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

|共13篇|

林喜兒:The Mysterious Mr Lagerfeld —— 老佛爺的墨鏡背後

小白貓 Choupette 是「老佛爺」Karl Lagerfeld 最寵愛的小公主,老佛爺生更前說過要把遺產留給她。同期在 Met(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舉行的回顧展,從時裝回看老佛爺一生的成就,BBC 紀錄片 The Mysterious Mr Lagerfeld 透過訪問他身邊最貼身的人,窺探他的人生,Choupette 當然也是主角之一。

大屠殺以外,盧旺達還有時裝

談起盧旺達,最為人所知的是 90 年代的種族滅絕慘劇,死者數以百萬計,殘酷的暴力事件更是不計其數,使得當地從此難以洗脫人間煉獄的形象。27 年過去,留下的創傷雖未能磨滅,在首都基加利(Kigali)發跡的時裝設計師,就希望透過自家作品,讓世人看到盧旺達慘痛以外的另一面。

方俊傑:「英倫壞男孩:McQueen」—— 男孩不壞

對於時裝,我的認識接近零。對於時裝設計師,興趣反而大。紀錄片「英倫壞男孩:McQueen」,主角是於 2010 年自殺身亡的英國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逝世時才四十歲。相較現年接近八十,仍然在生的英國行家 Vivienne Westwood,Alexander McQueen 的經歷固然比較悲情。

執掌 Chanel 三十年,誰是老佛爺的繼任人?

世人尊稱「老佛爺」的殿堂級時裝設計師 Karl Lagerfeld,執掌 Chanel 超過 30 年,就算不認識哪些經典設計出自其手筆,都會認得他多年如一的標誌性打扮。那個一身勁裝,總是戴著手套、墨鏡,紮起一條馬尾辮的「白頭佬」,卻在今年 Chanel 的巴黎春夏高級時裝展上不見蹤影。比起時裝展,老佛爺的失蹤更令人關注 Chanel 的往後動向。

【香港文摘】晚年才開始夢想又怎樣:訪銀齡時裝設計師小蘭

不太懂得用科技、語帶一點鄉音、退休前是工廠工人,小蘭這一形象大概代表了香港為數不少的銀齡族。小蘭 1980 年從大陸移民過來,來了 38 年,壯年的青春默默灑了在這兒。來港前,小蘭在家鄉替人做衣服,最初用手縫,後來學懂用衣車,憑著天份與巧手,成為家鄉頗有名氣的裁縫:「我嗰時喺鄕下好出名㗎!好多人都搵我做衫,到現在他們仍穿著我以前替他們做的衣服!」

唐明:傲慢令人懶惰 —— 6,500 美元的鞋帶

惡搞圖最成功的諷刺,不是瘋狂的定價,而是這款腰帶的所謂「設計」:並無任何從鞋帶加工變身的手藝,無非是加長加粗,再印上品牌標誌,由於這種「國王新衣」的招數屢見不鮮,果然一下子引起大家共鳴,即使明知是惡搞,其實弦外之音很明顯:(他們)還有甚麼做不出來?

overE:為豐滿女性而設的時裝品牌

內衣品牌黛安芬前年的調查顯示,日本女性的胸部愈趨豐滿,從 80 年代六成人皆為 A 罩杯,變成現時四分一人屬 E 罩杯或以上。但時裝界未作相應改變,「傲人」身材反成「惱人」身材,胸大的女士遍尋不獲稱身衣裳,因而尷尬甚至自卑。和田真由子作為其中一員,深明箇中之苦,年僅 26 的她遂創立時裝品牌 overE,為「同病相憐」的姊妹解決問題,讓大家能夠抬頭挺胸充滿自信。

從 1982 到 2049,人類文明與時裝倒退史

「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的前作,是 1982 年 Ridley Scott 執導的「2020」(Blade Runner)。在很多影迷的心目中,此系列不但是電影,也是時代的註腳。前者所描述的是 80 年代視野下所想像的 2019 年,新作則發生在 2049 年,一個在 2017 年所預測的未來。當這部經典科幻片再拍續集,你會發現,人類對將來的期許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2020」的世界,象徵了上世紀末生於大都會的我們是如何大膽狂妄,充滿創造力。然而到了「銀翼殺手 2049」,卻呈現出人類在末日氛圍之下,是如何的壓抑和挫敗。「2020」對未來時裝潮流所作出的大膽猜想,啟蒙了不少當代著名設計師。觀眾都難免期待「銀翼殺手 2049」會如何預示 30 年後的科技和衣著潮流 —— 結果是沒有的。叫人失望的是,從 2017 年所想像出來的 30 年後光景,科技水平和城市面貌不但沒有遞進,甚至出現某種倒退。而最明顯的地方是,這部續作再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造型和打扮。未來感,是上世紀的一種美學,一種來自舊日,不屬於未來的感覺。

KI ecobe:消滅血汗工廠和浪費的組裝鞋

我們買鞋多,皆因除了襯衫需要,還要配合天氣和場合,雨天要穿防水鞋,戶外活動要穿運動鞋……一人擁有十幾對鞋似乎無可厚非。南韓就有設計師設計出組裝鞋,將鞋拆件成鞋底、內櫳、鞋墊、鞋帶等組件,讓用家自由配搭組裝,一鞋多穿,除了減少浪費,更免卻化學黏合劑的使用需要。

雷米諾雅:傳統與創新的交配時空

場地佈置以多幅巨型鐵絲網組合作為分區間隔。更將七十年代的普普藝術圖案裝飾加上舞台化的燈光效果,令展覽充滿一種華麗的工業時代味道。參加此次展覽的五位本地設計師包括:李冠然、盧聲前、張國威、張美儀、傅織女,夥拍六組傳統工藝師傅共同製作出多套特色造型的時裝。主辦單位以「包剪揼」作為主題的概念是:「包剪揼」是個遊戲,由兩個或以上的人一起參與才能成事。同時亦可解作從事各行各業的師傅所運用的各種物料、混合技法所帶來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