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面具,今日多數人會想起派對或舞台上的誇張服飾。但其實古今中外也有佩戴面具的文化,由醫學用途、彰顯階級、神聖象徵、時尚標誌,甚或職業與日常所需⋯⋯ 意義一直隨時代轉變。
時尚
|共55篇|
池逸知:赤膊上陣賣時裝的 Abercrombie & Fitch
作為潮流商品,隨潮流而起落,也只能跟這班大隻男模在中環說聲再見了。
【圖解】時尚背後的環境災難
時尚背後的成本龐大,製造 1 公斤紡織纖維平均會產生 23 公斤溫室氣體、製作一件棉製 T 恤需要 2,700 公升水,相關的研究數據不勝枚舉。加上「快時尚」的流行以及部分人過度消費的購物模式,時尚產業目前成為世界第二大污染行業。
法國內衣趨勢:舒適至上,實用有價
法國或被喻為性感內衣的發源地,內衣的法文名詞 lingerie 甚至傳至外地,常見於日本、荷蘭及巴西。但隨著全球風氣改變,不再將此類貼身衣物單純視作誘惑之用,法國女性挑選內衣的重點亦有所變化,由偏好大膽的款式,改為以舒適與實用為首要條件。
紡織與藝術:針線背後為誰發聲?
訊息往往埋藏在藝術品的細節中,你可曾仔細地聆聽藝術家、甚至策展人背後的訊息,他們在為誰發聲?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在疫情肆虐下,迎來開幕一周年,並以「意象連綿:方法的彌合與觀念的縱橫」作為其春季展覽。展覽共有 7 位當代藝術家的展品,作品所盛載的意義份量十足,如南北韓之間的暗中「通訊」、思考消費品背後的勞動者,以及「普通市民」之聲。雖然因應疫情而暫時閉館,但亦可在此以文字及相片一睹其生命的重量。
南韓人:疫情下都要靚
現在出門都要戴口罩,差不多遮蓋了整個下半臉,女士們就用心經營上半臉的妝容。但精緻妝容背後,長時間佩戴口罩容易使皮膚過敏及長暗瘡,所以更要注重肌膚的日常護理。如何能在戴上口罩或防護面罩的同時注意儀容,又能保持個人風格,成為以時尚著稱的南韓人在疫症爆發時的重大議題。
比誰穿得少:為何有些男人在冬天穿短褲?
因為「不怕冷」而自覺勝人一籌,是塑造反叛性格的動力之一,這可以解釋為何許多男性在年輕時特別抗拒穿外套,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學生,而試圖顯示自己的氣概,他們喜歡刻意反其道而行。
【Soul Monday】子承父業,化傳統為潮流
79 歲的金城昌太郎作為「琉球紅型」布染大師,獲封「縣指定無形文化財技能保持者」,表揚其對這種沖繩傳統工藝的守護,兒子昌之卻不感興趣,令家業幾乎失傳。直至認識到父親的熱誠,「想讓年輕世代親身感受」,於是從去年夏天開始,把「紅型」融入黑白襯衣,並在網上發售,化傳統為潮流。
蘑菇製的…… 手袋?
