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腳踢下比爾蓋茲,晉升全球第二大富豪,恐怕還很少有人注意到法國名牌龍頭 LVMH 行政總裁阿爾諾(Bernard Arnault)主導的轉型成績有多麼亮眼。
名牌
|共28篇|
紅眼:「JOJO 的奇妙冒險.石之海」—— 空條徐倫的時尚圖鑑
承接上周的開場白,接下來繼續談 JOJO 的第 6 部作品「石之海」。這一部從「週刊少年 JUMP」2000 年 1 月號開始連載的作品,名副其實是千禧新世代之作。而且,有別於過去幾代的時空背景,故事以 2011 年的未來世界為視點,舞台從意大利搬到美國,故事主角則換成第 3 部 JOJO 繼承者空條承太郎的女兒,空條徐倫。
超越麥當娜,掌 6 億資產的最富有女歌手 —— Rihanna
2005 年,16 歲的 Rihanna 從出生地島國巴巴多斯(Barbados)到美國開始發展歌唱事業。如今她蛻變成獨當一面的創業家,發展化妝品、內衣品牌之餘,更與奢侈品集團 LVMH 合作,創立其奢侈品牌「Fenty」。據「褔布斯」報道,Rihanna 資產達 6 億美元,超越麥當娜、Céline Dion 及 Beyoncé 等全球著名女歌手。年僅 31 歲的她,到底如何成就這一切?
愛馬仕 182 年的時尚之道:尊重工匠
每款新品不管賣再好都只限量供應,絕不加量生產;唯一一個能把產品做到一上架就升值的,非法國頂級品牌愛馬仕(Hermès)莫屬。
方俊傑:「英倫壞男孩:McQueen」—— 男孩不壞
對於時裝,我的認識接近零。對於時裝設計師,興趣反而大。紀錄片「英倫壞男孩:McQueen」,主角是於 2010 年自殺身亡的英國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逝世時才四十歲。相較現年接近八十,仍然在生的英國行家 Vivienne Westwood,Alexander McQueen 的經歷固然比較悲情。
執掌 Chanel 三十年,誰是老佛爺的繼任人?
世人尊稱「老佛爺」的殿堂級時裝設計師 Karl Lagerfeld,執掌 Chanel 超過 30 年,就算不認識哪些經典設計出自其手筆,都會認得他多年如一的標誌性打扮。那個一身勁裝,總是戴著手套、墨鏡,紮起一條馬尾辮的「白頭佬」,卻在今年 Chanel 的巴黎春夏高級時裝展上不見蹤影。比起時裝展,老佛爺的失蹤更令人關注 Chanel 的往後動向。
林宇:Cheap 人專用的名牌年代
「撞款就是 Cheap﹗」不少名牌對消費者的心態並非視若無睹,他們也不是沒有盡力去玩他們的秘密遊戲,像是試圖限制產量,甚至推出特別的限量版,當中原意無非都是希望買家不會輕易在街上跟其他人「撞款」。但名牌就是名牌,再限量,牌子也沒有分別,你也不可能把設計弄得太過跳脫以致於連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擱下。
林宇:Dolce & Gabbana 教材式公關災難
Dolce & Gabbana 的辱華風波,到今日兩名設計師 Domenico Dolce 與 Stefano Gabbana 拍下道歉影片,可說是帶領品牌走向滅亡的歷史一刻。因為能錯的,他們都全部做錯了。
紅眼:標準配備的高牆
聽說今天的中國富二代留學生,Crazy Rich Asians 有一套「標準配備」:Off-white 的鞋,Gucci 的 T 恤,還有 Supreme 的聯乘商品。一式一樣的衣著穿搭,照片鋪滿整個社交網絡。當品味的彰顯已被遺忘,今日興盛的正是一種跟訂造校服差不多,按著「標準配備」而花錢的達標式消費。朝著標配圓滿自身,有沒有品味我不知道,畢竟在今日,追得上潮流,一直更新那張標配清單,可能已是種品味。但某程度上,達標式消費比起上一代的炫耀式消費卑微和軟弱得多,買個奢侈品都無法讓你離地三尺,但需要繼續收集下去,因為標配清單上還有很多空格未打剔。買得不夠興奮,不夠多,甚至不夠錢,要挺而走險將視線由官網移到淘寶網,品味以外,他們還有著上流階層的犯賤味。
唐明:傲慢令人懶惰 —— 6,500 美元的鞋帶
惡搞圖最成功的諷刺,不是瘋狂的定價,而是這款腰帶的所謂「設計」:並無任何從鞋帶加工變身的手藝,無非是加長加粗,再印上品牌標誌,由於這種「國王新衣」的招數屢見不鮮,果然一下子引起大家共鳴,即使明知是惡搞,其實弦外之音很明顯:(他們)還有甚麼做不出來?
