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獸是澳洲特有物種,50 年前,澳洲皇家國家公園曾有鴨嘴獸的目擊紀錄,之後其蹤跡一度消失。近年因極端氣候事件,鴨嘴獸的棲息地受到乾旱、火災影響,生存受到威脅,保育團體和當局合作將牠們重新引入澳洲皇家國家公園,以恢復生態系統平衡,確保生物多樣性。
生態平衡
|共11篇|
亞馬遜:研究真菌的寶庫
除了豐富多元的樹木和動物,亞馬遜森林還有甚麼不為人知的瑰寶?近日一個由英國、巴西、德國、瑞典和愛沙尼亞學者聯手進行的研究發現,在一茶匙亞馬遜泥土中,就有逾 1,800 種微生物,當中 400 種為真菌。目前,地球上估計多達 380 萬種菌類未有正式分類,包括土中的真菌和肉眼看得見的菇,相信將成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另一前線。
綠色和平:香港物種數目全球第二,未來排名或急跌?
在食物鏈中,一環扣一環,任何改變都有機會影響其他物種。多項國際研究證明,氣候危機將引發更多更強的極端天氣,並可能對整個生態帶來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必須趁此最後關頭,正視並研究對應方法,積極採取行動。
大自然也應享有「人權」?
1953 年,美國五大湖(the Great Lakes)地區開始建設湖底油管,但管道於 50 年間已發生 33 次洩漏事故,釋出至少 110 萬加侖燃油,污染鄰近湖泊及海岸線。為阻止油管繼續運作以保育環境,當地原住民律師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為大自然爭取「公民身份和權利」。
保護城市安全的天然屏障,正在急速消失
上月美國接連受颶風及水災侵襲,威尼斯近日亦受連日暴雨影響,7 成地區出現水浸,有說極端天氣只會愈來愈嚴重。專家則指出,各地城市更易發生水災,除了是氣候暖化,主要是因為失去了天然防禦機制 —— 濕地。
若這地球沒有龜
云云動物,若數佛系之最,非烏龜莫屬。牠們慢行慢活,看似無欲無求,但正是那一爬一挖,卻在海洋與陸地之間,起了莫大作用。「國家地理頻道」引述最新研究,闡述存在感低的龜,如何動搖及改變生態系統,以致牠們一旦徹底消失,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會遭殃。
氣候危機助長希特拉式狂人再現?
經過二次大戰的洗禮,無人不曉希特拉的大魔頭形象,我們多年來對納粹主義引以為戒,但這樣是否就足夠避免重蹈覆轍?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Timothy Snyder 在著作「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中警告,對納粹的戒心,未令我們加深對納粹的認識;而人類當下的生存環境,正為希特拉式思維重生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其原因竟然在於全球氣候變化釀成的生態恐慌。
以有限種出無限,世界的「磷」危機
磷是生命的必要元素,既維持細胞活力,亦是DNA和RNA的重要成分。磷對 ATP(三磷酸腺苷)、磷脂、細胞膜,以及所有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形成尤關重要。植物從泥土中吸收磷分生長,動物從植物中攝取磷,動植物死後磷重歸大地。生態循環因此生生不息。可是,人類活動卻把這循環打破了。
滅絕「討厭的」昆蟲,大家都輸?
相信不少人都曾想過,蚊子和蟑螂乾脆滅絕就好了。有一部分人是出於昆蟲恐懼症(Entomophobia),也有部分是覺得牠們過於煩人。但昆蟲滅絕,真的是好事嗎?
在美國有日本葛:「恩物」變「害草」
葛曾為美國農人保護泥土半世紀,又曾是廉價養牛飼料,而葛藤又早已經是園藝裝飾。本是「恩物」,而今卻是「害草」,美國農人應該「愛葛」還是「恨葛」呢?
寄生蟲絕種,人類也受害
惡名昭彰的寄生蟲,傳染疾病之餘,佔據宿主身體平白汲取營養佔盡便宜,是活脫脫的 free-rider。如果有天寄生蟲大規模滅絕,恐怕不少人類會額手稱慶。不過,美國日前有研究指,未來 50 年將有三分一寄生蟲滅絕,可能釀成生態災難,危害人類。原來,寄生蟲雖可恨,對大自然卻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