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氣候變化加劇令澳洲出現叢林大火,造成約 30 億動物死亡或失去棲息地。有保護組織指出,因為大火、乾旱、疾病及森林砍伐,自 2018 年以來,澳洲近 3 分之 1 的樹熊經已消失。新南威爾士州的下降幅度尤為嚴重,森林大火殺死了當地超過 70% 的樹熊。為此,研究人員正努力尋找隱藏樹熊的蹤跡,希望代表該國的動物可以覓得其他生境,不至於就此消失。
瀕危物種
|共32篇|
長毛象「起死回生」,能緩解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影響下,極端天氣威力倍增,環境災難已敲響喪鐘。有研究警告,地球第六次大滅絕正發生,過去 100 年多達 543 種物種消失,與以往 1 萬年相比,速度極快。有遺傳學家就計劃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復活 4,000 年前絕種的長毛象,希望可使其成為「生態工程師」,令冰原地帶重現 1 萬年前的草原風光。惟「起死回生」的複製品,到底能否保護生態系統?
【Soul Monday】塞拉利昂黑猩猩收容所
偶然機會下,前會計師 Bala Amarasekaran 與妻子 Sharmila 在塞拉利昂一個村莊內,發現一隻年幼黑猩猩被綁在樹上,檔販打算將牠出售圖利。這對夫婦因「合眼緣」買下這隻猩猩,從此肩負起照顧責任。3 年後,他們更開始營運保護區,致力於拯救瀕危絕種的西部黑猩猩(Western Chimpanzee)。
近乎滅絕(但可愛)的黑足鼬,怎能拯救?
近月,科學家利用死去 30 多年的黑足鼬基因,首次成功複製出該瀕危物種的「後代」。從這次及早年的成功經驗來看,未來要令已消失或正面臨消失危機的物種「死而復生」,似乎愈來愈需要依靠生物科技。
菲律賓「植症大流行」中
在家千日好,久了卻覺悶。想為住所增添生氣或新意,放些花草確是不錯的選擇。但在菲律賓,由於居家抗疫而帶動的園藝熱,卻對環境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壞 —— 一些植物價格被炒高 3,000%,部分賣家甚至深入森林及山區,挖走瀕臨滅絕的品種。
綠色和平:香港物種數目全球第二,未來排名或急跌?
在食物鏈中,一環扣一環,任何改變都有機會影響其他物種。多項國際研究證明,氣候危機將引發更多更強的極端天氣,並可能對整個生態帶來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必須趁此最後關頭,正視並研究對應方法,積極採取行動。
禁飛下,旅居挪威的遊客 —— 三趾鷗
挪威北海岸是觀賞極光及冰川的旅遊聖地,當地不斷興建酒店以應遊客需要,預計每年接待 230 萬遊客。但在旅遊限制下,人類旅遊業不景氣,另類遊客「三趾鷗」卻不受限,正湧至當地旅居。挪威生態研究員就應這些瀕危雀鳥旅客的需要,在特羅姆瑟(Tromsø)設立酒店,助牠們與人類共存。
【澳洲山火】遠古樹種滅絕危機
澳洲山火蔓延多月,嚴重威脅當地生態,其中本已瀕危的古樹種夜冠橡樹(Eidothea hardeniana)亦受大火波及,存活更形嚴峻。夜冠橡樹溯源自上億年前的岡瓦那大陸,經受過大陸分離、冰河時期和殞石滅世,卻未必挨得過現代的環境挑戰。有專家表示,夜冠橡樹蘊含極多樣化的遺傳基因,其演化已經不起一棵半棵損失,遑論樹種滅絕。
【好奇心殺死大貓】生態旅遊令老虎壓力激增
「豬籠車」、吉普車駛進自然保護區,讓遊客得以至近距離目睹老虎真面目,但老虎又作何感想?研究人員在兩個印度中部保護區收集到的老虎糞便中,驗出帶有壓力的荷爾蒙,足見生態旅遊及大量車輛進出,正令其備受生理壓力,人類的好奇心分分鐘殺死這些「大貓」。
一百萬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
Watson 在週日與傳媒的電話會議中再次提醒,物種滅絕不僅危害大自然,而且關乎人類福祉。「100 萬物種,的確是重要的數字,但千萬不要誤解我的關注。物種滅絕背後,更大的問題是影響人類。我們關心自然,亦關心人類福祉。把兩者聯繫起來至關重要,否則只會像一群環境保護狂。」
人類的好朋友,是野生生物的大敵?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對野生動物來說,卻未必如此。一份刊於學術期刊「生物保護」的研究指,狗隻已造成 11 種野外脊椎生物的滅絕,同時對全球近 200 種物種構成潛在威脅。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狗隻是貓及大鼠屬以外,已知由人類引入的第三大掠食者。
界定亞種數目,可救瀕危老虎?
