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摘】晚年才開始夢想又怎樣:訪銀齡時裝設計師小蘭

A+A-
小蘭去年 4 月在灣仔玩具街擺檔。
文:侯畢 攝:佘世培
(編按:此訪問原載於 2018 年 12 月出版的「香港文摘」創刊號,「香港文摘」為一本以「年輕老人」為讀者群的新創雜誌,旨在為一眾銀齡讀者提供新概念、生活資訊,擺脫老去的悲觀想像。)

張春蘭,76 歲,服裝設計師,喜歡別人稱她小蘭。

不久以前看到朋友在臉書上興奮地說買了小蘭做的衣服,並貼上衣服的照片,那時並不知道小蘭原來在「文青」界頗有名氣,她的設計深受一班追求個人風格的年輕人喜愛。

訪問當日,小蘭在地鐵站前往擺檔的路上迷路了,女兒沒有時間幫忙,她自己一人,忘了哪個地鐵出口才是正確的,廣東話說得不夠準,帶點潮汕口音,想問路卻沒有人知道她要到哪兒。

小蘭會在不同的地方擺檔,每次都會放出簡單的招牌。

不太懂得用科技、語帶一點鄉音、退休前是工廠工人,小蘭這一形象大概代表了香港為數不少的銀齡族。小蘭 1980 年從大陸移民過來,來了 38 年,壯年的青春默默灑了在這兒。來港前,小蘭在家鄉替人做衣服,最初用手縫,後來學懂用衣車,憑著天份與巧手,成為家鄉頗有名氣的裁縫:「我嗰時喺鄕下好出名㗎!好多人都搵我做衫,到現在他們仍穿著我以前替他們做的衣服!」

一輩子與衣服的緣分

用手縫衣服,最初並沒有喜惡的考慮,不過是 11、12 歲時母親要她幫忙做衫,就此開啟了她未來六十多年與衣服的緣分。學懂基本技巧後,小蘭說自己「一望到就知道那件衣服應該怎樣做」,好像有點誤打誤撞地發現了自己的天賦。母親沒有教她設計,只教懂她做最基本的「古裝」款,現在她做出來深受歡迎的款式,都是後來慢慢累積、逐次逐次設計出來的。

小蘭對衣著穿搭自有一套要求。

天賦雖然找到了,但也好像沒能避免走冤枉路。來港後小蘭和很多 7、80 年代的女工一樣,跑到製衣工廠工作,但工廠難有發揮的機會,能夠自己話事的,極其量只是一些細節,例如一點點的工序問題:「嗰時做西裝,袖口要開叉,那個師傅跟我說不用熨,但不熨做不到呀,我便跟他理論,最後他便給我熨了,這樣便做得好,賺得到錢,哈哈!」

在工廠打了十幾年工,差不多到退休年齡,適逢 90 年代中期,香港產衣廠的生產線北移,在港的工人紛紛要轉投其他行業。小蘭大半生都與製衣為伍,從工廠出來,可以選擇的行業並不多,「去洗碗也不夠其他人爭,唯有推輛車在街邊擺賣。」那時候賣的是成衣,在深水埗找一些倒閉了的店舖,他們有些賣不去的衣服,小蘭買回來,為衣服再行定價,賺取生活費。

年紀不是阻礙

但小蘭推著的小販車一直沒有擺上自己設計的衣服。

相信不是很多人會想到自己能夠在人生下半場開始後,竟然還有機會達成一個年輕時覺得天方夜譚的夢想,甚至當上受年輕人歡迎的設計師。小蘭也沒有想過。這一切的源起,小蘭說要多謝她的女兒 Vangi。在 2010 年,Vangi 提議她到西九文化區擺賣:「我沒有想過在香港都能夠幫人設計衣服。開始的時候也不知道年輕人喜不喜歡我的東西,只知道我的女兒很喜歡,所以叫我出來,我要多謝她。」就這樣,小蘭在西九文化區拾回她的興趣和天賦,在 68 歲開展了人生的新一頁。做衫做布袋,擺地攤擺市集,年紀從來不是阻礙。

2010 年開始,小蘭漸為年青人熟知,慢慢有社區團體邀請她合作。小蘭最念念不忘的是 2015 年時,受邀成為「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的其中一個設計師的經歷。那個項目為小蘭帶來了許多衣服款式的啟發,她提到最初主辦方的設計師以梅艷芳的歌名「似水流年」為題要她設計衣服,她便構思如何把同一件衣服做 5 款穿法,做衣服的點子一下子多了,做出來的款式也慢慢增多了。

左一是小蘭最喜歡的一套衣服,曾經拿過去展覽展出。

一如其他設計師,小蘭很有自己的原則,請她做衣服,她有所為,有所不為。訪問當日有位女士自己帶著布來,請小蘭替她做衣服給哥哥。看著小蘭不住對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反建議,便可感受到她的原則與堅持:「我做到的,才會答應,太複雜或要求不太合理的,我一定會出聲或者推卻。」有幾大塊布便做幾大件衫,不會偷工減料,也不會勉強為之。

每次小蘭擺賣或參與展覽,賣衣服的成績也不錯,也總會遇到幾個擁躉上來跟她打招呼。既然她做的衣服這麼合年輕一輩的口味,那她自己覺得跟來買衣服的年輕人距離接近嗎?小蘭想也不用想:「當然近啦!我自己都是著那班年輕人買的衣服,我不喜歡穿阿婆衫,阿婆衫齊腳,不精神;我要穿圓腳的衫,大方點、斯文點,衫腳開叉可以遮肚腩,又不累贅。」

睡覺比退休重要

整輩子也沒有怎樣停下來,到現在,小蘭也沒有想過退休:「唔係退休的問題,退休我仲辛苦,有呢啲嘢玩吓玩吓,鍾意時可以做一下。過年到依家,我都未停過。」

小蘭做的雞布袋。

問小蘭每日的時間怎樣安排,想不到竟然如學生般規律:「咪買餸煮飯車衫囉!我朝早就磨磨蹭蹭煮東西吃,或者去飲茶。下午 4 點就去買餸,回來 7 點睡一會,到 8 點起來看電視,看到 12 點、1 點又再去睡。甚麼時候睏,就睡一會。」她竟然忘記提及做衣服的時間:「做衫?通常 12 點到 6 點吧,太陽一下山,就不太看到仔細的東西,我的眼不好。」眼不好,但手指依然很靈活,做衫時沒有遇上太多的阻礙,腦裡想著款式,拿著尺寸,便做出一件外套或一條裙子:「尺寸很重要,你看,人家要訂製,我記下這些尺寸,簡簡單單很方便,照著看便做了出來。指甲也很重要,像你手上的恤衫,那個袖口位,我用指甲一刮下去,便平了,有時指甲也會斷,斷掉便有點麻煩。太複雜款式的我都不做,面前的款式 1 天大概做 1 件吧,也沒有一定的,不想做的時候便不做。」

如何到了 76 歲仍然中氣十足,心靈手巧?小蘭說:「睡得足最重要。」

雜誌推介

「人不會因為老而不再玩樂,只會因為停止玩樂而變老。」

不少人視人口老化為負擔,其實現代老人已非過去老態龍鍾的老人,甚至有新詞「年輕老人(young old)」形容這些年長而不衰老的一群。所謂「年輕老人」,意指那些健康良好,仍能工作又樂意工作,有錢花在非特定年齡消費項目上的老人。由此得出結論:對於人口老化,大眾實在不必一昧悲觀看待。

「香港文摘」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
  • 銷售點:香港誠品書店、香港城邦書店、序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