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

|共27篇|

蘇丹內戰下,可樂生產也受影響?

阿拉伯膠是汽水、糖果、化妝品的關鍵成分,但其原材料供應最近備受威脅。世界上約有 70% 的阿拉伯膠來自非洲薩赫勒 (Sahel)地區的紅金合歡樹,該地區貫穿蘇丹,但當地正規軍與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RSF)正發生激烈軍事衝突。若衝突持續不休,甚至連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供應也會出現問題。

iPhone 的「印度製造」時代要開始了嗎?

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依賴中國龐大的製造網絡來生產 iPhone、iPad 等產品,但早前受中國防疫措施影響 ,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其他地區,包括印度。去年中開始,蘋果增加在印投資,逐步提高當地 iPhone 產能,但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能否配合?

印度手機市場:本土品牌崛起,與中國貨一爭長短

印度人口多,手提電話用家也多,但原來直至 2014 年,當地賣的大多數是進口貨。這種劣勢如今開始扭轉,根據印度流動通訊和電子協會,2022 年國內賣的手機將近全部也是本地生產。雖然當中大部分仍為三星及富士康等外國企業在印設廠所製,但本土品牌的數量正迅速增加,挑戰中國的市場領導地位。

汽車大廠撤出中國,東南亞成供應鏈新基地

過去 20 年,中國在汽車零件行業崛起,更成為全球領導者,歐美汽車製造商把愈來愈多零件外判給中國,以降低成本。不過現在情況有變,「金融時報」引述行業高層和供應鏈專家指,整個行業正重新思考物流業務,以減少對中國零件製造商的依賴。那麼,當歐美大廠逐步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哪些市場將取而代之?

台積電在鳳凰城設廠:美國新工業政策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升溫,在日漸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之下,美國大力推動「友岸外判」政策,希望與盟國就重點高端產業,建立一條龍生產線,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日,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就加大在美國的投資,於亞利桑那興建新廠房,其於當地投資總額將達到 400 億美元。

後疫情的越南,正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現時,世界各國的抗疫政策依然南轅北轍,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陣營。這種政策差異,可能會造成經濟洗牌,有輿論就認為新加坡會藉此搶佔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個東盟強國越南,早在今年 3 月就宣佈全面開關,一步一步向世界工廠的地位邁進。學術平台「東亞論壇」的評論,就分析越南如何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呂嘉俊:千里送荔枝上京,不如留意身邊好味道

炎夏日子,正是荔枝收成之時。看古人著作,常讀到歌詠荔枝的佳句。明朝徐渤的「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補髓,啖可至數百顆。」用詞真是優美。蘇東坡也夠誇張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難怪古代常有帝王貴妃,為吃荔枝,不惜工本,要人日夜趕路,從南方送一口清甜上京城,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慾。

人工智能:糧食危機的救星還是災星?

地球人口正邁向 80 億大關,人口持續膨脹,對糧食構成極大壓力,每年全球平均約 900 萬人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數字比愛滋病、瘧疾、肺結核加起來還要多。科學家一直思考如何推高全球糧食供應,其中一個新方向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劍橋大學的農業專家 Asaf Tzacho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新技術的成效和風險。

供應鏈是企業減碳排放關鍵?

許多跨國企業已提出「淨零減排」目標。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包括燃燒燃料)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而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2022 年第一件國際大事:英歐新關口安排?

2022 年快將來臨,世界又不知道會迎來怎麼樣的新景象,英國和歐盟的經貿關係亦迎來新變化。2016 年英國公投脫歐,2020 年 1 月正式退出,2021 年 1 月,「英歐自貿協定」又正式生效,讓英國留在歐盟的關稅同盟及共同市場。不過,很多脫歐後程序仍未完全落實。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英國和歐盟就會恢復全面的關口管制。

全球供應鏈危機:聖誕禮物能否如期送上?

聖誕節是全球各個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但發展至今已不只關乎宗教,亦是人們普天同慶、歡度年尾的時刻。對於資本家而言,聖誕節更是每年一度的大商機,零售商會推出各式各樣限時優惠,鼓勵民眾消費送禮。不過今年疫情陰霾籠罩聖誕,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連訂購的聖誕禮物可否如期送到,都成問題。

印度零售業改革,關鍵盡在雜貨店?

台灣有柑仔店,香港有雜貨舖,印度也有 kirana。3 年前「華爾街日報」曾經報道,沃爾瑪耗資數十億美元,進軍擁有近 14 億人口的印度市場,卻敵不過這個本土對手 。時至今日,從本地薑信實集團(Reliance)到網購巨頭亞馬遜,為了擴展各自的供應鍊,仍要爭相「籠絡」這些士多。何以一國的零售業改革,關鍵卻在社區小店?

印度工匠 —— 高級時裝的隱形支柱

多個奢侈時裝品牌的成衣系列,還有走紅毯用的高級訂製服,原來一直依靠印度工匠的手藝,為這些華麗服飾穿珠繡花。在印度飽受疫情摧殘之際,西方社會對新衣的需求亦見下降,長期合作的品牌因此突然減產,令不少供應商無法負擔成本或向工人支薪。惟這些供應鏈過於隱形,外界只看到時尚裝束,卻不見匠人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