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都有不同研究去了解鐵線蟲如何令宿主跳水自殺。最新刊於「當代生物學」的研究發現,鐵線蟲有另一種製造「喪屍」的武器:鐵線蟲原來擁有數百個基因,使其能夠騎劫宿主的活動。
寄生蟲
|共13篇|
寄生蟲會隨暖化消失,卻不是好事
傳播萊姆病的蜱蟲、傳播瘧疾和寨卡病毒的蚊,以及令人感染南美錐蟲病的接吻蟲,皆因氣候變化而擴大其活動範圍。但寄生物種因和暖天氣而活躍的情況,原來只屬例外。上週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多達 85 種寄生蟲當中,大部分數量會在 140 年內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敲響警號。
成為戰狼,皆因寄生蟲?
寄生蟲會影響動物健康,甚至可以控制動物行為。一種名為「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的寄生蟲,會令灰狼更具攻擊性,有些受感染的狼變得好勇鬥狠,成為狼群中的領袖;但過度兇狠,亦使得牠們更容易受傷。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流浪貓在街頭生活並不容易
流浪貓在街頭浪蕩看似自由,但居無定所的生活其實並不容易。牠們既要避開忙碌的交通、被施虐者或其他動物傷害,也要面對誤食危險垃圾及疾病等威脅,所以大多數街貓捱不過去,在 1 歲之前就不幸離世。澳洲梅鐸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生物科學專家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講解人類要怎樣做,才可解救這一群沒有貓奴照顧的流浪貓。
【*CUPodcast】邪惡的科學之三:我們與癮的距離
談起上癮,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多是酒精或藥物。然而,無論令人成癮的物質或活動為何物,其邪惡的程度都不及上癮本身。色情、劇集、社交媒體甚至是書本都能令人上癮;而我們上癮與否,不只是意志力的問題,還牽涉到遺傳基因、外在環境、甚至是寄生蟲等多種因素。
活在中世紀,如何面對寄生蟲問題?
在 17 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寄生蟲在感染者體內自發生成。即是說,寄生蟲並非透過蟲卵孵化,而是因為身體之內擁有某些噁心物質而形成。
變色寄生蟲,再證「進化論」
早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年代,就已開始利用鴿子作為實驗室的研究對象。時至今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生物學家團隊再一次利用鴿子,展示了生物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的進化過程。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並非鴿子,而是鴿子身上的寄生蟲。
吃三文魚時,我們也吞下了寄生蟲、抗生素?
老饕食魚,尤愛野生魚鮮。不少香港人愛食三文魚,可是現時市面上的三文魚大多是養殖的,野生難求。除了時有聽說三文魚多寄生蟲,還有傳養殖三文魚會使用大量抗生素,矢言三文魚少食為妙。到㡳養殖三文魚真的能健康食用嗎?還是它含有更多的污染物和抗生素,有損健康?
【慎入】1.57 米的絛蟲在體內,全因……魚生?
加州日前有一名男子帶著特別的「證物」到醫院求診,一袋裝有其便便及一條長 1.57 米多的絛蟲。絛蟲送院時已經死亡。追尋原因,男子表示自己近乎每日都會食魚生,特別是三文魚刺生。故事看來很噁心,但報道引起全球關注,絛蟲專家兼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生物學研究員 Peter Olson 說:「正因它們很噁心。」
密集恐懼,「幻覺嚟嘅啫」?
一想起「蓮蓬」這個名字,腦中就會出現大量細小、密集而且形相齷齪的黑色小洞,甚至乎你只是讀到這段文字,都會突然毛管戙,渾身不舒服。無數「受害者」都相信這是一種名為「密集恐懼」的焦慮,而且都有親身經歷,只要不慎看見這些叢集而分佈不規則的小洞或凹凸物,洗眼都來不及,視覺上的衝擊會帶來持續許久的心理陰影,莫名其妙的不安感亦揮之不去。但事實上,密集恐懼很可能是子虛烏有的說法。之所以讓人極度生厭,並非精神疾病或其他,卻可能是源自於生物學,一種人類共有的習慣。
寄生蟲絕種,人類也受害
惡名昭彰的寄生蟲,傳染疾病之餘,佔據宿主身體平白汲取營養佔盡便宜,是活脫脫的 free-rider。如果有天寄生蟲大規模滅絕,恐怕不少人類會額手稱慶。不過,美國日前有研究指,未來 50 年將有三分一寄生蟲滅絕,可能釀成生態災難,危害人類。原來,寄生蟲雖可恨,對大自然卻必不可少。
動物也會自殺?
「動物究竟會否自殺?」這個問題頗有歷史。2 世紀時希臘學者 Claudius Aelian 就著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當中囊括 21 個動物「自殺」的事例:有海豚故意被人類捕獲、獵犬絕食追隨仙去的主人、獵鷹投向主人火葬的柴堆……然而意圖為何——或者是否有所圖——至今仍是耐人尋味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