老虎雖是百獸之王,但全球野生老虎總數只有不足 4,000 頭,屬瀕危物種。從沙漠到叢林,老虎棲息地分佈廣泛,亦因此演化出不同的亞種。但一直以來,科學家對老虎究竟有為多少亞種一直爭論。近日,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發表研究報告,列出老虎的 6 個亞種。領導研究的羅述金博士期望,藉著遺傳學對老虎的分析,有助更好地拯救所有老虎。
飼養熊貓浪費保育資源,讓其自然滅亡更佳 ?
作為中國重量級國寶,熊貓在過去一個世紀,經常被視為外交親善大使,而且造型可愛,必然成為各地動物園的吉祥物。同時,由於熊貓數量稀少,在 60 年代已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標誌。保育熊貓看來毋庸置疑,但逐漸有專家持相反看法,建議人類不應過度干預熊貓的生態發展,或者,讓他們自然滅亡才是最好的做法。
綠色和平:吞拿魚罐頭的隱藏秘密
一個香港人全年會吃掉多少海鮮?答案是 60 公斤。食量之大,是聯合國所統計的全球人均水平的三倍。無論連鎖壽司外賣店、超級市場、高級餐廳,或者只是留家用膳,海鮮都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儘管幾乎天天都在進食海鮮,我們對於眼前的食物,所知卻著實不多。
保育伊比利亞猞猁:一條物種與價值的問題
為挽救數目不足 100 的瀕臨滅絕物種而不惜代價,花費大筆公帑開支,大量人力物力,甚至犧牲多達 50,000 條生命,以換取其生存空間,究竟是否值得?這難免是一道道德難題。
為何龍魚整容會成為時尚?
凸顯個人身家地位的方式有很多種,養貴價龍魚(香港又稱龍吐珠)是其中一種。深受權貴歡迎的亞洲龍魚,身價尊貴,人稱觀賞魚中的王族。若問身價為何,價碼大概可分兩種:買一條龍魚,可能花你幾千到百萬港元,另外「維修保養」每次又需要 500 至 700 港元不等 —— 說的是牠們的整容花費。是的,龍魚整容有價有市,應運而生的還有一眾龍魚界整容名醫。
西班牙鰻魚苗,好食在貴?
西班牙除了以黑毛豬火腿聞名,還有一樣鮮為人知的貴價食材:鰻魚苗。鰻魚苗售價可達 1,000 歐元一公斤。這麼貴,難道是人間美食,使人求之不得?BBC 西班牙飲食記者 Mike Randolph 這樣說:「牠們根本沒有甚麼味道,卻異乎尋常地昂貴。」
中藥?野味?死於非命的穿山甲
大部分出口到中國的穿山甲都是非法的,穿山甲在中國被列為國家重點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售賣穿山甲及其製品,並規管鱗片的醫藥用途,只有獲批的醫院及中藥廠,才可買賣鱗片。儘管西方科學研究認為,這些鱗片由角蛋白製成,與人類的頭髮、指甲相同,並無藥用價值,相信其中藥療效的人仍趨之若鶩。
公開稀有動物資料,竟導致物種滅絕?
資訊愈公開透明愈好?資訊應否完全透明?這個議題在物種研究上爭論不休,因為物種資訊透明涉及捕獵、絕種、學術研究透明方針等重大問題。早於 2006 年,有 4 名生物科學家去信著名科學期刊 Science ,以「科學描述足以危害物種」為題,嚴正指出假如生物學家發表最新確定的生物資訊前,沒事先警惕研究或會被寵物買賣商人利用、按圖索驥捕獵稀有物種出售,生物學家這點的疏忽或無知,間接助長過度捕獵活動。
最需要保護的物種
當世界步入第六度物種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生態多樣性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過對於物種保育,大眾往往只知愈多愈好。「自然」科學期刊近日一篇研究調查全球 1 萬多種物種保育狀況,提出除了數目,當局更應考慮該物種在演化軌跡上的獨特性,按此加強部分地區與物種的保育,便能大幅增加生態多樣性。生物學研究中,有些動物確實比其他動物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