全球 20% 的廢水及 10% 碳排放,皆來自時裝業界。關注氣候問題的抗爭組織 Extinction Rebellion 甚至發起「時裝杯葛」運動,呼籲人們一年內不買任何新衣。但環保和時尚不一定「水火不容」,新一批創新生物材料可取代棉花和皮革等浪費性紡織品,或能提供一種折衷方案。
紅眼:「JOJO 的奇妙冒險.石之海」—— 空條徐倫的時尚圖鑑
承接上周的開場白,接下來繼續談 JOJO 的第 6 部作品「石之海」。這一部從「週刊少年 JUMP」2000 年 1 月號開始連載的作品,名副其實是千禧新世代之作。而且,有別於過去幾代的時空背景,故事以 2011 年的未來世界為視點,舞台從意大利搬到美國,故事主角則換成第 3 部 JOJO 繼承者空條承太郎的女兒,空條徐倫。
愛馬仕 182 年的時尚之道:尊重工匠
每款新品不管賣再好都只限量供應,絕不加量生產;唯一一個能把產品做到一上架就升值的,非法國頂級品牌愛馬仕(Hermès)莫屬。
今期流行配飾:書
讀者為何仍不放棄實體書?原因可以有很多:因為好看的封面、翻頁的觸感、看過的頁數累積起厚度、暫時令人離開智能電話等等。看似過時的閱讀方式,對大眾仍是有吸引力。現在出現另一閱讀的理由,就是打扮需要。
方俊傑:「英倫壞男孩:McQueen」—— 男孩不壞
對於時裝,我的認識接近零。對於時裝設計師,興趣反而大。紀錄片「英倫壞男孩:McQueen」,主角是於 2010 年自殺身亡的英國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逝世時才四十歲。相較現年接近八十,仍然在生的英國行家 Vivienne Westwood,Alexander McQueen 的經歷固然比較悲情。
無病戴口罩,所為何事?
有病戴口罩,無病也戴口罩,皆因人煙稠密、空氣污染情況加劇,用口罩防病菌防污染,也是人之常情。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由明星帶領的風潮,戴口罩已漸成潮流指標。據網媒 Vox 報道,一些公司看準商機,希望令過往以實用為主的口罩,成為時尚配件。
林宇:超然的大國審美觀
當普世價值支持每一個人即使各有瑕疵也仍然可以漂亮自信,大國人卻絕不認為如此。最大的原因簡單不過,因為完美無瑕,才是大國的基本與平常。
執掌 Chanel 三十年,誰是老佛爺的繼任人?
世人尊稱「老佛爺」的殿堂級時裝設計師 Karl Lagerfeld,執掌 Chanel 超過 30 年,就算不認識哪些經典設計出自其手筆,都會認得他多年如一的標誌性打扮。那個一身勁裝,總是戴著手套、墨鏡,紮起一條馬尾辮的「白頭佬」,卻在今年 Chanel 的巴黎春夏高級時裝展上不見蹤影。比起時裝展,老佛爺的失蹤更令人關注 Chanel 的往後動向。
唐明:Burberry 的諷刺只差一個微笑
我絲毫不覺得這個廣告有辱華的意思,應該不是我特別遲鈍,而是這種造作風格,乃是時裝廣告常見的套路,有關靈感很可能是來自美國名畫 American Gothic。
紅地氈破壞者
星光熠熠的頒獎禮紅地氈之上,男女大不同,女星往往花枝招展,務求每個細節都別出心裁。但一眾男星總是一套標準的 Black tie 燕尾服,沉悶的西裝領帶配搭,被視為莊重,背後是牢不可破的傳統禮儀,但事隔多年,男演員之中逐漸多了時尚壞孩子,鎂光燈下專門破壞悶俗禮儀。
林宇:Cheap 人專用的名牌年代
「撞款就是 Cheap﹗」不少名牌對消費者的心態並非視若無睹,他們也不是沒有盡力去玩他們的秘密遊戲,像是試圖限制產量,甚至推出特別的限量版,當中原意無非都是希望買家不會輕易在街上跟其他人「撞款」。但名牌就是名牌,再限量,牌子也沒有分別,你也不可能把設計弄得太過跳脫以致於連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擱下。
唐明:毀盡男神的無敵紅恤衫
但是不能怪他,上述的 Gary Cooper 和 Gregory Peck,如果不是一貫衣冠楚楚,而是換上這身衣服,一身英氣酷帥也能當堂扣掉 30%,即使是衣品冠絕人寰的 Fred Astaire,也一樣要從神界打回凡間。既然影史上這三大男神,穿上這身衣服之後都不免大打折扣,彭斯副總統還能挺直腰板,泰然從容,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