其獨特的紡織技術造就超高吸水力,號稱「五秒沉降」,亦即浸入水中五秒內一定沉降落底。出浴後擦拭,毛巾一接觸肌膚立即乾爽,用者形容「如被包覆在雲朵般輕柔」。

說的是日本製,靠的卻是外勞

日本法務省公布,截止 2016 年底,居日的外國人多達 238 萬,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留學生約有 27.7 萬人,技能實習生亦約有 22.9 萬人。他們不僅學習知識與技術,近年更開始插足日本製造業。所謂的「Made in Japan」,原來已在不知不覺間,不再純粹是「Made by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