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口正邁向 80 億大關,人口持續膨脹,對糧食構成極大壓力,每年全球平均約 900 萬人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數字比愛滋病、瘧疾、肺結核加起來還要多。科學家一直思考如何推高全球糧食供應,其中一個新方向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劍橋大學的農業專家 Asaf Tzacho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新技術的成效和風險。
供應鏈
|共15篇|
供應鏈是企業減碳排放關鍵?
許多跨國企業已提出「淨零減排」目標。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包括燃燒燃料)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而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2022 年第一件國際大事:英歐新關口安排?
2022 年快將來臨,世界又不知道會迎來怎麼樣的新景象,英國和歐盟的經貿關係亦迎來新變化。2016 年英國公投脫歐,2020 年 1 月正式退出,2021 年 1 月,「英歐自貿協定」又正式生效,讓英國留在歐盟的關稅同盟及共同市場。不過,很多脫歐後程序仍未完全落實。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英國和歐盟就會恢復全面的關口管制。
全球供應鏈危機:聖誕禮物能否如期送上?
聖誕節是全球各個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但發展至今已不只關乎宗教,亦是人們普天同慶、歡度年尾的時刻。對於資本家而言,聖誕節更是每年一度的大商機,零售商會推出各式各樣限時優惠,鼓勵民眾消費送禮。不過今年疫情陰霾籠罩聖誕,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連訂購的聖誕禮物可否如期送到,都成問題。
全球鬧晶片荒,馬來西亞卻要付出人命代價?
全球晶片荒未見盡頭,波及智能電話到汽車生產,各國領袖施壓晶片製造商增加供應,全球晶片生產線亦配合加快運作。遠在馬來西亞廠房,工人卻要在疫情嚴峻下冒險開工,多人最終確診死亡。
陶傑:貨車司機引發的全球蝴蝶效應
英國貨車司機短缺,蝴蝶效應,引起全球化連接的隱憂,不但與歐洲有關,也牽引到香港和中國。
印度零售業改革,關鍵盡在雜貨店?
台灣有柑仔店,香港有雜貨舖,印度也有 kirana。3 年前「華爾街日報」曾經報道,沃爾瑪耗資數十億美元,進軍擁有近 14 億人口的印度市場,卻敵不過這個本土對手 。時至今日,從本地薑信實集團(Reliance)到網購巨頭亞馬遜,為了擴展各自的供應鍊,仍要爭相「籠絡」這些士多。何以一國的零售業改革,關鍵卻在社區小店?
印度工匠 —— 高級時裝的隱形支柱
多個奢侈時裝品牌的成衣系列,還有走紅毯用的高級訂製服,原來一直依靠印度工匠的手藝,為這些華麗服飾穿珠繡花。在印度飽受疫情摧殘之際,西方社會對新衣的需求亦見下降,長期合作的品牌因此突然減產,令不少供應商無法負擔成本或向工人支薪。惟這些供應鏈過於隱形,外界只看到時尚裝束,卻不見匠人之苦。
橡膠若是短缺,該怎麼辦?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橡膠,車胎、鞋底、橡筋、避孕套,甚至醫護的個人防護裝備,均由這種柔韌而高度防水的材料製成。但據 BBC 新聞報道,氣候變化、全球價格暴跌及疾病正威脅世界各地的橡膠樹供應,科學家目前急需尋求替代品。
陶傑:低端全球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曾推出學術佳著。不只香港人要看,全球都必讀,叫做「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探討廣州這座所謂「南中國的世界城」。
杜林普下台也改變不了:全球供應鏈撤出中國
即便拜登宣告獲選,白宮紛擾仍未歇。牽動世界局勢最深的美中關係,在過去四年杜林普主義的雷厲風行下,短期內也幾乎不可能全面倒轉,加上疫情毫無和緩跡象,兩大因素夾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仍徬徨在「向東(中國)走、向西(美國)走」的十字路口。
時裝界之疫:達爾文式淘汰正式開始?
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估計,全球有高達 3 分之 1 的時尚企業,包括時尚品牌和百貨公司,將無法度過難關。因為這個總值 2 兆 5 千億美元的產業中,包含著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令當中的企業和員工無法獲得政府資金的緊急援助。
糧食供應中斷時,城市人可如何自救?
政府防疫不力,令市民惶惶不可終日,香港即將斷糧的傳言不止,超市的物資被搶購一空。雖然這些恐慌都是建基於謠言,但全球化下的糧食供應鏈,確實不如想像中穩固,究竟供應一旦中斷,市民除了到超市排隊以外,還有甚麼求生方法?
鄭立:巴士阿叔——你有壓力,我有壓力
這個遊戲的英文名稱叫作 BRASS,以粵語譯名為巴士。至於在遊戲的封面,很明顯你見到一個阿叔,所以就叫作「巴士阿叔」。當然你也可以叫其官方譯名「工業革命」。這遊戲就是各種產業之間互相創造供需,考的是「投機」,你大量建設同一種東西,就會產生供應壓力會滯銷,但同時也會產生需求壓力。正所謂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誰解決這些壓力就可以勝利。
宣明會:消費行為,抉擇童工命運
我們每日的生活也離不開消費,吃的穿的、日用品以至電子產品,當中除了關乎個人需要和喜好等,其實也代表著我們有否履行社會責任,又支持哪些道德價值取向。消費時,如果能夠多一分考慮,多一份堅持,甚至能夠影響產品供應鏈背後的人的命運,特別是一直備受剝削的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