中美貿易戰帶來冒牌貨的春天
杜林普以更高的關稅威脅中國時,北京專營冒牌貨的商人 Lulu 相信這是一個發展冒牌手袋事業的好時機。
紅眼:如果花樣年華只是一張貼紙
年華不美,花樣則一直記住心中。成長的轉捩點,反叛期的開端,都源於朋輩在路上的無心嘲諷。兜了一個大圈,你才發現大家都沒有很時尚,母親沒有,同學沒有,我更加沒有。有的只是年輕時不知天高地厚,牙癢癢的恨。
Kate Spade 留給職業女性的美學
Kate Spade 的驟然離世,震撼了千萬美國女性。因為在她們心中,這位名設計師出品的手袋,不只是配搭時裝用的名牌,更是躋身成人行列的象徵物。曾任時裝雜誌 Elle 總編輯 17 年的 Robbie Myers 形容:「一個 Kate Spade 手袋,正是很多女孩蛻變成年青女性時的首筆投資。她們就像 Kate Spade 手袋,快樂而有趣,但還在成長。」
瑞士鐘錶勢成夕陽工業?
曾幾何時,一隻體面的名錶,是打工仔初出茅廬、結婚等人生重要時刻,首選以誌紀念的厚禮;不過今天這種慶祝方式,就不會出現在年輕人的選擇之列。68 歲的 LVMH 集團瑞士鐘錶部門總裁 Jean-Claude Biver,見證新一代與鐘錶業漸行漸遠:「現今時間無處不在,憑甚麼要這些孩子花錢買錶看時間?」
唐明:真正的有錢人不洗衣服?
有這樣一則網絡傳說:一個女孩子買了一件價格約 42,000 港幣的法國名牌上衣,洗過一次之後居然退色,於是到名店裡去問個究竟,對方居然回答她:這件產品設計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過換洗需要,客人一般都是穿過幾次就丟掉了。可想而知,這個傳說引起了巨大爭議,許多人哀嘆「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紅眼:你老竇才不會買的 Dad Shoes
Dad Shoes 大行其道,還成為 2017 年潮鞋的代名詞,Raf Simons、Balenciaga、LV、Gucci 以至風頭躉 Kanye West,都爭相推出這些又笨又蠢又過時兼老土的球鞋,如今,從時裝秀到潮流達人的 IG 以及狗仔隊拍到的明星街頭照,都會見到一系列 Dad Shoes 的存在,愈出愈醜,也愈醜愈貴。讓我退一萬步去想,都想不明白,真的有人會打從心底覺得「這些」鞋好看?明知有醜鞋,偏穿醜鞋行,背後或者充滿著商業計算。一線奢侈品牌的行銷方向也明顯地放棄了大路好看的款式,專攻醜之美學。Dad Shoes 所象徵的那種醜和舊,其實是偽裝的醜和假的復古,一個憑空捏造的美學概念。
陶傑:品牌的容量
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不是甚麼新聞,西洋品牌來到中國價格可以翻十倍八倍,因為西洋企業通過品牌,壟斷了令中國人跪拜獻金的定價權。法國名牌在中國有人冒仿,但法國人做得到的故事,冒仿的人做不到。
西班牙小鎮 Ubrique:名牌手袋的秘密工場
可能你去過西班牙好幾次,也未聽說過 Ubrique 這座南部小鎮,但此地與國際時裝界可謂關係密切。據報多個歐洲名牌起用當地工匠,製作手袋、銀包及皮帶等產品,只是對外幾乎守口如瓶。英國 BBC 就以專題形式,介紹這個秘密的皮具之鄉。
160 歲 Burberry,靠開放創新,席捲網路新世代
Burberry,英國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一,在臉書上擁有 1700 多萬名粉絲。她的數碼化起步相當早,在高消費產業對網路都還嗤之以鼻的 2006 年,前任執行長愛倫慈就計畫著要打造「第一個完全數碼化的精品公司」。Burberry 的創舉,對精品業而言是一個賭注。
「爛牛」爛在骨子裡
今天的爛牛和過去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製造手法。今天使用的布料比過去強韌得多,80 年代的牛仔褲可以自然磨損穿洞,但是今天若想要同樣自然磨損的效果,只能通過刻意加工,消費者沒可能穿爛一條牛仔褲,必須特地購買經過加工的「爛牛」—— 聽來是不是很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