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

|共19篇|

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因氣候而消失的古羅馬「偉哥」

古羅馬人用古代羅盤草(silphium)製作香水、調味料,甚至壯陽藥。凱撒大帝更在其金庫中囤積超過半噸羅盤草,可見時人對其之熱愛。但不到一個世紀後,這種多用途草藥已不復見,近 2,000 年來人們不斷揣測其消失的原因,早前有研究人員就提出,羅盤草其實是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首批受害者。

海底古羅馬派對之城

在意大利波佐利灣(Pozzuoli)一個度假城鎮巴亞(Baiae),管理海底公園的考古學家 Enrico Gallochio 潛進水底,輕輕掃走古城遺跡內馬賽克地板上的沙石。其身處的古跡群可追溯到 3 世紀,本為古代羅馬貴族舉行派對縱情聲色之地。據「衛報」報道,這個擁有 2,000 年歷史的貴族度假勝地,曾以奢華及罪惡之城見稱,現在成為海洋旅遊及考古勝地。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

你不知道的文藝復興:古羅馬遺風曾復興於日本戰國?

談及文藝復興,大家定必想起達文西在意大利的曠世成就,但原來這場文化運動,一度把古希臘羅馬遺產帶到歐洲以外更遠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馬思途(Stuart McManus)在文藝網站 Psyche 撰文指出,16 世紀的耶穌會在長崎、澳門、果阿、墨西哥城等地興辦學院,教授古羅馬修辭學與雄辯術,使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異地生根,甚至成功把戰國時代日本學生訓練成拉丁語雄辯家。

唐明:民主衰亡的不祥跡象

他觀察到的「不祥」跡象包括:政客只顧追逐私利,為討好選民而被牽著鼻子走,法治被侵蝕、家庭遭解體、職業標準敗壞、營商環境的欺詐、學術粗劣和極端化、宗教的膚淺和濫情、藝術娛樂的惡俗、個人的自我放縱、整體生活趨於粗俗,凡此種種並非個別現象,而是表明整個文明在解體。

漢堡出自羅馬人?

近日有快餐店以港式味道為賣點,推出漢堡包新作,味道如何則見仁見智。漢堡包材料變化多端,「漢堡」的部分,可以不是牛肉輾碎而成,甚至麵包亦可用其他食材代替。但若回歸原本,這道美食的靈魂 —— 漢堡,最初從何而來?是快餐大國美國?食品歷史學家 Annie Gray 就指出,羅馬時代食譜「論烹飪(Apicius)」中一道使用豬肉碎製成的菜餚,與漢堡十分相近。

脫歐不是新鮮事:1,600 年前不列顛脫離羅馬帝國

英國脫歐談判擾攘多時,但其實英國與歐陸向來都若即若離,歷史上早有「脫歐」案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 409 年,不列顛擺脫羅馬帝國逾 350 年的統治。羅馬考古學家 Will Bowden 解釋指出,當年脫歐比如今可預見的衝擊還要大,既面臨身份認同危機,城市文明和貨幣經濟亦因此衰落。

古人命不長,現代科技真的推延了人類大限?

科技使人進步,甚至讓人類高估了自身的物種界限。現代人普遍相信,隨著醫學和藥物進步,社會生活水平提高,更優厚的居住環境下,人類的平均壽命必然比過去大幅提高,有科學家更揚言,人類的壽命界限可以無止境地增加。然而,歷史的真相是,先進科技或許從沒提高過人類的壽命上限,一切只是基於錯誤假設的美麗想像。

運動飲料?公元前經已存在的廉價摻水亢奮劑

酷熱天氣持續,走進便利店或超級市場,各式各樣運動飲料堆放在貨架上的搶眼位置。宣傳廣告更是不遺餘力地讚揚,這些入口酸酸甜甜顏色各異的飲品,解渴之餘能快速提神恢復體力,補充身體能量。這種飲料是由哪家廠商最先發明的呢?事實上,它至少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前的古羅馬帝國。

曖昧的內戰概念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戰(凱恩斯語)?美國獨立戰爭不是革命而是內戰,反而美國南北戰爭不是內戰?敍利亞衝突是一場「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二戰之後世界兵連禍結,所謂「長期和平」並不存生?哈佛歷史系教授 David Armitage 表示,以上說法都有根據。

世界情婦簡史

發明火車的一刻,等於發明了火車出軌;婚姻一樣。偷情當然不是男人的專利,但絕大部分社會似乎都印證一種現象:社會愈偏袒男性,情婦愈多。歷史是「他的故事」(HiStory),情婦則是其副產物,與父權社會互為表裡,古今東西有各種形式的包養,也就不足為奇。加拿大歷史學家 Elizabeth Abbott 著作「情婦史」(Mistresses: A History of the Other Woman)就爬梳了世界各地的情婦故事,重述歷史晦暗而桃色的一面。

法式濕吻的由來

French kiss 雖冠名法國,但原來印度才是接吻元祖。人類首個有記載的「愛的親吻」出自印度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講述公元前1400 至 1000 年的英雄故事):「她用嘴親吻了我的嘴,並發出聲音,讓我很愉悅。」歷史學家相信,前此歐洲人間的親吻都無關愛情,是亞歷山大大帝侵略印度時受到感染將它帶入歐洲,發揚光大。

古代杜林普:民粹政治的起源

民粹政治由來已久,杜林普只是最新代表;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已興起「富豪民粹主義」(Plutocracy):克洛狄烏斯(Publius Clodius Pulcher)自恃巨富貴族,為人離經叛道,煽動基層群眾,逼令建制通過民粹經濟措施。「古代杜林普」同樣有意晉身政壇,雖然未捷先死,但其影響深遠,甚至促成日後獨裁局面。杜林普不只是一個笑話,他是一個危險的笑話。