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順利結束,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早前遠赴埃及出席 COP 27,今集「ESG 傾呢啲」,林蘭熹和何偉歡就分享氣候大會現場的見聞。埃及的人權紀錄不佳,環保團體如何在當地進行有限度的示威?
埃及
|共40篇|
【COP 27】當可口可樂成為氣候峰會贊助商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即將舉行,作為主辦方的埃及早前宣佈與可口可樂公司達成協議,讓其成為今屆氣候峰會主要贊助商之一,引起外界強烈反彈。可口可樂公司向來被視為全球塑膠污染危機中最主要的「污染者」,不少環保人士批評這間企業的形象不環保,即使斥資巨額贊助 COP 27,都只是「漂綠」。這樣會否與峰會的宗旨背道而馳?
【*CUPodcast】ESG 傾呢啲:COP 27 召開,各國會信守氣候承諾嗎?
2022 年世界面對更多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例如嚴重乾旱和洪水,為人類生活帶來衝擊。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 COP 27 議程。去年各國領袖許下的氣候變化承諾,兌現了嗎?
【COP 27】歡迎來到主辦國:「恐懼共和國」埃及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在國內積極綠化,試圖將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塑造成綠色城市,展示國家美好的一面。不過,有人權報告指出,有關企業、軍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等敏感話題,已成為埃及的「禁語」,不少當地學者和環保團體也被禁聲,從事污染問題研究的人甚至被逮捕或被迫流亡,令相關研究無法進行。
【COP 27】氣候賠償勢成重點議題
今年世界不同地區出現多宗極端天氣案例,為將「損失和損害」納入 COP 27 優先事項帶來壓力。
【COP 27】埃及有幾環保?從尼羅河撈出「垃圾金字塔」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積極綠化城市,不單宣佈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禁用即棄膠袋、引進天然氣巴士,還耗資巨款在這個度假勝地建造太陽能發電廠,為氣候峰會做足準備。與此同時,獲埃及環境部支持的環保組織 VeryNile 也投入工作,數月前他們在尼羅河發起一項垃圾清潔活動,把收集得來的塑膠廢料砌成一座巨型「垃圾金字塔」,藉此提高當地人的環保意識,強調保護環境和海洋生態之重要。
埃及主辦 COP27,卻連共享單車也搞不成?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將於下月初舉行,主辦國埃及除了在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加緊籌備,以迎接全球政要和代表,還在月前於首都開羅展開首個共享單車計劃。但獨立新聞網站「中東之眼」報道,計劃至今毫無進展,成為減排努力一大挫折。
埃及單身女:獨居需要錢,還要手段和朋友
成年離家,獨居自立,很多人認為天經地義,埃及女性卻望而不得。由於社會風氣保守,女子若是單身、離異或喪偶,與父母同住方算「檢點」。為掙脫道德枷鎖,租個單位自在過活,女人需要錢,也需要手段,以說服爸媽、騙過鄰居,甚至收買看更。萬一無家可歸,更需要好姊妹照應。
從古埃及說起:一段人類理髮史
2 月 22 日,香港政府決定延長和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將會關閉髮型屋至 4 月 20 日,令很多市民感到彷徨。大部分人只要一天活著,頭髮都會一直生長,理髮師也因此是世上最古老的職業,故事可以從古埃及說起。
憲法之於獨裁者,只是一件利己工具
憲法乃國法之本,「經濟學人」發現,修憲在阿拉伯世界頻繁多了。埃及正起草 10 年內第三份憲法;突尼西亞亦將修憲;敍利亞則開始起草全新版本。只是,在統治這些國家的獨裁者眼中,憲法僅為利己工具,寫為己用,不合即改。
六千部閉路電視的新首都 —— 埃及所為何事?
