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絕種,人類也受害

A+A-
寄生蟲標本。 圖片來源:Andrea Hale / Flickr

惡名昭彰的寄生蟲,傳染疾病之餘,佔據宿主身體平白汲取營養佔盡便宜,是活脫脫的 free-rider。如果有天寄生蟲大規模滅絕,恐怕不少人類會額手稱慶。不過,美國日前有研究指,未來 50 年將有三分一寄生蟲滅絕,可能釀成生態災難,危害人類。原來,寄生蟲雖可恨,對大自然卻必不可少

寄生蟲只靠寄居於宿主身體生存,卻活得風生水起,現時地球上 770 萬生物物種中近半屬於寄生蟲,這種生存方式甚至已進化至少 223 次。不過隨著氣候變化加劇,研究顯示最多會有三分之一寄生蟲品種在 2070 年前陸續消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環境科學學者 Colin Carlson 日前將研究所得刊於科學期刊 Science Advances 上。

此前的科學研究,大多關注大型哺乳動物的絕種危機,或溫室效應如何影響農作物收成等等,但 Carlson 認為地球還有很多面臨絕種的物種需要人類關注。他與其團隊 4 年前開始研究未來寄生蟲將如何受全球升溫影響,以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所藏國有寄生蟲庫中,自 1800 年代起幾千個品種共 2,000 萬個寄生蟲標本為主要研究資料庫,翻查過去的紙本記錄,配對品種及其主要棲息地,再利用電腦模擬未來這些地方的氣溫轉變,配合牠們過去 200 年中各自的物種演變,預測其最終存亡。結論是,在 50 年內將有三分一寄生蟲品種絕種,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亦起碼有 10% 寄生蟲會絕種。

然而這對人類而言絕非好消息。 寄生蟲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舉足輕重,牠們可調節其宿主在大自然中的數目,平衡整體生態,倘若寄生蟲絕種,將帶來無數負面後果。

首先,寄生蟲本身對生態有意外益處。牠們會殺死動物體內部分生物組織,削弱牠們對獵食者的抵抗力,例如感染微細毛圓線蟲的紅松雞會散發氣味,更容易被獵食者尋獲,從而有效控制雞口。日本的蚱蜢被線形蟲寄生一段時間後,會自行跳水自殺,成為稀有魚類的腹中物。另外,感染舌形隱穴吸蟲的海螺,會因消化功能弱化,食量大幅減少,降低大西洋海岸的海藻消耗量,使其他海洋物種有足夠糧食供應。Carlson 指,總結起來,寄生蟲為生態系統供應 8 成食物網。如果寄生蟲絕種,生態系統中的食物分配可能要重新洗牌。

寄生蟲品種多如繁星,意味牠們需互相制衡,內耗能減慢疾病傳播速度。相反,若部分品種絕跡,不但破壞生態穩定性,其他倖存的品種失去競爭對手後亦會乘勢獨大。寄生蟲與其人類宿主經過多年磨合達至平衡,寄生蟲有求於人,為謀求居所與營養,多數不會危害宿主性命,因此一直相安無事。這也是為何絛蟲寄生於人類腸道卻不致命。但當一種寄生蟲絕種,其他更強大的寄生蟲便可乘虛而入,搶佔牠遺下的肥豬肉。人類身體未曾見識新品種寄生蟲,更未建立不致命的寄生關係,感染容易有性命之虞。

Carlson 說:「我們對寄生蟲的認知尚淺,現階段很難斷言寄生蟲絕種的確切影響,但我們會說整體情況會變得非常危險,因為物種滅絕和入侵是此起彼落的。」有非寄生動物之處,必有寄生動物,因此寄生蟲不會完全絕種,只是長久而來形成的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後果不堪設想。專門研究寄生蟲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學家 Kevin Lafferty 指:「生物學界需要中立看待不同物種,保護動物的同時,也不忘寄居其中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