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離家,獨居自立,很多人認為天經地義,埃及女性卻望而不得。由於社會風氣保守,女子若是單身、離異或喪偶,與父母同住方算「檢點」。為掙脫道德枷鎖,租個單位自在過活,女人需要錢,也需要手段,以說服爸媽、騙過鄰居,甚至收買看更。萬一無家可歸,更需要好姊妹照應。
埃及
|共33篇|
從古埃及說起:一段人類理髮史
2 月 22 日,香港政府決定延長和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將會關閉髮型屋至 4 月 20 日,令很多市民感到彷徨。大部分人只要一天活著,頭髮都會一直生長,理髮師也因此是世上最古老的職業,故事可以從古埃及說起。
憲法之於獨裁者,只是一件利己工具
憲法乃國法之本,「經濟學人」發現,修憲在阿拉伯世界頻繁多了。埃及正起草 10 年內第三份憲法;突尼西亞亦將修憲;敍利亞則開始起草全新版本。只是,在統治這些國家的獨裁者眼中,憲法僅為利己工具,寫為己用,不合即改。
六千部閉路電視的新首都 —— 埃及所為何事?
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 Sisi)上週宣佈,12 月起政府機構將遷往開羅以東約 35 公里郊外的「新行政首都」(new administrative capital),並試行運作 6 個月。埃及遷都計劃早於塞西推翻民選總統穆爾西兩年後的 2015 年提出。開羅人口密度高以致極其擠擁、交通不便,且基礎設施破舊,但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分析,塞西的遷都決定,還有個人謀劃。
太監攝政與專橫女王:托勒密埃及如何走向滅亡
某些古王國有攝政(Regent)之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君王無法履行職務時,會代為處理國政。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末段,就曾有一位宦官位居攝政,敗壞朝綱,誘發內戰,捲入羅馬的權力鬥爭,最終托勒密埃及在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自盡後被羅馬吞併。那位宦官名為波提紐斯(Pothinus)。
埃及手信,埃及製造
旅行購買紀念品時,總希望購得當地製造的高質產品。有見及此,埃及的紀念品製造商正密鑼緊鼓準備「埃及製造」的精緻金字塔、圖坦卡門面具、娜芙蒂蒂(Nefertiti)胸像複製品,寄望在當地旅遊業復甦後售予有要求的旅客,並能靠著品質贏得口碑。
航運業黑幕:長賜號船員仍然被埃及扣押
長賜號擱淺蘇彝士運河事隔近 3 個月,早就不受國際傳媒關注,但原來埃及仍然扣押貨輪與船員。有智庫機構研究員提醒,如此有違人權的待遇絕不罕有,每當船東與當地政府無法化解分歧,貨輪與船員往往淪為人質,扣押時間可長達數年,為航運業鮮有人關注的黑幕。
醫療保障的起源
公共醫療保健計劃,普遍被視作 20 世紀各國開始注重人民福利的產物,但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有專文指出,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就曾出現由國家支援的醫療保健網絡,為的是確保參與興建皇家陵墓的工匠維持生產效率。
埃及考古新發現成旅遊業新曙光
埃及古代歷史遺蹟引人入勝,但當地多年前受政局不穩及恐怖主義影響,旅客一直卻步,旅遊業直到近年才有起色,但去年又適逢疫症大流行再受打擊。不過,疫情並沒有令當地停下考古及翻新工作,考古人員更在這段時間挖掘出更多重要古蹟及文物,為埃及學(Egyptology)提供具價值的歷史資料外,當局及旅遊業人員更希望未來會因此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因戰爭被堵塞的蘇彝士運河,曾是各國船員同樂之地
