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

|共14篇|

【展覽】藝術家 Daphné Mandel 遊走香港廢墟 「俯仰之間」畫展重塑虛實之境

世間總留下存在過的痕跡,我們可曾去發現,甚至保存一些正在消失的記憶與文化?曼樂婷(Daphné Mandel)就探索香港廢墟及荒廢村落,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這次於安全口畫廊的個展「俯仰之間」(Hong Kong Time Rift)展出她組合圖像的混合媒體紙本作品及錄像,呈現她這兩年來探索全港多個被大眾、被時間遺忘的廢棄建築後,所構思的世界及情感。在都市發展下,鄉郊的廢墟像是揭開過去的鑰匙,曼樂婷的創作引領大家走入香港的時間裂縫。

海底古羅馬派對之城

在意大利波佐利灣(Pozzuoli)一個度假城鎮巴亞(Baiae),管理海底公園的考古學家 Enrico Gallochio 潛進水底,輕輕掃走古城遺跡內馬賽克地板上的沙石。其身處的古跡群可追溯到 3 世紀,本為古代羅馬貴族舉行派對縱情聲色之地。據「衛報」報道,這個擁有 2,000 年歷史的貴族度假勝地,曾以奢華及罪惡之城見稱,現在成為海洋旅遊及考古勝地。

後人類的美好景觀

去年 3 月,武漢肺炎席捲意大利時,傳出假新聞指天鵝、海豚回到杳無人煙的威尼斯。指望人類活動在短時間內減少,動植物就能回復生機,似乎過於理想。來自蘇格蘭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家兼記者 Cal Flyn,就到訪 12 個曾經有人生活,但出於經濟原因,或自然、人為災難而撤出的地方,觀察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如何在這些後人類景觀中生活,並結集成新作 Islands of Abandonment: Life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

Moyashi:如何保存一個廢墟?

保存風化的「古蹟」,與保存古蹟的「風化」是兩回事。保存一個建築群於廢墟的狀態,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日本與長崎市政府所面對的問題是:需要保存與修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軍艦島,但完善管理下的軍艦島就可能失去廢墟的感覺。當建築被維修、草木道路被整修,那個還是大家想看的軍艦島嗎?

Moyashi:一蚊雞別墅

如果說別墅一楝只售 1 日元,你會有甚麼想法?香港人絕對會立即問哪裡付錢,但正常人應該會質疑是否有內情。對,是有內情的。伊豆別墅以「1 日元」放售貌似不可思議,但事實是戶主年齡已高,早已無心無力到伊豆隻假,但每月仍需支付兩萬多日元的管理費。負責的地產經紀人表示:「屋主本來是說免費放出來,但法律原因所以惟有以 1 元放售。」

Moyashi:日本沉沒 —— 文化裡的災難與現實

最近的關西颱風、北海道地震,為平成末年這個特別的年份增加了戲劇性的元素。日本天災多早已非新鮮事,但不管平時如何未雨綢繆,意外總會發生。或者換句話說,意外之所以是意外,正因為其意料之外。當災難一而再發生,除了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永恆的創作的主題,始終某程度上幻想是現實的折射。

Moyashi:秘密都市 Metropolis —— 過期的烏托邦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本來就只有一線之隔,或者說反烏托邦其實是過了食用限期的烏托邦。想像會構建城市,將生活導向更佳的未來。然而一旦想像破綻,美好的風景就會成為地獄的繪卷。上世紀的共產風潮退燒後,剩下的是過期的想像,還有死的都市風景。

Moyashi:日本的廢墟詩學(下)

都市是被閱讀的文本,透過行走或鏡頭的觀察,抽出被認為具有意義的段落,跨越現有的系統,重新解讀日常之物 。「廢墟熱潮」是世紀末的特有紀念物,現代性的崩壞混和了時代終結的感覺,「廢墟」透露出「現在」扭曲與終結的恐怖,人們迫切去想像「完結」的之後,還存在甚麼。

Moyashi:日本的廢墟詩學(中)

50 年代末開始,日本的二戰復興進入尾聲,步上持續 30 多年的經濟繁榮。但正如蔡楓華所言,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金融風暴巨浪滾滾,加上炒地皮的虛火,日本經濟在各種因素下告別了短暫的風光。光紅火熱的年代,除了回首仍覺美好的燈紅酒綠,還有不少與回憶一同堆葬在過去的建築。

Moyashi:日本的廢墟詩學(上)

日本 8、90 年代裡,曾經出現過 「廢墟熱潮」,其一直伸延至 2000 年代。所謂「廢墟熱潮」,是從廢墟或廢棄物出發的一系列相集、電視節目、書籍、甚至旅遊。在這視角中,廢墟被視為可被欣賞與書寫之物,即「廢墟」並非「無用之物」,而是具有意義的個體。這看似矛盾的邏輯,將事實上已經喪失社會功能的建築賦予象徵意義,這無疑是一種都市的詩學,廢墟的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