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 Sisi)上週宣佈,12 月起政府機構將遷往開羅以東約 35 公里郊外的「新行政首都」(new administrative capital),並試行運作 6 個月。埃及遷都計劃早於塞西推翻民選總統穆爾西兩年後的 2015 年提出。開羅人口密度高以致極其擠擁、交通不便,且基礎設施破舊,但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分析,塞西的遷都決定,還有個人謀劃。
太監攝政與專橫女王:托勒密埃及如何走向滅亡
某些古王國有攝政(Regent)之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君王無法履行職務時,會代為處理國政。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末段,就曾有一位宦官位居攝政,敗壞朝綱,誘發內戰,捲入羅馬的權力鬥爭,最終托勒密埃及在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自盡後被羅馬吞併。那位宦官名為波提紐斯(Pothinus)。
埃及手信,埃及製造
旅行購買紀念品時,總希望購得當地製造的高質產品。有見及此,埃及的紀念品製造商正密鑼緊鼓準備「埃及製造」的精緻金字塔、圖坦卡門面具、娜芙蒂蒂(Nefertiti)胸像複製品,寄望在當地旅遊業復甦後售予有要求的旅客,並能靠著品質贏得口碑。
航運業黑幕:長賜號船員仍然被埃及扣押
長賜號擱淺蘇彝士運河事隔近 3 個月,早就不受國際傳媒關注,但原來埃及仍然扣押貨輪與船員。有智庫機構研究員提醒,如此有違人權的待遇絕不罕有,每當船東與當地政府無法化解分歧,貨輪與船員往往淪為人質,扣押時間可長達數年,為航運業鮮有人關注的黑幕。
醫療保障的起源
公共醫療保健計劃,普遍被視作 20 世紀各國開始注重人民福利的產物,但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有專文指出,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就曾出現由國家支援的醫療保健網絡,為的是確保參與興建皇家陵墓的工匠維持生產效率。
埃及考古新發現成旅遊業新曙光
埃及古代歷史遺蹟引人入勝,但當地多年前受政局不穩及恐怖主義影響,旅客一直卻步,旅遊業直到近年才有起色,但去年又適逢疫症大流行再受打擊。不過,疫情並沒有令當地停下考古及翻新工作,考古人員更在這段時間挖掘出更多重要古蹟及文物,為埃及學(Egyptology)提供具價值的歷史資料外,當局及旅遊業人員更希望未來會因此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因戰爭被堵塞的蘇彝士運河,曾是各國船員同樂之地
台灣長榮海運大型貨輪「長賜號」在埃及蘇彝士運河擱淺,堵塞了這條連接地中海及紅海的交通要道,現時其南北兩邊共有過百艘船大排長龍。在 50 多年前,運河亦曾因埃及與以色列的「六日戰爭」(Six-Day War,又稱「第三次中東戰爭」)而遭堵塞,當時 15 艘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被困河上 8 年,它們因承受埃及風沙吹襲而被稱為「黃色艦隊」(The Yellow Fleet),船員更在此期間自成一國。
曲髮無罪:埃及青年的「自然捲」革命
長久以來,埃及社會崇尚傳統西方美學,認定只有直髮才是整潔好看,自然捲則被貶為「老土」兼「邋遢」。不甘順服的年青男女,近年開始搞起「髮型革命」,特別在城市地區,曲髮者陸續湧現。在這個自由備受打壓的國家,擁有一頭忠於自我的「亂毛」,被視為對保守常規的無聲反抗。
當接種中國製疫苗成為宗教義務
埃及政府最近授權採用中國國藥集團疫苗,盼能解武漢肺炎疫情,奈何疫苗尚未完成臨床試驗,不少民眾揚言不甘做白老鼠。負責頒佈伊斯蘭教令(fatwa)的宗教機構居然聲稱,接種疫苗是必須履行的宗教義務,令公共衛生成為埃及宗教界爭議課題。
檢測不周、景點放題:埃及「積極」抗疫
埃及返港旅行團再新增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與此同時,有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希臘遊客,同在埃及受感染,德國 60 歲遊客更成為當地首宗死亡個案。隨著埃及確診病例不斷增加,當地政府的防疫措施倍受關注。就旅客親身所見,官方的病毒檢測未有涵蓋所有人,或有漏網危機。埃及人則對政府處理疫情缺乏透明度表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