台灣長榮海運大型貨輪「長賜號」在埃及蘇彝士運河擱淺,堵塞了這條連接地中海及紅海的交通要道,現時其南北兩邊共有過百艘船大排長龍。在 50 多年前,運河亦曾因埃及與以色列的「六日戰爭」(Six-Day War,又稱「第三次中東戰爭」)而遭堵塞,當時 15 艘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被困河上 8 年,它們因承受埃及風沙吹襲而被稱為「黃色艦隊」(The Yellow Fleet),船員更在此期間自成一國。
曲髮無罪:埃及青年的「自然捲」革命
長久以來,埃及社會崇尚傳統西方美學,認定只有直髮才是整潔好看,自然捲則被貶為「老土」兼「邋遢」。不甘順服的年青男女,近年開始搞起「髮型革命」,特別在城市地區,曲髮者陸續湧現。在這個自由備受打壓的國家,擁有一頭忠於自我的「亂毛」,被視為對保守常規的無聲反抗。
當接種中國製疫苗成為宗教義務
埃及政府最近授權採用中國國藥集團疫苗,盼能解武漢肺炎疫情,奈何疫苗尚未完成臨床試驗,不少民眾揚言不甘做白老鼠。負責頒佈伊斯蘭教令(fatwa)的宗教機構居然聲稱,接種疫苗是必須履行的宗教義務,令公共衛生成為埃及宗教界爭議課題。
檢測不周、景點放題:埃及「積極」抗疫
埃及返港旅行團再新增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與此同時,有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希臘遊客,同在埃及受感染,德國 60 歲遊客更成為當地首宗死亡個案。隨著埃及確診病例不斷增加,當地政府的防疫措施倍受關注。就旅客親身所見,官方的病毒檢測未有涵蓋所有人,或有漏網危機。埃及人則對政府處理疫情缺乏透明度表示擔憂。
獨裁政權美化暴行的方程式
當人民對政權不滿,走上街頭抗爭,獨裁政府很多時會訴諸暴力,血腥鎮壓人民反抗的聲音。2019 年,香港人便飽受了超過半年的警察暴力,而世界多國也烽煙四起。獨裁政權的法寶,除了槍炮,還有文宣機器和媒體審查,用以作思想箝制。由於單憑血腥鎮壓,很快便會民心背離,獨裁政權會以各種措辭,美化暴行,凝聚民心。過去不少社會科學學者,便剖析獨裁政權美化暴行的方程式。
李衍蒨:動物木乃伊給後世的訊息
「動物木乃伊」可以說是古埃及人留給後人最厚的大禮,它們被譽為人與神明的溝通橋樑。
埃及截查市民手機,打壓網上異見抗爭
埃及演員穆罕默德.阿里(Mohamed Ali)早前於網上告密,指控總統西西及其親信貪污歛財,引發大批埃及人上街示威,要求西西下台。當局為打壓異見,至今拘捕逾 3,000 人,近日更加強箝制網絡言論,隨機截查市民的手機等電子產品,甚至要求查看社交媒體帳戶,被指侵犯私隱,激起民憤。
埃及罕見示威,由前演員開始
上週五起連續兩晚,數百名埃及人走上街頭,要求總統西西下台。小規模示威在全國多市爆發,屬近年大力鎮壓異見人士後,難得一見之景。尤其是當人民湧至開羅解放廣場,彷如「阿拉伯之春」重現。但這次運動並無「大台」,群眾僅是響應一男子的網上號召。此人到底是何方神聖?
埃及金字塔下的動物地獄
到埃及,必到吉薩(Giza)的胡夫金字塔遊覽,或許會順道租借一匹駱駝在當地漫遊。但據「紐約時報」報道,在旅遊區「工作」的駱駝和馬等動物,正受到虐待,生病、飢餓或遭虐打的動物「迫爆」開羅的獸醫醫院。
埃及雕像爛鼻的文化淵源
一件古老之物在歷經千百年後變得磨損,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大多數古埃及藝術作品,在它們被發現之前,都已經有所損毀,而背後顯然有著前人束意破壞的企圖。爛鼻的源頭,想當然連結到千百年間無數政治、宗教和個人動機。但最大的疑問莫過於,為甚麼偏偏是鼻子?
尼羅河之水:一瓢風靡歐洲的淡綠色
19 世紀歐洲曾經對東方文化心蕩神馳,藝術家與建築師紛紛依據想像創作理想的東方,一種名叫「尼羅河之水(Eau de Nil)」的淡綠色,此時乘著歐洲的埃及熱潮風靡上流社會,主導設計潮流。美國作家 Katy Kelleher 指出,這種淡綠色並非源自尼羅河,又與埃及沒有實際關連,它究竟是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